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早发现早干预,这些迹象别忽视!
小儿脑瘫康复:早发现早干预,这些迹象别忽视!
陈红染 夏邑县人民医院
小儿脑瘫,全称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疾病。这种由发育早期阶段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会造成孩子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不仅给患儿自身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幸运的是,通过早发现、早干预,许多患儿的症状能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有望大幅提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小儿脑瘫的相关知识,帮助更多孩子远离疾病阴霾。
一、认识小儿脑瘫:探寻疾病根源
小儿脑瘫的病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可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三个阶段。
出生前,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环境至关重要。母亲在孕期若遭受感染,如 TORCH 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可通过胎盘侵袭胎儿,干扰其脑部发育。同时,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会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导致胎儿脑部缺氧,增加脑瘫风险。此外,高龄产妇卵子质量下降,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升高,也可能引发脑部发育畸形。
出生时,难产、窒息、早产等情况都可能直接对胎儿大脑造成损害。分娩过程中,若出现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问题,会阻碍胎儿的氧气供应,造成脑部缺氧缺血。早产的孩子由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对各种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较弱,更易患上脑瘫。
出生后,新生儿期的各种疾病同样不容忽视。新生儿黄疸若未得到及时治疗,胆红素过高会透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新生儿颅内出血会破坏脑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持续的低血糖会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脑损伤 。
二、早发现:捕捉小儿脑瘫的蛛丝马迹
小儿脑瘫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家长若能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及时发现异常,为孩子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一)新生儿期
新生儿出生后,正常情况下会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多种原始反射。如果孩子这些反射表现异常,如吸吮无力,喂养时频繁呛奶,就需警惕。此外,新生儿的肌张力也是重要观察指标。正常新生儿肢体柔软,活动自如,若孩子肢体僵硬,难以弯曲,或过于松软,像面条一样,都可能是脑瘫的早期信号。另外,有些脑瘫患儿在新生儿期就会出现易惊、啼哭不止的现象,对周围环境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
(二)3 - 6 个月
3 个月大时,正常婴儿头部能逐渐抬起,竖抱时头部能稳定直立。若孩子到了 3 个月头部仍不能抬起,或竖抱时头偏向一侧,左右转动不灵活,就可能存在问题。6 个月时,多数婴儿能够独立坐立,若孩子此时坐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后仰,无法保持平衡,也应引起家长重视。此外,脑瘫患儿在这个阶段还可能表现出手部功能发育迟缓,不会主动抓握物品,或双手握拳,拇指内收,难以张开。
(三)7 - 12 个月
7 - 12 个月是婴儿爬行和站立行走的关键时期。正常婴儿在 7 - 8 个月时开始尝试爬行,若孩子到了 9 个月仍不会爬行,或者爬行姿势异常,如只用一侧肢体用力,另一侧肢体拖行,就要考虑脑瘫的可能性。12 个月左右,多数孩子开始尝试站立和行走,脑瘫患儿可能站立不稳,双脚尖着地,行走时呈剪刀步态,即双腿交叉,像剪刀一样。此外,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到 1 岁时仍不会发出简单的音节,如 “爸爸”“妈妈”,也可能与脑瘫有关。
三、早干预:为孩子开启希望之门
一旦发现孩子有脑瘫迹象,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早期干预对小儿脑瘫的治疗至关重要,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通过康复训练,受损的大脑功能越有可能得到代偿和恢复。
(一)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康复治疗师会制定专门的运动训练计划。例如,对于肌张力增高的孩子,通过按摩、牵拉等手法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对于平衡能力差的孩子,进行平衡训练,如在平衡板上站立、行走,训练孩子的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此外,还会进行爬行、站立、行走等基础运动训练,帮助孩子逐步掌握正确的运动模式。
作业训练:作业训练主要侧重于提高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训练孩子抓握、捏取、书写、穿衣、洗漱等精细动作,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利用各种玩具和工具,刺激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大脑发育。
语言训练: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脑瘫患儿,语言训练必不可少。康复治疗师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从发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模仿、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欲望,提高其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通过电刺激,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肌肉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刺激神经肌肉接头,促进神经冲动的传导,改善运动功能。
温热疗法:利用温热效应,使患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常用的温热疗法有热敷、红外线照射等。
(三)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经过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脑瘫患儿,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该手术通过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为康复训练创造有利条件;肌腱松解术则用于矫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
四、家庭护理:为孩子的康复保驾护航
在小儿脑瘫的康复过程中,家庭护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一)正确的喂养方式
脑瘫患儿由于吸吮和吞咽功能障碍,喂养时容易出现呛奶、呕吐等情况。家长应选择合适的奶嘴和喂养姿势,如将孩子头部抬高 30 - 45 度,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同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生长发育。
(二)皮肤护理
脑瘫患儿由于长期卧床或运动功能受限,皮肤容易受压,发生褥疮。家长要定期为孩子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在骨突出部位,如臀部、背部、肘部等,可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减压工具,预防褥疮的发生。
(三)心理支持
脑瘫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残疾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流互动,融入社会,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五、结语
小儿脑瘫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我们能够早发现、早干预,通过科学的康复治疗和家庭护理,许多患儿都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走向美好的未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