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支持:家属如何识别焦虑抑郁信号

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支持:家属如何识别焦虑抑郁信号

张燕 商丘市中心医院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不仅给老年人的身体带来了病痛,长期的患病状态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和抑郁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尤为常见。作为与老人朝夕相处的家属,敏锐地识别这些心理问题的信号,对及时给予老人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情绪变化信号

过度焦虑不安

老年慢性病患者如果经常表现出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可能是焦虑情绪的体现。比如,原本性格开朗、生活规律的张大爷,自从确诊糖尿病后,每天频繁测量血糖,即便数值正常,也总是担心血糖会突然升高,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哪怕只是一点轻微的身体不适,就紧张得不行,不断向家人询问是否病情加重,这种过度的担忧和不安持续存在,很可能就是焦虑情绪在作祟。正常情况下,人们对疾病会有一定担忧,但不会达到如此过度、影响日常生活的程度。家属要留意老人是否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发现,就需要警惕焦虑情绪的可能。

持续情绪低落

长期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是抑郁的典型信号。李奶奶患高血压多年,以前她很喜欢和邻居一起下棋、聊天,可最近却总是待在家里,对以往热衷的活动都提不起兴趣,别人叫她也不愿出门。整天唉声叹气,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积极性。家属要注意观察老人日常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如果老人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都丧失兴趣,就可能陷入了抑郁情绪。和正常的情绪波动不同,这种低落情绪持续时间长且难以通过一般的娱乐活动缓解。

行为表现信号

睡眠障碍

睡眠问题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时十分常见。有的老人会入睡困难,像王爷爷,每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几个小时都难以入睡,脑子里不断想着自己的病情以及各种生活琐事。还有的老人睡眠浅,容易惊醒,或者早醒,赵奶奶原本睡眠还不错,但自从心脏病加重后,每天凌晨三四点就会醒来,之后就再也难以入睡。这些睡眠障碍不仅影响老人的休息,长期下去还会加重焦虑抑郁情绪。家属要关注老人睡眠规律的改变,若睡眠问题持续较长时间,应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正常的睡眠波动可能是由于环境变化等短期因素导致,一般很快就能恢复,而心理问题引发的睡眠障碍往往较为顽固。

生活习惯改变

老年慢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时,生活习惯可能发生明显改变。比如饮食方面,有的老人会食欲不振,吃得比以前少很多,像孙奶奶自从查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后,每餐只吃几口就放下碗筷,体重也逐渐下降。相反,也有老人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在个人卫生方面,原本爱干净、注重整洁的老人,可能突然变得邋遢,不怎么洗漱、换衣服。家属要留意老人这些生活习惯的异常变化,这很可能是他们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与正常的生活习惯调整不同,这种改变通常是突然发生且没有合理原因的。

行为退缩

焦虑抑郁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行为退缩的现象。他们可能会减少社交活动,不愿与亲朋好友接触。刘爷爷以前经常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各种活动,可自从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就不再出门参加活动,亲戚朋友来家里看望他,他也只是简单应付几句,不愿多交流。这种主动回避社交、将自己封闭起来的行为,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信号。正常情况下,老人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偶尔减少活动,但不会完全拒绝社交,家属要关注老人这种社交行为的显著变化。

言语表达信号

频繁抱怨

老年慢性病患者如果经常抱怨身体不适,并且这种抱怨超出了实际病情应有的程度,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例如周奶奶,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病情一直比较稳定,但她却整天跟家人念叨腰疼得受不了,做什么都不行,即便医生检查后表示病情没有恶化。这种过度的抱怨,除了身体病痛外,很可能是焦虑抑郁情绪导致她对疼痛的感知更加敏感,通过不断抱怨来寻求关注和安慰。家属要注意分辨老人的抱怨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存在夸大病情的情况。正常的病情反馈是基于实际症状,而心理问题引发的抱怨往往带有更多负面情绪和过度渲染。

消极言语

当老人出现消极言语,如经常说 “活着没意思”“我是家里的累赘”“还不如死了算了” 等,这是非常危险的抑郁信号。像吴爷爷,患有多种慢性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近总是跟家人表达类似的消极想法。家属一旦听到老人有这样的言语,千万不能忽视,这表明老人可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正常情况下,老人即便面对疾病也会保持一定的积极态度,偶尔的感慨和这种消极厌世的言语有着本质区别。

认知功能信号

记忆力减退

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焦虑抑郁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他们可能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比如张奶奶,患有糖尿病和轻度老年痴呆症,原本记忆力虽有所下降但还能正常生活,可最近却总是忘记自己是否吃过药,刚放在手边的东西转眼就找不到了。这种记忆力的进一步减退,可能是心理问题加重了认知功能的损害。家属要注意观察老人记忆力变化是否与病情发展不相符,如果是突然出现且较为明显的记忆力下降,要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正常的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减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心理问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加速或表现出异常。

注意力不集中

焦虑抑郁会让老年慢性病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为看电视时频繁换台,看书看一会儿就走神,跟家人聊天也容易中断思路。例如李爷爷,患冠心病后,原本喜欢看报纸了解时事,现在却总是看几行就看不下去,思绪飘到别的地方。这种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进程。家属要留意老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是否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如果是,很可能是心理状态不佳导致的。正常情况下,老人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够保持一定的注意力,而心理问题会干扰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焦虑抑郁信号可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属作为老人最亲近的人,要用心观察老人的情绪、行为、言语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信号,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让老人在身体患病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应对慢性疾病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