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了别慌,一文了解发热性疾病

发热了别慌,一文了解发热性疾病

高飞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身边的人难免会遭遇发热的情况。体温一旦升高,往往会引发各种担忧。其实,发热是身体对多种状况的一种反应,多数时候它并非 “敌人”,而是免疫系统在奋起作战的信号。了解发热性疾病,能让我们在面对体温升高时,少一些慌乱,多一份从容应对的底气。

一、认识发热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通过口腔测量,正常体温一般在 36.3℃ - 37.2℃之间;腋窝测量的正常体温范围为 36.1℃ - 37℃;直肠测量的正常体温略高,大约在 36.5℃ - 37.7℃。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就进入了发热的范畴。

发热可依据体温升高的程度进行分级。低热指体温在 37.3℃ - 38℃;中等热是体温处于 38.1℃ - 39℃;高热为体温在 39.1℃ - 40℃;而超高热则是体温达到 41℃及以上。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如同一个精密的 “恒温器”,位于下丘脑。在正常状态下,它会将人体体温维持在设定点附近。当身体受到病原体入侵、遭受炎症刺激或其他因素影响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点会上移。为了达到新的设定点,身体会通过收缩血管、寒战等方式产热,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升高,这便是发热的生理机制。

二、常见发热原因

(一)感染性发热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引发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人体后,通常在 1 - 3 天内发病,除了发热,还伴有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 2 - 3 天。流感病毒导致的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骤,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攀升至 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可持续 3 - 5 天。此外,像新冠病毒感染,早期症状多样,发热可为低热或中高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干咳、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

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患者除了有咳嗽、咳痰症状外,发热较为明显,体温可高达 39℃ - 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持续在较高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可持续数天。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等,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体温根据感染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在青少年和儿童中较为常见。发热可持续 2 - 3 周,体温在 38℃左右,可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肺部体征可不明显,但影像学检查常可见肺部有片状阴影。

(二)非感染性发热

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这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不仅会出现发热症状,还可能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表现。类风湿关节炎也常导致发热,同时伴有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尤其在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活动后可缓解。

恶性肿瘤:白血病患者常有发热症状,可低热也可高热,同时伴有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此外,像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局部缺血缺氧,也可能引起机体发热,一般为低热。

其他:中暑时,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会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 40℃以上,同时伴有口渴、多汗、头晕、恶心等症状。另外,一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的不良反应,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称为药物热,通常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停用相关药物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三、发热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发热伴寒战:寒战是机体为了增加产热而出现的骨骼肌不自主节律性收缩。如果发热前先有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等疾病。例如大叶性肺炎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先有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

发热伴头痛、呕吐:这种情况需要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当病原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引起脑膜或脑实质炎症,除了发热,会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

发热伴咳嗽、咳痰:多提示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咳嗽、咳痰是呼吸道排出病原体和炎性分泌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同病原体导致的咳嗽、咳痰特点有所不同,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咳铁锈色痰,克雷伯杆菌肺炎咳砖红色胶冻样痰。

发热伴皮疹:许多发热性疾病会伴有皮疹出现,不同疾病皮疹的形态、出现时间和分布部位各有特点。比如,麻疹一般在发热 3 - 4 天后出疹,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风疹通常在发热 1 - 2 天后出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先出现在面部,随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猩红热在发热 1 - 2 天内出疹,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其间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

发热伴关节疼痛: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是感染性关节炎,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等。关节疼痛的程度、性质、累及关节的数量和部位等,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四、发热的应对方法

(一)一般处理

休息:当身体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身体较为虚弱。此时保证充足的休息至关重要,休息可以减少身体能量的进一步消耗,有助于身体恢复。建议发热患者每天保证 8 - 10 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饮食调整:发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食欲可能减退。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米粥、面条、馄饨等。同时,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还能防止脱水。一般建议每天饮用 1500 - 2000 毫升的水,可分多次饮用。此外,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室内温度可控制在 22℃ - 24℃,湿度保持在 50% - 60%。可以通过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但要避免患者直接对着风口,以免受凉加重病情。

(二)物理降温

冷敷:当体温在 38.5℃以下时,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帮助降温。将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防止冻伤。

温水擦浴:用 32℃ - 34℃的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者着凉,一般擦浴时间为 15 - 20 分钟。

(三)药物治疗

退烧药的使用时机:当体温超过 38.5℃,或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常用的退烧药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药物相对安全有效。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3 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根据年龄和体重不同,剂量有所差异,一般每 4 - 6 小时可重复使用一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同样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每 6 - 8 小时可重复使用,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

注意事项:在使用退烧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服用,避免超量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等。同时,不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退烧药,以免药物剂量过大。如果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仍持续不降或反复发热,应及时就医。

五、何时需要就医

持续发热: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超过 3 天,体温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体温下降后又再次升高,应及时就医。例如,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一般在 3 天内会逐渐缓解,如果超过 3 天仍有发热,可能合并了其他感染或存在其他疾病。

高热不退:当体温超过 39℃,经过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烧药后,体温在 2 - 3 小时内仍没有明显下降,或者体温反复超过 39℃,应尽快就医,以明确发热原因,及时进行治疗。

伴随严重症状:如出现发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呼吸困难、胸痛、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肺功能异常等,必须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病等)的人群,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热,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因此,这些特殊人群如果出现发热,即使症状较轻,也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热的定义、常见原因、伴随症状及应对方法等,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发热时保持冷静,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