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与肛肠健康的密切联系
便秘与肛肠健康的密切联系
张玉梅 河南省信阳市第二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排便时感到困难,粪便干结,间隔时间延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便秘。便秘并非只是简单的排便不畅,它与我们的肛肠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于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预防肛肠疾病至关重要。
一、便秘对肛肠的直接影响
(一)痔疮的形成
便秘是导致痔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们长时间便秘时,排便会变得困难,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用力增加腹压,试图将粪便排出体外。这种持续的高腹压会阻碍直肠和肛门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我们知道,静脉血回流不畅就容易导致静脉扩张、迂曲,久而久之,这些静脉团就会逐渐形成痔疮。
想象一下,我们的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就像一条条小小的河流,正常情况下,血液就像河水一样顺畅地流动。而便秘时,就如同河流上游出现了堵塞,下游的水流无法正常流动,导致河水在局部聚集,使河道变得肿胀、扭曲。这就是痔疮形成的过程。据统计,在便秘人群中,痔疮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大约有 70%-80% 的便秘患者同时患有不同程度的痔疮。
(二)肛裂的出现
干燥、坚硬的粪便在通过肛管时,就如同一块粗糙的石头在狭窄的通道中强行通过,很容易对肛管皮肤造成损伤,引发肛裂。一旦肛管皮肤被撑破,每次排便时都会刺激到伤口,引起剧烈的疼痛,同时还可能伴有出血。这种疼痛往往会让患者对排便产生恐惧心理,进一步抑制便意,导致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肛裂的疼痛通常具有典型的特点,排便时会感到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排便后疼痛会暂时缓解,但随后由于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又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长期的肛裂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还可能导致溃疡不愈合,形成陈旧性肛裂,增加治疗的难度。
(三)直肠脱垂的风险增加
长期的便秘使得排便时需要过度用力,这会对直肠周围的支持组织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些支持组织就像固定直肠的 “绳索”,当受到持续的外力牵拉时,会逐渐松弛。直肠周围支持组织松弛后,直肠就容易从原来的位置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门外,这就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感等,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直肠脱垂甚至可能导致直肠嵌顿,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危及生命。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由于他们的盆底肌肉相对薄弱,便秘时发生直肠脱垂的风险更高。
二、便秘引发肛肠疾病的其他机制
(一)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群,它们在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以及抵御病原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便秘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为有害菌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而有益菌的数量相对减少。
肠道菌群失调又会进一步影响肠道的蠕动功能,使便秘症状加重。同时,失调的肠道菌群还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对全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对肛肠局部组织造成损害,增加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某些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可能会刺激直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容易诱发直肠息肉等病变。
(二)盆底功能障碍
排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需要多种肌肉和神经的协调配合,其中盆底肌肉起着关键作用。长期便秘时,排便的异常用力会使盆底肌肉反复承受过度的压力,导致盆底肌肉疲劳、松弛,甚至出现损伤。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后,一方面会影响粪便的正常排出,加重便秘症状;另一方面,会使肛管直肠的正常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等问题。
直肠前突是指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向阴道内突出,这种结构改变会使粪便在直肠内形成潴留,进一步加重便秘。会阴下降综合征则是指在用力排便时,会阴下降的距离超过正常范围,常伴有肛门失禁、直肠脱垂等症状。盆底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肛肠疾病的发生,还会对患者的排尿功能、性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肛肠疾病对便秘的反作用
(一)痔疮对排便的影响
患有痔疮时,尤其是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痔核会逐渐增大。增大的痔核可能会堵塞肛管,使肛管的空间变窄,从而阻碍粪便的顺利通过,导致排便困难,加重便秘症状。同时,痔疮在排便过程中容易受到粪便的摩擦,引起出血和疼痛。患者因为害怕疼痛和出血,往往会有意减少排便次数,延长排便间隔时间,这样就使得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更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更加干结,进一步加重便秘。
(二)肛裂患者的排便困扰
肛裂患者由于肛管皮肤有裂口,排便时会产生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恐惧,对排便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有便意,患者也会尽量抑制,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硬。当再次排便时,干硬的粪便又会进一步加重肛裂的损伤,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使便秘和肛裂的症状都逐渐加重,还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
(三)直肠脱垂与便秘的相互影响
直肠脱垂后,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会影响直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直肠对粪便的推送能力减弱。同时,脱出的直肠黏膜会刺激肛门周围的感受器,产生排便不尽感,患者会频繁地有便意,但又难以顺利排出粪便,从而加重便秘。而便秘时过度用力排便又会进一步加重直肠脱垂的程度,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直肠脱垂还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引起大便失禁等严重后果。
四、预防便秘,呵护肛肠健康
(一)合理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就像肠道内的 “清洁工”,它可以吸收水分,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更容易排出。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糙米、豆类、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建议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 25-30 克左右。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水可以使肠道内的粪便保持湿润,易于排出。每天至少要喝 1500-2000 毫升的水,以白开水为宜。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蜂蜜水、淡茶水等,它们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作用。避免过多饮用咖啡、浓茶和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这些饮品可能会导致肠道水分流失,加重便秘。
规律饮食: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保持饮食的均衡,不要过度节食或偏食。合理分配三餐的热量,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避免晚餐后过度进食,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影响消化和排便。
(二)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例如,每天坚持散步 30 分钟以上,或者每周进行 3-5 次慢跑,每次 20-30 分钟。
腹部按摩:仰卧位,将双手搓热后,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每次按摩 10-15 分钟,每天可以进行 2-3 次。腹部按摩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专门针对盆底肌肉的训练,如提肛运动。提肛运动就是有意识地收缩肛门,每次收缩 3-5 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提肛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预防和改善肛肠疾病。
(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排便,例如早餐后半小时左右,这个时候肠道蠕动较为活跃,容易产生便意。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长期坚持定时排便,有助于形成规律的排便生物钟。
避免排便时间过长: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或久坐,尽量控制在 5 分钟以内。长时间排便会增加腹压,导致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引发痔疮等肛肠疾病。同时,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玩手机、看书报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延长排便时间。
不要抑制便意:当有便意时,要及时排便,不要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抑制便意。长期抑制便意,会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结,增加排便困难的风险。
(四)减轻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因此,我们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听音乐、旅游等。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预防便秘和肛肠疾病的发生。
五、及时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如果便秘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或者同时伴有便血、肛门疼痛、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肛门指诊、肠镜检查等,明确便秘的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肛肠疾病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便秘与肛肠疾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便秘与肛肠健康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了解这种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更加注重预防便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呵护我们的肛肠健康。一旦出现便秘或肛肠疾病的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只有拥有健康的肛肠,我们才能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