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评估肝硬化:磁共振技术新突破

 

精准评估肝硬化:磁共振技术新突破

进  西平县中医院磁共振室

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进程中,肝硬化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 “大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肝脏组织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取代,正常的肝脏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肝硬化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面临着诸如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进展为肝癌,危及生命。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人数众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长期以来,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诊断方法各有局限性,例如体格检查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对于早期肝硬化往往难以察觉;血液检查虽能反映肝脏的部分功能,但缺乏对肝脏组织形态和纤维化程度的直接观察;肝穿刺活检作为诊断肝硬化的 “金标准”,虽然能够提供最为准确的病理诊断,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患者接受度较低,且由于肝脏病变的不均一性,穿刺样本可能无法全面反映肝脏整体情况,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 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肝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临床对肝硬化精准诊断和病情监测的需求。因此,寻找一种更加精准、无创的肝硬化评估方法,成为了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磁共振技术(MRI)的飞速发展为肝硬化的精准评估带来了曙光。MRI 是一种利用磁场环境和计算机系统生成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图像的影像诊断技术。它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如无电离辐射,避免了辐射对人体造成的潜在危害;图像信息丰富,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组织成分以及血流灌注等情况;可实现多参数、多序列成像,从多个维度获取肝脏的详细信息;还能进行功能成像,提供组织代谢、功能方面的信息,为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

磁共振技术在肝硬化评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其中一些前沿技术已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为准确的肝纤维化无创检查方法。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早期有效干预可实现肝纤维化的逆转。MRE 通过向肝脏组织施加低频机械波,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组织的弹性信息,进而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最新引进的联影 MRE,可通过一次屏气实现肝组织弹性定量诊断和肝纤维化分级。其原理是基于组织弹性与硬度的关系,正常肝脏组织弹性较好,而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组织逐渐变硬,弹性降低。MRE 能够精确测量这种弹性变化,并以量化的数值呈现,为医生提供直观的判断依据。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MRE 具有无创、无辐射、扫描速度快、适用于重铁患者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对 100 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 MRE 检查,并与肝穿刺活检结果对比,发现 MRE 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率高达 90% 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

普美显增强磁共振造影检查也为肝硬化的诊断带来了新的突破。普美显(钆塞酸二钠注射液)是一种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通过静脉注射后可被正常肝细胞特异性摄取,并主要经由胆道系统排泄。相较于传统 MRI 增强检查,普美显增强 MRI 具有高灵敏度,可清晰显示 1 厘米以下的肝脏病灶,对早期肝癌、转移瘤等病变的检出率提升显著;能够通过肝细胞功能差异,有效区分良恶性病变,如肝硬化结节与肝癌,减少误诊漏诊;对比剂主要通过肝胆代谢,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更友好,且过敏反应发生率低。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依托 GE SIGNA Pioneer 3.0T 超导磁共振设备成功开展普美显增强 MRI 检查,为肝癌高危人群(如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定期筛查、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以及肝肿瘤治疗效果和复发风险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在对一组肝硬化患者的随访中,通过普美显增强 MRI 发现了多例早期肝癌患者,及时进行了干预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能够反映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运动情况,肝硬化时肝脏组织的微观结构改变会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DWI 通过检测这种变化来辅助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其成像原理是基于水分子在不同组织中的扩散系数不同,正常肝脏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较为自由,而在肝硬化组织中,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等因素,水分子扩散受到阻碍,在 DWI 图像上表现为信号强度的变化。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则可以检测肝脏组织内代谢物的含量和比例变化,为了解肝脏的代谢功能和病理生理状态提供信息。例如,通过检测肝脏组织中胆碱、肌酸、谷氨酸等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辅助判断肝脏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这些磁共振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从形态、功能、代谢等多个层面全面评估肝硬化,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喜德县人民医院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应用新引进的国产联影 UR586 磁共振开展了凉山州首例磁共振肝脏脂肪、铁定量分析。该技术能够发现早期脂肪肝、肝硬化,并对其进行精准量化分级评估。脂肪肝若未及时控制,会发展成肝硬化,且肝硬化时常伴有铁沉积,肝内结节的铁含量也会随病变进展而变化。通过定量评估肝铁含量,有助于鉴别肝脏结节的性质。而常规的超声、CT 检查对脂肪肝定性诊断的敏感性远低于磁共振,且无法进行定量诊断,对早期脂肪肝检出率低,对肝脏铁沉积的判断更是力不从心。在实际应用中,磁共振肝脏脂肪、铁定量分析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脂肪肝患者,根据脂肪定量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对于肝硬化伴有铁沉积的患者,监测铁含量变化以调整治疗策略。

磁共振技术在肝硬化精准评估方面的突破,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和患者的预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精准的诊断能够使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戒酒、改善生活方式等,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实现肝纤维化的逆转。在肝硬化治疗过程中,磁共振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通过 MRE 监测肝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判断抗纤维化治疗是否有效;利用普美显增强 MRI 观察肝脏病灶的变化,评估肝癌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对于需要进行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评估肝脏的储备功能和病变范围,为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在一项针对肝移植患者的研究中,通过磁共振技术全面评估肝脏情况,优化手术方案,患者术后 5 年生存率提高了 15% 以上。

磁共振技术在肝硬化精准评估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磁共振技术将在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广大肝硬化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未来,我们期待磁共振技术能够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提高检查的准确性、便捷性和普及性,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的医学技术。同时,也希望医学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磁共振技术与其他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建立更加完善的肝硬化综合诊断体系,为肝脏疾病的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