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肌修复,别让它被忽视
产后盆底肌修复,别让它被忽视
李婉婷 镇平县人民医院产科
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许多产后妈妈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宝宝的照料上,却忽略了自身身体的一些重要变化。其中,产后盆底肌的修复便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对妈妈们的身体健康有着深远影响的关键环节。
盆底肌,这一神秘而又至关重要的肌肉群,犹如一张 “吊床”,承托着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维持着它们的正常位置和功能。在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子宫重量的增加以及激素水平的变化,盆底肌持续受到压迫和牵拉,其弹性和力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分娩过程,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会进一步加重盆底肌的损伤。顺产时,胎儿通过产道,对盆底肌造成的扩张和拉伸是极为明显的;剖宫产虽然避免了胎儿对产道的直接挤压,但孕期盆底肌所承受的压力依然存在,同样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那么,不进行盆底肌修复会带来哪些危害呢?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尿失禁。许多产后妈妈会发现,在大笑、咳嗽、打喷嚏或者跳绳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尿液会不由自主地流出,这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尴尬。据统计,约有 30% - 40% 的产后女性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盆底肌松弛未能得到及时修复。除了尿失禁,盆底肌松弛还可能引发盆腔脏器脱垂,如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当这些脏器脱垂时,妈妈们会感觉到下体有坠胀感,甚至能摸到脱出的组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的盆底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性生活质量下降,引发夫妻关系的不和谐。由于盆底肌松弛,在性生活过程中,女性可能难以获得足够的快感,甚至会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这无疑会给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既然产后盆底肌修复如此重要,那么妈妈们应该如何进行修复呢?目前,常见的修复方法主要有自我康复训练、仪器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自我康复训练中,最经典的便是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妈妈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具体做法是:收缩盆底肌肉,就像憋尿或者中断排尿时的动作,保持 5 - 10 秒,然后放松,重复 10 - 15 次为一组,每天进行 3 - 4 组。坚持进行凯格尔运动,能够有效地增强盆底肌的力量,改善盆底功能。除了凯格尔运动,一些产后康复操中也包含了针对盆底肌修复的动作,妈妈们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例如,臀桥运动,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着地,臀部用力抬起,使肩部、腹部、大腿呈一条直线,保持 5 - 10 秒后放下,重复进行。这种运动不仅能够锻炼盆底肌,还能增强腹部和臀部的肌肉力量。
仪器治疗则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方法来促进盆底肌的修复。电刺激是利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增强肌肉力量。生物反馈则是通过仪器将盆底肌的活动情况以图像或声音的形式反馈给妈妈们,让她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自己盆底肌的收缩状态,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一般来说,仪器治疗需要在医院或专业的产后康复机构进行,由专业的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根据妈妈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一个疗程为 10 - 15 次。许多妈妈在接受仪器治疗后,盆底功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对于一些盆底肌损伤非常严重,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妈妈们,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如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术等,医生会根据妈妈们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不过,手术治疗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术后恢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因此通常是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考虑。
在进行产后盆底肌修复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妈妈们牢记。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修复时机。一般来说,产后 42 天恶露干净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盆底肌修复了。这个时期,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恢复,是进行盆底肌修复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盆底肌的损伤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修复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其次,要注意修复的强度和频率。无论是自我康复训练还是仪器治疗,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过度劳累。如果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出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咨询医生。另外,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减少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大便通畅等,对于盆底肌的修复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后盆底肌修复是每一位妈妈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妈妈们的身体健康,更影响着她们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希望每一位产后妈妈都能重视起来,及时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让自己的身体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和健康的体魄迎接新生命带来的美好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