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医院如何科学规划布局?从设计到施工有哪些关键点?
新建医院如何科学规划布局?从设计到施工有哪些关键点?
王俊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后勤保障部 工程师
医院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其规划设计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科学合理的医院布局能够优化医疗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感染风险,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本文将从医院规划的基本原则、功能分区设计、交通流线组织、医疗工艺流程等方面,详细介绍新建医院如何科学规划布局,并分析从设计到施工各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一、医院规划的基本原则
1. 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满足患者需求,包括便捷的就诊流程、舒适的候诊环境、清晰的导向标识等。门诊、急诊、医技等患者频繁出入的区域应设置在易于到达的位置,并考虑无障碍设计。
2. 功能分区明确
医院通常分为医疗区、后勤保障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服务区等。各区域应相对独立又联系便捷,避免交叉感染和相互干扰。
3. 医疗流程高效
医院内部各功能科室的布局应符合医疗工艺流程,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无效移动。例如,急诊科应靠近影像科和手术室,住院部应靠近检验科和药房。
4. 可持续发展
医院规划应考虑未来发展需求,预留扩展空间。建筑结构和设备配置应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医疗技术的更新和科室调整。
5. 安全与感染控制
设计需符合消防、抗震等安全规范,并考虑洁污分流、医患分流,降低院内感染风险。例如,医疗废物转运路线应与清洁物品通道分开。
二、医院的功能分区与布局设计
1. 门诊部设计
门诊是医院人流量最大的区域,宜设置在建筑低层并靠近主入口。
采用"一医一患"诊室布局,保护患者隐私。
候诊区应宽敞舒适,配备足够的座椅和叫号系统。
儿科、发热门诊等特殊科室应独立设置,避免交叉感染。
2. 急诊部设计
急诊科应位于一楼,有独立的出入口和救护车通道。
分区明确:抢救区、诊察区、观察区、急诊手术室等。
与影像科、检验科、手术室有便捷的联系通道。
3. 住院部设计
病房宜朝南布置,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
护理单元规模以30-40床为宜,护士站位置应便于观察所有病房。
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2米。
设置家属休息区和谈话室。
4. 医技科室设计
影像科(CT、MRI等)应考虑设备承重和电磁屏蔽要求。
检验科应分区明确(临检、生化、微生物等),物流从污到洁单向流动。
手术部采用洁污双通道设计,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
5. 后勤保障区设计
药库、器械库等应靠近使用科室,设置合理的货物运输通道。
中心供应室应临近手术部,灭菌物品可通过专用通道送达。
医疗废物暂存处应设在偏僻位置,有独立的出口。
6. 行政办公与生活区
行政办公区宜相对独立,减少对医疗区的干扰。
职工餐厅、休息室等生活设施应考虑便捷性和舒适性。
三、交通流线组织
1. 外部交通组织
合理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出入口,避免交叉。
门诊、急诊、住院部分设出入口,分流不同需求的患者。
设置足够的停车位,包括普通车位、无障碍车位和救护车专用车位。
2. 内部垂直交通
电梯配置应满足患者、医护人员、洁物、污物的不同需求。
手术部、ICU等关键部门应设专用电梯。
楼梯间应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宽度不小于1.5米。
3. 洁污分流设计
清洁物品(如药品、无菌器械)与污染物品(如医疗废物、污染被服)应分设运输通道。
手术部、供应室等重点部门必须实现洁污双通道。
四、建筑设计与环境营造
1. 建筑形式选择
集中式布局:节约用地,各科室联系便捷,适合用地紧张的城市医院。
分散式布局:通风采光好,扩展灵活,适合用地宽松的郊区医院。
混合式布局:结合两者优点,是目前主流选择。
2. 人性化环境设计
引入自然光和绿化,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
采用柔和的色彩搭配,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系统,方便患者寻找目的地。
3. 节能环保设计
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高效率设备。
利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
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用于绿化灌溉。
五、从设计到施工的关键控制点
1. 前期策划阶段
明确医院定位和规模:根据服务人口、疾病谱确定床位数和科室设置。
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选址分析、投资估算、效益预测等。
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医疗专家、建筑师、工程师等。
2. 方案设计阶段
开展医疗工艺流程设计:这是医院设计的核心,决定各科室的位置关系和面积分配。
进行多方案比较:从功能、经济、美观等方面评估不同布局方案。
组织专家论证:邀请医疗管理、院感控制等专家参与评审。
3. 初步设计阶段
深化各专业设计: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协同工作。
特殊科室专项设计:如手术室、ICU、影像科等需满足特殊要求。
进行造价控制:确保设计在预算范围内。
4. 施工图设计阶段
细化构造节点:如防辐射墙体、防静电地面等特殊构造。
协调各专业管线:避免空间冲突,预留检修通道。
完成各项审批:包括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的审批手续。
5. 施工阶段
严格施工管理:确保按图施工,特别关注隐蔽工程质量。
重点部位监督:如手术室、ICU等净化区域的施工质量。
设备安装调试:大型医疗设备的安装需提前规划,考虑运输通道和承重要求。
6. 验收与交付阶段
分阶段验收:土建验收、设备验收、系统调试等。
进行医疗专项验收:如净化区域检测、放射防护检测等。
组织医护人员培训:熟悉新环境和工作流程。
六、现代医院设计新趋势
1. 模块化设计
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空间单元,便于未来调整和扩展。例如,诊室、病房等采用统一模数,可灵活组合。
2. 智慧医院建设
预留智能化系统接口,包括医疗信息化、楼宇自动化、物流传输系统等。例如,设置足够的弱电井和网络端口。
3. 平疫结合设计
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门诊可快速转换为发热门诊,普通病房可改造为隔离病房。
4. 绿色医院理念
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优化自然采光通风,营造健康室内环境。争取获得绿色建筑认证。
5. 人文关怀体现
增加公共休息空间,引入艺术装饰,减轻医院冰冷感。设置祈祷室、哺乳室等特殊功能空间。
七、常见问题与对策
1. 用地紧张问题
对策:向高空发展,采用高层建筑;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2. 流程不畅问题
对策:前期充分调研医疗工艺;邀请临床专家参与设计;进行模拟验证。
3. 预算超支问题
对策:严格控制设计变更;采用价值工程方法优化设计;分阶段实施。
4. 后期改造困难
对策:预留发展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管线布置便于检修和改造。
结语
新建医院的科学规划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功能需求、医疗流程、感染控制、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医疗专业人员、建筑师、工程师等多方密切配合。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医院设计也在不断创新,向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一个设计科学的医院不仅能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还能为医患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最终实现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