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越吃越痛?可能是用错了

止痛药越吃越痛?可能是用错了

张萍 光山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在生活的快节奏漩涡中,疼痛如影随形。从上班族久坐引发的腰背酸痛,到女性生理期的腹部绞痛,再到老年人关节退化带来的剧痛,疼痛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摆脱疼痛困扰,不少人选择服用止痛药。然而,部分人却发现,止痛药不仅没缓解疼痛,反而让疼痛愈发严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止痛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止痛药背后的门道,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认识止痛药:疼痛管理的 “多面手”

(一)止痛药的类型及作用机制

目前,市面上的止痛药种类繁多,主要分为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和辅助性镇痛药三大类,它们各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非甾体抗炎药: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类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不仅会促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炎症反应,还能降低痛觉感受器的痛阈,让我们对疼痛更加敏感。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止痛和解热的效果。此类药物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痛经、关节痛等。

阿片类镇痛药:代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可待因等。这类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激活体内的抗痛系统,从而产生强大的镇痛效果。阿片类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中至重度疼痛,如癌症晚期的剧痛。但由于其具有成瘾性,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

辅助性镇痛药:包括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原本并非专门用于止痛,却对某些类型的疼痛具有辅助治疗作用。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来改善疼痛症状,常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抗惊厥药则能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减少异常放电,缓解神经痛。

(二)止痛药的适用范围

不同类型的止痛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对炎症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效果显著;阿片类镇痛药则在癌痛、术后剧痛等中重度疼痛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助性镇痛药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准确判断疼痛类型,选择合适的止痛药,是有效缓解疼痛的关键。

二、止痛药使用的常见误区

(一)随意加大剂量

许多人认为,加大止痛药的剂量就能更快、更有效地缓解疼痛。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例,过量服用会增加胃肠道出血、溃疡、肾功能损害等风险。长期大剂量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不仅会导致成瘾,还可能引发呼吸抑制,危及生命。此外,随意加大剂量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时机。

(二)频繁更换药物

有些患者在服用一种止痛药效果不佳时,便频繁更换其他止痛药。不同的止痛药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各不相同,频繁更换药物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从而影响止痛效果。而且,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频繁更换药物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三)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止痛药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与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会增加出血风险;阿片类镇痛药与镇静催眠药(如吗啡与地西泮)合用,可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导致呼吸抑制、昏迷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服用止痛药时,务必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

(四)长期单一用药

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止痛药,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导致耐受性和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止痛效果,这不仅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可能掩盖病情的变化。此外,长期单一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更容易导致成瘾。

三、止痛药越吃越痛的原因剖析

(一)药物耐受

长期使用同一种止痛药,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的作用,产生耐受性。以阿片类镇痛药为例,长期使用后,阿片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会发生改变,导致药物的止痛效果逐渐减弱。为了达到相同的止痛效果,患者不得不增加药物剂量,而这又进一步加速了耐受性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疼痛愈发难以控制。

(二)掩盖病情

不当使用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例如,腹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阑尾炎、胆囊炎、胃溃疡等。如果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盲目服用止痛药,虽然疼痛可能暂时得到缓解,但却会掩盖病情的发展,导致医生难以准确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病情恶化,疼痛加剧。

(三)不良反应

止痛药在发挥止痛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甚至会加重疼痛。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等,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这些都会加重患者的痛苦;阿片类镇痛药可能导致便秘,粪便积聚在肠道内,会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四、正确使用止痛药的方法

(一)明确诊断后用药

在服用止痛药之前,务必明确疼痛的原因。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疼痛的类型和病因。只有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止痛药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掩盖病情。

(二)按阶梯用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癌痛三阶梯止痛原则,应根据疼痛的程度选择相应的止痛药。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可在非甾体抗炎药的基础上,加用弱阿片类镇痛药;重度疼痛则应使用强阿片类镇痛药,并可同时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和辅助性镇痛药。按阶梯用药既能有效缓解疼痛,又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按时用药

止痛药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按时服用,而不是在疼痛发作时才服用。按时用药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持续发挥止痛作用,避免因血药浓度波动导致疼痛反复。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个体化用药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疼痛感受和对药物的反应都存在差异,因此,止痛药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疼痛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五、非药物止痛方法:疼痛管理的有益补充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许多非药物止痛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这些方法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物理治疗: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调节神经功能等方式,缓解疼痛。例如,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缓解关节疼痛;冷敷则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肿胀和疼痛。

心理治疗:疼痛不仅是一种身体感觉,还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疼痛感受。因此,通过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冥想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减轻疼痛。例如,对于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和关节功能锻炼,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止痛药是缓解疼痛的有效工具,但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止痛药时,我们应避免陷入常见误区,明确疼痛原因,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同时,结合非药物止痛方法,综合管理疼痛。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让我们摆脱疼痛困扰,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