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常见疾病

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常见疾病

陈娟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

一、穴位敷贴的原理与优势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等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小儿肌肤娇嫩,皮肤的吸收和渗透作用相对较强,药物通过穴位敷贴更易被机体吸收并发挥作用。穴位敷贴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且无打针吃药之苦,小儿易于接受。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局部的药物刺激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二是经络穴位的传导作用,药物的性味经穴位沿经络传导至脏腑,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三是药物的经皮吸收作用,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

二、穴位敷贴在防治小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

 (一)感冒

小儿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多因气候变化、寒暖失常,或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袭而发病。穴位敷贴可选用麻黄、桂枝、杏仁、防风等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功效的中药研末调敷。常用穴位如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此穴为诸阳之会,敷贴于此可振奋阳气,疏风解表;肺俞穴,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调节肺脏功能,增强肺气,抵御外邪。

敷贴方法:将上述药物适量用生姜汁调制成膏状,贴于大椎、肺俞穴位,每次敷贴 4-6 小时,每日 1 次,一般 3 -5 天为一个疗程。对于风热感冒,可选用薄荷、连翘、金银花等中药,以清热解表。穴位可加用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可清泻风热。

 (二)咳嗽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对于风寒咳嗽,可采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研末,以生姜汁调敷。穴位选取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可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疏风散寒,止咳平喘。

敷贴时,将药物制成药饼,贴于膻中、风门穴位,每次敷贴 3-5 小时,隔日 1 次,连续敷贴 5-7 次。对于风热咳嗽或肺热咳嗽,则可选用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等药物,穴位可加用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可清肺热、降肺气。

 (三)哮喘

小儿哮喘多因宿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触发。穴位敷贴在哮喘缓解期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补骨脂、巴戟天等,具有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之功效。穴位可选用肾俞穴,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温补肾阳;定喘穴,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 0.5 寸,可平喘止咳。

将药物研末,用醋调敷于穴位上,每次敷贴 6-8 小时,每周 2-3 次,连续敷贴 3-6 个月,可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和体质。在哮喘发作期,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入平喘、化痰、止咳的药物如麻黄、杏仁、苏子等,以加强疗效。

三、穴位敷贴在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一)厌食

小儿厌食多由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或情志失调等引起。穴位敷贴可选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等消食导滞的中药。穴位常用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可健脾和胃,促进消化;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可调理脾胃气机,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将药物研末,用蜂蜜调制成膏状,贴于足三里、中脘穴位,每次敷贴 2-3 小时,每日 1 次,连续敷贴 7-10 天为一个疗程。对于脾胃虚弱型厌食,可加入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的药物,以增强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二)腹泻

小儿腹泻可因饮食不洁、脾胃虚寒、湿热内蕴等多种原因导致。对于寒湿腹泻,可采用丁香、吴茱萸、胡椒等药物,以温中散寒止泻。穴位可选取神阙穴,在脐中部,脐中央,此穴为人体要穴,敷贴于此可温阳散寒,涩肠止泻;脾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健脾利湿止泻。

将药物研末,用生姜汁或黄酒调敷于神阙、脾俞穴位,每次敷贴 3-4 小时,每日 1-2 次,一般 3-5 天可缓解症状。对于湿热腹泻,则可选用黄连、黄柏、葛根等清热利湿止泻的药物,穴位可加用大肠俞穴,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可清利肠道湿热。

 (三)便秘

小儿便秘多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结或气血亏虚等所致。穴位敷贴可选用大黄、芒硝、枳实等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中药。穴位常用天枢穴,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 2 寸,可调理肠胃气机,促进肠道蠕动;支沟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 3 寸,可通利三焦,润肠通便。

将药物研末,用凡士林或蜂蜜调制成膏状,贴于天枢、支沟穴位,每次敷贴 4-6 小时,隔日 1 次,一般 5-7 次为一个疗程。对于气血亏虚型便秘,可加入当归、黄芪等益气养血通便的药物,以促进肠道传导功能的恢复。

四、穴位敷贴在防治小儿其他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一)遗尿

小儿遗尿多因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脾肺气虚等引起。穴位敷贴可选用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菟丝子等补肾固精、缩尿止遗的药物。穴位可选取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可补肾固本;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可益气固摄。

将药物研末,用醋或黄酒调敷于关元、气海穴位,每次敷贴 6-8 小时,每周 2-3 次,连续敷贴 4-6 周。可有效改善小儿遗尿症状,增强肾气,提高膀胱的约束能力。

 (二)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常因心经积热、脾寒腹痛或惊恐不安等原因引起。对于心经积热型夜啼,可采用黄连、栀子、竹叶等清热泻火的药物,穴位可选用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可清心安神;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2 寸,可宁心安神。

将药物研末,用乳汁或清水调敷于穴位上,每次敷贴 2-3 小时,每日 1 次,一般 3-5 天可见效。对于脾寒腹痛型夜啼,则可选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温中散寒的药物,穴位可加用中脘、足三里等,以温脾散寒,和胃止痛,缓解夜啼症状。

五、穴位敷贴的注意事项

 (一)敷贴前准备

敷贴前应先清洁小儿皮肤,尤其是敷贴穴位处,避免污垢影响药物吸收和皮肤刺激。同时,要详细询问小儿有无药物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的小儿,在敷贴前可先在局部皮肤进行小面积试贴,观察 20-30 分钟,无过敏反应后再进行正式敷贴。

 (二)敷贴时间与观察

根据小儿年龄、体质及药物性质确定敷贴时间,一般年龄越小,敷贴时间越短,通常为 2-6 小时不等。敷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瘙痒、灼热、疼痛、红肿甚至起疱等情况,应立即揭去敷贴,并用清水洗净局部皮肤,视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若皮肤反应较轻,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若出现水疱,较小的水疱可自行吸收,较大的水疱需在严格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疱液,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三)敷贴后护理

敷贴后局部皮肤应避免搔抓、摩擦,保持干燥清洁。在敷贴治疗期间,小儿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敷贴期间,防止外邪再次入侵。

 (四)禁忌证

穴位敷贴并非适用于所有小儿疾病。皮肤破溃、感染处禁用;对敷贴药物过敏者禁用;发热、体温超过 38.5℃者慎用;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性疾病者慎用。

穴位敷贴作为中医外治疗法在防治小儿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其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用穴位和药物,才能确保穴位敷贴的安全有效,为小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