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关键时刻能救命
王慧莉 夏邑县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总医院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3.3 亿。心血管疾病发病往往十分突然,若在发病的 “黄金时间” 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急救护理,患者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因此,掌握心血管疾病急救护理知识,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必备技能,更应该成为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常识。
认识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与症状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通常会感到胸部中央或左侧有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甚至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下颌或上腹部。疼痛一般持续 3 - 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而心肌梗死则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其症状与心绞痛相似,但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 30 分钟以上,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同时可能伴有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即自觉心跳或心慌,可伴有心跳停顿感;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导致晕厥;胸闷、气短,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疲劳等不适。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引发心脏骤停。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即患者不能平卧,需要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患者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心血管疾病急救的关键原则
争分夺秒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必须分秒必争,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的生命。从发病到开始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越短,患者的预后就越好。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 4 - 6 分钟内,是抢救的 “黄金时间”,如果在此期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的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将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心血管疾病症状,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120。
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如果患者口腔内有异物,应及时清除。对于呼吸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避免随意搬动患者
在不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随意搬动患者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对于怀疑有心肌梗死的患者,搬动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应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如果患者需要移动,应尽量平稳,避免颠簸。
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
冠心病发作的急救护理
当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立即让患者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如果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应立即让其舌下含服 1 片,一般在 1 - 3 分钟内症状可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可在 5 分钟后再含服 1 片,最多可含服 3 片。同时,应拨打急救电话 120,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症状和位置。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心跳、意识等。
若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以利于呼吸。有条件的话,可以给患者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不要给患者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影响病情判断和治疗。
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患者意识清楚,仅有心悸等症状,可让其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拨打急救电话 120。若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如下:将患者仰卧在硬板上或地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至少 100 次 / 分钟,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心力衰竭的急救护理
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应立即让患者采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有条件的话,可以给患者吸氧,氧流量一般为 6 - 8 升 / 分钟。同时,应拨打急救电话 120,并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病情。在等待急救人员的过程中,不要给患者服用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家庭日常预防与护理
饮食调理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从饮食入手。建议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6 克,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此外,要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运动锻炼
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调整,避免过度运动。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情绪管理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增加体检的频率。
心血管疾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急救护理知识,在关键时刻就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护理,我们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