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突发前,身体常发出这些信号
脑血管病突发前,身体常发出这些信号
郭德银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朱庄镇卫生院
在各类疾病中,脑血管病堪称健康的 “头号杀手” 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很多人在面对脑血管病时,往往觉得它突如其来,毫无征兆,实则不然。在脑血管病突发之前,我们的身体常常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能在关键时刻抓住这些 “救命稻草”,为自己或他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类型。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脑部血管被血栓等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周围脑组织,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无论是哪种类型,一旦急性发作,都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身体发出的第一个常见信号是头痛。一般来说,正常的头痛可能是由于疲劳、压力或者普通感冒等原因引起,通过休息或者简单治疗就能缓解。但脑血管病引发的头痛却大不相同。这种头痛往往非常剧烈,可能是突然出现的炸裂样疼痛,与以往的头痛感觉完全不一样。例如,李大爷原本身体还算硬朗,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觉头部一阵剧痛,仿佛有一把锤子在猛击头部。他以为是没休息好,便没有在意。然而,疼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还伴随着恶心、呕吐。家人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是脑出血。医生表示,如果能早点重视这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及时就医,或许病情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
眩晕也是脑血管病突发前的重要信号之一。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周围的物体都在晃动,站立不稳,甚至无法正常行走。这种眩晕感往往持续时间较长,不像一般的头晕,可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王女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她在上班途中,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整个人差点摔倒在地。她扶着路边的栏杆休息了一会儿,眩晕感稍有缓解,但依然觉得昏昏沉沉。她以为是低血糖,便吃了块糖,可症状并没有改善。到了公司后,眩晕感再次袭来,还伴有视物模糊。同事见她情况不对,急忙送她去医院。经过详细检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这也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前期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脑梗死。
肢体麻木也是不可忽视的信号。当脑血管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影响到神经传导,导致肢体出现麻木感。这种麻木通常是单侧的,比如一侧的手臂、腿部,甚至半边身体。而且麻木感可能会持续存在,或者在短时间内反复出现。赵先生有一天突然感觉自己的右手手指麻木,活动不太灵活。他以为是睡觉压到了,活动了一下手指,麻木感似乎减轻了一些。但没过多久,麻木感又再次出现,并且逐渐蔓延到了整个右手臂。他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妙,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脑部血管狭窄,导致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引起了肢体麻木。医生提醒他,如果再晚来一步,可能就会引发更严重的脑梗死,导致偏瘫等严重后果。
语言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一个预警信号。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楚、词不达意的情况,甚至完全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能出现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情况。例如,张大妈在和邻居聊天时,突然发现自己想说的话到了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说出来的也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邻居们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张大妈自己也非常着急,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邻居们见状,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到了医院后,经过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由于送医及时,张大妈经过治疗后,语言功能逐渐得到了恢复。
视力障碍同样不容忽视。有些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眼前发黑的情况,甚至有部分人会出现短暂的失明。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视觉中枢或供应眼部的血管。刘大爷某天看电视时,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模糊,原本清晰的画面变得朦朦胧胧。他揉了揉眼睛,情况并没有改善。过了一会儿,视力虽然有所恢复,但还是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刘大爷以为是老花眼加重了,便没有放在心上。然而,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视力模糊的情况又多次出现。直到有一次,他在走路时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摔倒。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脑部血管堵塞,影响了眼部的血液供应,导致了视力障碍。医生表示,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导致永久性失明。
除了上述这些信号外,哈欠连天也可能与脑血管病有关。在脑血管病发作前,由于大脑缺血缺氧,会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频繁打哈欠。一般情况下,我们打哈欠是因为身体疲劳或者睡眠不足,但如果在没有这些原因的情况下,连续几天甚至几周频繁打哈欠,就需要警惕了。孙先生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莫名其妙地哈欠连天,他以为是工作太累,睡眠不好。尽管他增加了睡眠时间,可哈欠还是不停地打。而且,他还感觉自己越来越没精神,整天昏昏欲睡。后来,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他的脑部血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狭窄,血液供应不足,频繁打哈欠就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医生及时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避免了脑血管病的突发。
性格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也是脑血管病的潜在信号。患者可能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者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比如,李奶奶原本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可最近一段时间,家人发现她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坐在沙发上发呆,对周围的事情也不感兴趣。而且,她的记忆力似乎也下降了,经常忘记自己刚刚做过的事情。家人一开始以为她是年纪大了,有些 “老糊涂”。但后来,李奶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情绪不稳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情况。家人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脑部血管病变导致的精神障碍。经过治疗,李奶奶的精神状态逐渐得到了改善。
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时,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症状只是暂时的,休息一下就会好,或者认为是其他小毛病引起的,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一旦发现身体出现上述异常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以便及时明确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才是关键所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脂、低糖,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脂和血压,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此外,还要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压力。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脑血管病突发前,身体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我们要了解这些信号,提高警惕,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疾病来临之前,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大脑,远离脑血管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