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科病房的消毒与感染防控措施
血液肿瘤科病房的消毒与感染防控措施
王娟 河南省南阳社旗县人民医院
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中,血液肿瘤科病房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影响,免疫系统往往较为脆弱,极易受到感染的威胁。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血液肿瘤科病房的消毒与感染防控措施至关重要,它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病房环境消毒
空气消毒:血液肿瘤科病房内的空气需要时刻保持清洁。常用的空气消毒方法有紫外线照射消毒。病房每天应定时进行紫外线照射,一般在患者外出检查或治疗等时间段进行,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 DNA 结构,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持续消毒。空气消毒机通过过滤、吸附、杀菌等多种方式,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净化,有效降低空气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含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病房内出现感染病例或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可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但需注意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避免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刺激和损害。
地面与物体表面消毒:病房的地面和物体表面是细菌容易滋生和传播的地方。地面应每天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湿式清扫,遇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对于病房内的床头柜、桌椅、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更是要重点消毒。可以使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每天至少 2 次。尤其是在患者出院或转科后,应对病房进行终末消毒,对所有的地面、物体表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确保下一位患者入住时的环境安全。
患者用品消毒:患者在病房内使用的各种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品,应每周至少更换 1 - 2 次,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下来的用品应采用专门的收集袋收集,并送洗衣房进行高温消毒处理。患者使用的餐具、水杯等生活用品,也需要定期消毒。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将餐具完全浸没在水中,煮沸 15 - 20 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水杯可使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浸泡 3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医疗器械消毒
侵入性医疗器械消毒:在血液肿瘤科,常常会使用到一些侵入性医疗器械,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这些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组织,一旦消毒不彻底,极易引发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护理。穿刺部位应每天进行消毒和更换敷料,使用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 15cm。导尿管也需要定期更换,一般每周更换 1 次,同时要注意保持尿道口的清洁,每天用温水或含消毒剂的溶液清洗尿道口 2 - 3 次。对于使用后的侵入性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初步处理,去除表面的血迹、分泌物等污染物,然后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
非侵入性医疗器械消毒:除了侵入性医疗器械,病房内还有许多非侵入性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这些器械虽然不直接进入患者体内,但如果消毒不当,也可能成为感染传播的媒介。血压计的袖带应定期清洗,如有污染应随时更换清洗。听诊器的探头在每次使用前后,都应用 75% 酒精进行擦拭消毒。体温计在使用后,可采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浸泡 30 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对于一些频繁使用的非侵入性医疗器械,如输液泵、注射泵等,其表面也应每天用含有效氯 1000mg/L 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手卫生: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在血液肿瘤科病房,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处理污染物品后等,都应及时洗手。洗手时应采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的每个部位,洗手时间不少于 15 秒。如果没有流动水,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手消毒剂应揉搓至双手干燥,以确保消毒效果。此外,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戴无菌手套,但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在戴手套前后仍需进行手卫生。
无菌操作: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无论是进行穿刺、换药还是其他侵入性操作,都要确保操作环境、器械和物品的无菌状态。在操作前,应认真检查所使用的器械和物品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是否完好。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污染,如保持无菌区域的完整性,避免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接触等。同时,医护人员自身也要做好防护,穿戴好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减少自身携带的微生物对患者的影响。
医疗废物处理:血液肿瘤科病房产生的医疗废物种类繁多,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这些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要求,将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分别放入相应的收集容器内。感染性废物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损伤性废物应放入利器盒,病理性废物应放入专用的收集容器。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应具有明显的标识,并且在装满 3/4 时应及时封口,避免废物泄漏。收集好的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由专人转运至医疗废物暂存处,等待集中处理。
患者与家属管理
患者健康教育:患者自身的卫生习惯和防护意识对于预防感染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他们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鼓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同时,要告知患者尽量减少在病房内的活动范围,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区域,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指导其进行适当的翻身、拍背等活动,预防肺部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家属探视管理:家属的探视在给患者带来心理支持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感染的风险。因此,血液肿瘤科病房应制定合理的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一般每次探视人数不宜超过 2 人,探视时间不宜过长。探视人员在进入病房前,应进行手卫生和更换探视服、鞋套等,必要时还应佩戴口罩。如果探视人员患有感冒、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避免探视,以免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此外,病房内还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探视人员遵守相关规定。
感染监测与预警
环境监测:为了确保病房消毒与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需要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空气监测一般每月进行 1 次,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采样,检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也每月进行 1 次,采用涂抹法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以及是否存在致病菌。一旦发现监测结果超标,应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消毒、调整消毒方法或增加消毒频次等。
患者感染监测: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也是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感染的迹象。如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伤口红肿、疼痛等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的可能,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 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等,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部位。同时,要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分析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体种类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感染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感染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感染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提前采取防控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感染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当出现感染病例数异常增加、新的病原体出现或某种病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升高等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临床科室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病房消毒、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对患者进行隔离等,防止感染的扩散和蔓延。
血液肿瘤科病房的消毒与感染防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病房环境、医疗器械、医护人员操作、患者与家属管理以及感染监测与预警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的治疗环境,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血液肿瘤科病房消毒与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和支持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