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症状提示需做胃肠镜?腹痛、便血别大意!

哪些症状提示需做胃肠镜?腹痛、便血别大意!

宋慧峰 林州市食管癌医院消化内科

当我们的身体出现异常症状时,往往是健康发出的 “预警信号”。在胃肠健康领域,胃肠镜检查如同精准的 “探测器”,能够帮助医生深入了解胃肠道内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疾病。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哪些症状出现时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实际上,诸如腹痛、便血等看似常见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了解这些症状与胃肠镜检查的关联,对早期发现和治疗胃肠疾病至关重要。

一、腹痛:不容忽视的胃肠道 “警报”

(一)上腹痛与胃镜检查

上腹部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其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剑突下至脐水平以上区域。如果上腹痛呈现出规律性发作,如空腹时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典型症状),进食后缓解;或者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疼痛(胃溃疡的常见表现),疼痛持续数小时后逐渐缓解,这些情况都高度提示可能存在胃部或十二指肠的病变。此外,上腹痛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疾病的表现。对于这类上腹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加重的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十分必要,以便明确病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下腹痛与肠镜检查

下腹部疼痛范围涵盖脐水平以下至耻骨联合区域。如果下腹痛伴有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或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变得次数增多、减少,或大便性状发生变化,如出现稀便、大便变细等,可能是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或肠道肿瘤的信号。特别是老年患者,若出现下腹痛且伴有消瘦、贫血等症状,更应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此时,肠镜检查能够清晰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色泽,发现肠道内的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关键意义。

(三)全腹痛与胃肠镜检查的必要性

全腹部疼痛通常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可能是胃肠道穿孔、急性腹膜炎等急腹症引起,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累及胃肠道所致。在排除其他急腹症原因后,胃肠镜检查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胃肠道的严重病变,如胃溃疡穿孔、肠道破裂等。虽然此类情况相对紧急,但胃肠镜检查在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患者争取更有效的治疗时机。

二、便血:红色 “警示灯” 背后的胃肠危机

(一)鲜血便与肠道病变

鲜血便指的是大便表面附着鲜血,或排便后有鲜血滴出,这种情况多提示病变部位靠近肛门或直肠。常见的原因包括痔疮、肛裂,但也不能忽视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的可能。痔疮和肛裂引起的便血,通常伴有肛门疼痛;而直肠息肉、直肠癌导致的便血,早期可能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便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等症状。因此,出现鲜血便时,即使怀疑是痔疮等良性疾病,也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等严重病变。

(二)黑便与上消化道出血

黑便又称柏油样便,大便颜色漆黑、发亮,如同柏油一般。这是由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变黑。引起黑便的常见疾病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一旦出现黑便,无论是否伴有其他症状,都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黏液脓血便与肠道炎症或肿瘤

黏液脓血便表现为大便中混有黏液和脓血,颜色暗红或鲜红,同时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即感觉排便不尽,频繁有便意)等症状。这种情况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但也可能是结直肠癌的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抗炎治疗后,症状通常会有所缓解;而结直肠癌引起的黏液脓血便,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逐渐加重,且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出现黏液脓血便时,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必要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区分炎症性疾病和肿瘤,避免延误病情。

三、其他症状:胃肠镜检查的潜在指征

(一)吞咽困难与胃镜检查

吞咽困难指的是在吞咽食物时感到费力,食物通过食管有梗阻感,甚至无法咽下。这可能是食管疾病的表现,如食管癌、食管良性狭窄、贲门失弛缓症等。食管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吞咽粗硬食物时有轻微的不适感,如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吞咽困难症状会逐渐加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则表现为进食后食物滞留感,常伴有反食、呕吐等症状。对于出现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是明确病因的重要检查手段。

(二)消化不良与胃肠镜检查

长期存在消化不良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且经过饮食调整、服用助消化药物等处理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可能存在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等。此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也可考虑进行胃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潜在的胃肠道疾病。胃肠镜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胃黏膜的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贫血与胃肠镜检查

不明原因的贫血,尤其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在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常见病因后,应考虑胃肠道慢性失血的可能。胃肠道的慢性失血可能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结直肠癌、肠道息肉等疾病引起,这些病变导致胃肠道黏膜破损、出血,血液长期慢性丢失,从而引起贫血。通过胃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胃肠道内的出血病灶,明确贫血的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贫血问题。

(四)家族史与胃肠镜检查

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等),其家族成员患胃肠道肿瘤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即使没有出现上述明显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肠道的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研究表明,早期发现并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大大提高。因此,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将胃肠镜检查作为重要的防癌筛查手段,防患于未然。

当身体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或存在吞咽困难、消化不良、不明原因贫血以及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都在提示我们可能需要进行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捕捉健康 “警报”,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因为害怕检查的不适而忽视这些症状,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