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检测的正确操作与影响因素

血糖检测的正确操作与影响因素

王丽辉 新密市曲梁镇中心卫生院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等血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血糖检测作为糖尿病诊断、治疗监测以及健康人群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获得准确可靠的血糖检测结果,正确的操作方法至关重要,同时,诸多因素也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患者和关注健康的人群来说十分必要。

一、血糖检测的正确操作

(一)采血前的准备

清洁双手:在进行血糖检测之前,一定要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洗双手,并擦干。这一步骤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手上如果有残留的食物残渣、灰尘或其他污染物,在采血过程中可能混入血液样本,干扰检测结果。比如,若手上沾有含糖的食物残留,就可能使检测出的血糖值偏高。

检查试纸:试纸是血糖检测中的关键耗材,其质量和保存状态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使用试纸前,要仔细检查试纸的有效期,过期的试纸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其检测性能可能已经发生改变。同时,观察试纸的外观,确保试纸没有受潮、变色或破损。每一盒试纸都有对应的代码,需要将血糖仪的代码与试纸代码进行核对,使其一致。如果代码不匹配,血糖仪可能无法正确识别试纸,从而给出错误的检测结果。

准备血糖仪:确保血糖仪电量充足,电量不足可能导致检测过程中断或结果不准确。同时,血糖仪要放置在平稳、干燥的桌面上,避免在检测过程中因晃动或碰撞影响结果。

(二)采血过程

选择采血部位: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手指指尖,一般多选择无名指、中指或小指。这是因为这些手指的活动相对较少,采血后不易受到过多的摩擦和挤压,有利于伤口愈合。避免选择大拇指和食指,大拇指活动频繁,受伤后可能影响日常生活;食指神经末梢丰富,采血时疼痛感相对较强。在选择具体采血点时,要尽量避开指腹中心,选择手指侧面,因为侧面的神经末梢分布相对较少,采血时疼痛较轻。

消毒:使用酒精棉球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 1 - 2 厘米。消毒后,要等待酒精完全挥发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否则残留的酒精可能与血液发生反应,影响检测结果,还可能在采血时引起刺痛感。

采血: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将采血针垂直于采血部位,按下按钮进行采血。采血时,针刺的深度要适中,过浅可能采不到足够的血液,过深则会增加疼痛感且出血量过多。一般来说,采血针的默认深度对于大多数人是合适的。如果一次采血血量不足,不要在原采血点反复挤压,应重新选择部位采血。因为过度挤压会使组织液混入血液中,稀释血液样本,导致检测结果偏低。采出的血液应自然流出,形成一个饱满的血滴,以满足血糖仪对血量的要求。

吸血:将血糖仪的试纸吸血端靠近血滴,血液会自动被吸入试纸。要确保血液完全覆盖试纸的反应区,否则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有些血糖仪采用虹吸式吸血,操作时需将试纸吸血口与血滴轻轻接触,血液会迅速被吸入试纸。在吸血过程中,不要移动血糖仪或试纸,以免影响吸血效果。

(三)检测后的处理

读取结果:血糖仪读取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等待过程中,要保持血糖仪稳定,不要晃动或按动其他按键。当血糖仪屏幕显示出血糖值后,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对比。有些血糖仪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多次检测结果,方便患者查看历史数据。

处理废弃物:用过的采血针和试纸属于医疗废弃物,不能随意丢弃。采血针应放入专门的锐器盒中,避免刺伤他人。试纸则应放入密封的垃圾袋内,按照医疗垃圾处理规定进行妥善处理。

清洁血糖仪:使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血糖仪表面,去除可能残留的血液或污渍。但要注意,不要使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擦拭血糖仪,以免损坏仪器。同时,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准,一般建议每半年校准一次,以确保血糖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校准需要使用专门的校准液,按照血糖仪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二、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血糖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都会发生变化。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率下降,肌肉量减少,脂肪组织相对增加,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相对偏高。而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血糖水平也可能出现波动。例如,在青春期,由于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可能会使血糖有所升高。

性别:在某些情况下,性别也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血糖。在生理期,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出现轻微波动。而在孕期,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如胎盘泌乳素、雌激素等,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得孕妇的血糖水平相对升高。因此,孕妇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以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身体状态: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糖水平会受到影响。例如,当人体受到外伤、感染、手术等应激刺激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在严重感染或大手术期间,血糖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升高。此外,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干扰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代谢功能,影响血糖调节,使血糖水平升高。

(二)生活习惯因素

饮食:饮食是影响血糖最直接的因素之一。进食的种类、量以及时间都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如果在检测前摄入了大量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甜饮料等,血糖会迅速升高,检测结果自然偏高。相反,如果检测前长时间禁食或过度节食,身体可能会处于应激状态,促使肝脏释放葡萄糖,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此外,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也会影响血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消化吸收相对较慢,对血糖的影响较为平缓;而精制谷物、白面包等食物,消化吸收快,会使血糖快速上升。检测前饮酒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酒精会干扰肝脏对葡萄糖的代谢,导致血糖波动,饮酒后短时间内可能使血糖降低,但随后又可能出现反弹性升高。

运动: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降低。例如,进行 3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后血糖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如果在检测前进行了剧烈运动,尤其是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运动,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促使肝脏释放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此外,运动后立即进行血糖检测,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也可能使检测结果不准确。一般建议在运动结束后休息 30 分钟以上再进行血糖检测。

吸烟:吸烟会对身体的血管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血糖水平。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糖升高。长期吸烟还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因此,吸烟的人在进行血糖检测时,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吸烟的干扰而偏高。

(三)药物因素

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降糖药物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使用时间都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如果降糖药物剂量不足,血糖可能控制不佳,检测结果偏高;而如果药物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低血糖,检测结果偏低。不同类型的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对血糖的影响时间也有所差异。例如,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其作用时间较长;而格列奈类药物则主要在进餐时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餐后血糖。患者如果没有按照医嘱正确服用降糖药物,如漏服、错服或自行增减剂量,都会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他药物:除了降糖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也可能影响血糖。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增加肝糖原输出,导致血糖升高。某些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也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利尿剂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影响胰岛素的释放和作用有关。此外,一些精神类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也可能对血糖代谢产生影响,导致血糖波动。因此,在进行血糖检测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便医生综合判断检测结果。

(四)血糖仪及试纸因素

血糖仪的质量和准确性:市面上的血糖仪品牌众多,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劣质血糖仪可能本身存在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即使是正规品牌的血糖仪,如果使用时间过长,仪器内部的传感器等部件可能会出现老化或损坏,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此外,血糖仪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如果受到剧烈震动、高温、高湿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影响其性能。因此,选择质量可靠的血糖仪,并定期对血糖仪进行维护和校准非常重要。

试纸的质量和保存:如前文所述,试纸的质量和保存状态对检测结果影响巨大。试纸如果保存不当,受潮、过期或受到污染,其检测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在保质期内的试纸,如果打开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可能因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而变质。此外,不同批次的试纸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更换试纸批次时,需要重新校准血糖仪,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血糖检测的正确操作涵盖采血前、采血过程及检测后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步骤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生理因素、生活习惯、药物以及血糖仪和试纸等多方面因素也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干扰。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关注健康的人群,都应该了解这些知识,掌握正确的血糖检测方法,尽量减少影响因素,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血糖检测结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