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低血糖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介梦珂 舞阳县中心医院

一、快速识别低血糖发作

低血糖发作的核心判断依据是血糖数值与典型症状的结合。成人空腹血糖低于 3.9mmol/L,或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 3.9mmol/L 时,需警惕低血糖风险;当血糖低于 2.8mmol/L 时,多数人会出现明显症状。

典型症状可分为自主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两类。自主神经兴奋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尤其是手心和额头冷汗)、饥饿感强烈、面色苍白、四肢冰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则包括头晕、视物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言语不清、行为异常(如烦躁、嗜睡),严重时会出现昏迷、抽搐。

特殊人群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神经反应迟钝,可能无明显心慌、出汗,直接表现为意识模糊或跌倒;长期低血糖患者可能逐渐适应低糖状态,症状隐匿,易被忽视;正在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的人群,心慌症状可能被掩盖,仅以乏力、头晕为主要表现。

二、清醒状态下的紧急处理(立即升糖)

当患者意识清醒、能自主进食时,需遵循 “快速补充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易吸收食物” 的原则,分步骤进行处理。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升糖食物。首选葡萄糖制剂,如 15g 葡萄糖粉(用温水冲服),其吸收速度最快,能在 10-15 分钟内提升血糖;若没有葡萄糖,可选择含糖饮料(如半杯可乐、果汁,约 150ml)、方糖(4-5 块)、蜂蜜或白糖(1-2 汤匙,直接含服或冲水)。需注意避免选择含脂肪或蛋白质的食物,如巧克力、牛奶、蛋糕等,这类食物会延缓葡萄糖吸收,影响升糖效果。

第二步:严格控制进食量。初始补充量以 15g 碳水化合物为宜(相当于 150ml 含糖饮料、4 块方糖),过量进食可能导致血糖剧烈波动。进食后保持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促进糖分吸收。

第三步:15 分钟后复测血糖。若血糖升至 3.9mmol/L 以上,且症状缓解,可进食少量缓释碳水化合物(如 1 片面包、1 个小苹果),防止血糖再次下降;若血糖仍低于 3.9mmol/L,或症状未缓解,需重复补充 15g 碳水化合物,并再次等待 15 分钟复测;若连续 3 次补充后血糖仍未达标,或症状加重(如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送往医院。

三、意识障碍或昏迷时的紧急处理(避免误吸)

当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无法自主进食时,严禁喂食或喂水,以防食物或液体进入气管导致窒息,需采取以下急救措施。第一步: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解开衣领和腰带,确保呼吸顺畅。第二步:立即使用急救药物。若患者随身携带胰高血糖素(糖尿病患者常用急救药),可由家属或旁观者注射:成人每次 1mg,儿童 0.5mg,肌肉注射(选择大腿外侧或上臂三角肌),注射后 10-15 分钟血糖可逐渐升高。胰高血糖素作用持续约 1-2 小时,注射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第三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援期间,持续观察患者呼吸和脉搏,若出现呼吸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到达医院后,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病史(如糖尿病、用药情况)、发作时间、处理措施等信息,以便快速开展治疗(如静脉输注葡萄糖)。

四、特殊人群的针对性处理

(一)糖尿病患者的处理要点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多与用药、饮食或运动相关,处理时需结合病因调整。若因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过量导致低血糖,在补充糖分后,需持续监测血糖 24-48 小时,因为这类药物作用时间较长,可能出现 “二次低血糖”;若因未按时进食或运动量过大引起,缓解后需及时调整饮食或运动计划,避免再次发作。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发作时需立即暂停胰岛素输注(按下泵的暂停键),并按清醒或昏迷状态进行对应处理,待血糖稳定后再重新设置胰岛素剂量。

(二)非糖尿病患者的处理注意事项

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多由饥饿、饮酒、肝肾功能异常等引起。若因长时间未进食导致,症状缓解后需规律进食,避免过度节食;若因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引发,除补充糖分外,需饮用温水促进酒精代谢,且 24 小时内避免再次饮酒;若频繁发作(每周超过 1 次),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胰岛素瘤、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三)儿童与老年患者的特殊处理

儿童低血糖发作时,进食量需按体重调整:每公斤体重补充 0.5-1g 碳水化合物(如 5 岁儿童约 20kg,可补充 10-20g 糖分),选择儿童易接受的食物(如含糖酸奶、果汁),避免呛咳。

老年患者发作后,即使症状缓解,也需由家人陪伴观察 2-4 小时,防止因反应迟钝导致后续意外(如跌倒)。若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需及时监测血压、心率,避免血糖波动诱发心血管事件。

五、处理后的监测与后续措施

低血糖缓解后并非万事大吉,需通过持续监测和生活调整防止复发。监测方面:缓解后 1-2 小时需再次测量血糖,确保血糖稳定在 4.0mmol/L 以上;若为药物相关性低血糖(如糖尿病患者用药后),需每 2-4 小时监测一次,持续至药物作用期结束(如磺脲类药物需监测 24 小时以上);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如未进食、运动量过大)、处理方式及血糖变化,为后续就医提供参考。生活调整方面:若因未进食导致,需规律三餐,避免空腹时间超过 4-6 小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可缩短至 3-4 小时);若与运动相关,需在运动前适量进食(如 1 片饼干、半根香蕉),运动后及时补充能量;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或饮食计划,避免自行增减药物。

六、需立即就医的情况

以下场景提示低血糖较为严重或存在潜在风险,需尽快前往医院:

经上述处理后,血糖仍低于 3.9mmol/L,或症状无明显缓解;发作时出现昏迷、抽搐、跌倒(可能伴随外伤);孕妇低血糖发作(可能影响胎儿);频繁发作(每月超过 2 次),或无明显诱因发作;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的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需就医评估。就医时需携带既往病历、用药清单(尤其是降糖药、胰岛素)、近期血糖监测记录,以便医生快速判断病因,调整治疗方案。

七、预防低血糖发作的关键要点

虽然本文聚焦紧急处理,但预防永远胜于治疗。日常需注意: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零食(如糖果、能量棒);合理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前测量血糖,低于 5.6mmol/L 时需先补充少量食物;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空腹运动;规范用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用药后及时进食,避免漏餐;高危人群监测:糖尿病患者、老年人、长期节食者需定期测量血糖,了解自身血糖波动规律。

低血糖发作虽紧急,但只要掌握 “快速识别、正确处理、及时就医” 的原则,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记住:低血糖处理的核心是 “分秒必争补糖分,意识不清勿喂食,反复不缓解速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