随心所浴 容易招病

天热易出汗,每天晚上临睡前洗个澡成了大多数人的“规定动作”,否则就浑身不舒坦。不过,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随心所“浴”可不成,很容易对心血管、皮肤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接下来就为大家盘点三种容易生病的洗澡方式。

凉水洗澡

当身体热得快要冒烟儿时,冲个透心凉听起来很激爽舒服,但本质上是人为制造的“环境变冷”的假象,并不会比温水澡更降温。而且,洗凉水澡本身也是一种较为危险的行为。

虽已立秋但天气仍然炎热,人体出汗增多,皮肤毛细血管常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突然洗冷水澡,会刺激血管收缩,引起出汗不畅、心悸、头痛等不适。尤其是中老年人,以及有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病史和心律失常人群,这种“骤冷刺激”对身体是另外一种负担。

当然,洗澡水的温度过高也不好。随着热水冲洗,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相对减少,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也是有风险的。日常洗浴,建议将水温控制在38℃-40℃比较适宜。

洗澡时间过长

浴室温度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天气热的时候,长时间待在这种封闭、闷热的环境里,容易喘不过气。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时间站立洗澡也是对体力的“挑战”。

一般淋浴5至10分钟就足够了,即便是泡澡,最好也不要超过20分钟。特别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不建议长时间泡澡。

另外,很多朋友喜欢大力搓澡,其实绝大多数普通人真没那么脏,搓澡时产生的“污垢”,一部分是皮肤表面的“垃圾”,比如死去的皮肤细胞、皮肤出的油等,但更多的是人体的角质层。搓澡太卖力,容易伤害皮肤的天然屏障。因此,普通人一个月最多搓2次澡即可,且力度要轻,以皮肤不发红、不疼痛为准。

饱饭、运动后立刻洗澡

如果吃饱以后立即洗澡,消化道血流量、消化液分泌都会减少,从而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也有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而且饭后马上洗澡有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虚脱、晕倒等症状,最好是在饭后一小时以后再洗澡。也包括喝了大酒之后,因为醉酒会影响人的平衡感,在湿滑的浴室里,可能会出现磕碰、跌倒等意外。

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循环处于活跃状态,立刻洗澡会加重心脏、血管负担,对于体质差的人,可能还会有致命危险。建议待心跳、血压恢复正常再洗澡。

小贴士

分区护理更养肤

如何选择合适的洗浴用品?好些朋友比较关注香皂、沐浴乳的清洁能力,生怕洗澡时不能清除污垢,实际上清洁能力过强容易损害皮肤保护层。有些老人平素用硫黄皂洗浴,结果导致毛囊过度角质化,甚至引发湿疹等皮肤病。

大家在选择洗浴产品的时候,建议选弱酸性产品,要尽量温和,保证在清洁皮肤的同时,不会对皮肤造成额外的刺激。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身体乳,避免皮肤干燥起皮。

皮肤科专家还建议洗浴时“分区护理”,比如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区域时,可以增加洗浴产品的量;而在清洗四肢、会阴部等相对干爽的部位时,应避免过度使用洗浴产品。

(0)
健康频道健康频道
上一篇 2025年9月11日 上午10:07
下一篇 2025年9月11日 上午10:51

相关推荐

  • 天冷 这两类人需格外注意防范心血管疾病

    秋冬季节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近日恰逢多地大降温,记者见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柳时,她刚做完当天的第13台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杨柳拿起一罐能量饮料咕咚咕咚喝下去,一边喝一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样的工作节奏是心内科秋冬季节的常态”。 老年人沉迷刷手机会加重心血管疾病 杨柳告诉记者,随着冬季气温骤降…

    2025年9月11日
    01
  • 药膳 || 缓解咳嗽的药膳

    发病机理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证。有因外感六淫,肺失宣降引起者;有因脾虚失运,酿湿生痰,上渍于肺,雍塞肺气,影响气机出人引起者;有因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引起者;有因肾虚不能纳气引起者。根据其表现特点,临床又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火热咳嗽、痰热咳嗽、痰湿咳嗽、阴虚咳嗽、阳虚咳嗽、气虚咳嗽、燥咳、木火刑金等证。冬瓜皮汤 【配方】冬瓜皮30克,蜂蜜适量。 【制法与服…

    2025年9月11日
    03
  • 天气闷热 正好自讨苦吃

    在日常生活中,甜、酸、咸、辣等味道更受人们欢迎,而“苦”往往被避之不及,谈“苦”色变。然而,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苦味中药却是一类良药,既能治病又能养生。中国有句古话叫“苦尽甘来”,意思是苦到极致,甜也就跟着来了。目前正值夏季,不论是天气还是人的心情都略带“烦躁”,正是“吃苦”的好时候。夏季养心,苦味入心。正确使用苦味食物,可以帮助我们祛暑降火、调节体质。 许多…

    2025年9月11日
    01
  • 二月二,这么做更有精神头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剃头的习俗,正所谓“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事实上,二月二更是中医养生的关键节点,此时,阳气从冬季的“封藏”转向春季的“生发”。中医养生着重于固护阳气、疏肝利胆、调畅气机,为全年健康奠定基础,助力实现“一年都有精神头”。 “龙抬头”寓意阳气升腾,而人体背部为“阳经之海”,督脉贯穿脊柱,恰似…

    2025年9月11日
    02
  • “三伏天”可以这样防暑

    今年大暑正值初伏,湿热交织,易引发脾胃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下降等问题。7月23日,围绕防暑养生话题,专家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提出诸多建议。 对于“伏天晒背”的养生爱好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张振鹏表示,大暑是“养阳”的好时节,晒背是其中之一。但他提醒,晒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尤其是体质弱、高龄的或者皮肤对紫外线过敏的人群,阳…

    2025年9月11日
    01
  • 春季户外晨练请注意6个事项

    人民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乔业琼)春季天气转暖,万物生发,不少群众开始陆续恢复户外晨练。长春疾控微信公众号发布提示,恢复晨练前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做好防滑。虽然气温转暖,但有些运动场地依然被冰雪覆盖,尤其是日常难以被光照到的地方,或者白天积雪在光照的情况下部分融化,夜间由于气温降低变成了冰。建议避开这些场地,防止跌倒,并穿戴防滑鞋。 二是注意保暖。…

    2025年9月11日
    03
  • “治未病”思想领域在历代医家精研医理与辨证施治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日臻完善,不仅指防病于先,还包含已病早治,瘥后防复,其内容也逐步涉及到饮食起居、情志调节、针灸方药、导引按跷等不同层次。

    “治未病”思想领域在历代医家精研医理与辨证施治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日臻完善,不仅指防病于先,还包含已病早治,瘥后防复,其内容也逐步涉及到饮食起居、情志调节、针灸方药、导引按跷等不同层次。 《黄帝内经》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的理论记载及临床运用已有2000…

    2025年9月11日
    01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