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鉴定:检验专业的基础课

血型鉴定:检验专业的基础课

姚萌 信阳市中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偶尔会听到关于血型的讨论,有人说不同血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虽然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但血型在医学领域可是至关重要的。血型鉴定作为检验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从临床输血到疾病诊断,从亲子鉴定到法医学案件侦破,血型鉴定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血型鉴定究竟是什么,它背后又蕴含着哪些科学知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血型的发现与分类

人类对血型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1900 年,奥地利病理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当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或不凝集的现象,这一发现揭开了人类血型研究的序幕。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人类血液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即 A 型、B 型和 C 型(后被改称为 O 型),为此他获得了 1930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2 年,兰德施泰纳的两名学生又发现了 AB 型血。至此,ABO 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ABO 血型系统是基于红细胞表面存在的抗原种类来划分的。A 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含有 A 抗原,血清中含有抗 B 抗体;B 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含有 B 抗原,血清中含有抗 A 抗体;AB 型血的红细胞表面同时含有 A 和 B 抗原,血清中不含抗 A 和抗 B 抗体;O 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既不含 A 抗原也不含 B 抗原,血清中却同时含有抗 A 和抗 B 抗体。当含有某种抗原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遇时,就会发生抗原 - 抗体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这也是血型鉴定的基本原理之一。

除了 ABO 血型系统,人类红细胞还有其他多种血型系统,如 Rh 血型系统。1940 年,兰德施泰纳和维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免疫家兔,得到一种免疫血清,该血清能与多数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他们认为这些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于是将其命名为 Rh 抗原。凡是红细胞上有 Rh 抗原的,称为 Rh 阳性;缺乏 Rh 抗原的,称为 Rh 阴性。在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中,Rh 阳性者约占 99%,Rh 阴性者仅占 1% 左右,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Rh 阴性的比例相对较高。Rh 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血型鉴定的方法

玻片法

玻片法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操作时,先在洁净的玻片两端分别滴加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然后用无菌采血针采集被检者的少量末梢血,分别滴加到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中,用干净的竹签或牙签轻轻搅拌,使血液与血清充分混合。在室温下静置数分钟后,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现象。如果只有抗 A 血清中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而抗 B 血清中的红细胞不凝集,则被检者血型为 A 型;反之,若只有抗 B 血清中的红细胞凝集,抗 A 血清中的红细胞不凝集,则为 B 型;若抗 A 和抗 B 血清中的红细胞都发生凝集,为 AB 型;若抗 A 和抗 B 血清中的红细胞都不凝集,则为 O 型。

玻片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或紧急情况下的血型初筛。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由于反应在玻片上进行,血清与红细胞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容易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而且对于弱凝集反应的判断可能存在误差。

试管法

试管法相较于玻片法更为准确可靠。该方法同样需要准备抗 A 血清、抗 B 血清以及被检者血液,不过是在试管中进行反应。先将适量的抗 A 血清和抗 B 血清分别加入不同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被检者的红细胞悬液(将采集的血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而成),轻轻混匀后,将试管置于离心机中以适当的转速离心数分钟。离心的目的是使红细胞与血清充分接触并加速凝集反应的发生。离心结束后,取出试管,观察试管底部红细胞的凝集情况。根据凝集情况判断血型的方法与玻片法相同。

试管法由于在试管中进行反应,且经过离心处理,红细胞与血清接触充分,反应更完全,能够检测出较弱的凝集反应,大大提高了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同时,试管法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小,结果重复性好,是临床实验室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之一。但试管法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离心机等设备,且耗费时间较长,不太适用于紧急情况。

微柱凝胶法

微柱凝胶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血型鉴定技术,它基于凝胶的分子筛作用和抗原 - 抗体反应原理。微柱凝胶卡中含有特制的凝胶介质,凝胶中预先包被了抗 A、抗 B 或抗 D(用于 Rh 血型鉴定)等血型抗体。在进行血型鉴定时,将被检者的红细胞悬液加入微柱凝胶卡的相应反应孔中,然后将微柱凝胶卡放入专用离心机中离心。如果红细胞表面存在与凝胶中抗体对应的抗原,两者就会发生凝集反应,凝集的红细胞会被凝胶阻挡在凝胶柱的特定位置;如果红细胞表面没有相应抗原,红细胞则会通过凝胶柱沉降到微柱底部。通过观察微柱中红细胞的沉降位置,即可判断被检者的血型。

微柱凝胶法具有操作标准化、结果易于判读、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检测出 ABO 血型系统中的亚型以及不规则抗体,大大提高了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该方法可自动化操作,适合批量标本检测,在大型医院和血站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缺点是成本较高,需要专门的微柱凝胶卡和离心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

血型鉴定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是血型鉴定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在输血过程中,如果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型不匹配,就会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进而引发发热、寒战、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在输血前必须准确鉴定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确保两者血型相合。

一般情况下,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是输血前必须进行鉴定的项目。对于 ABO 血型,要求同型输血,即 A 型血输给 A 型受血者,B 型血输给 B 型受血者,AB 型血可接受任何 ABO 血型的血液(但在实际临床中,若非紧急情况,AB 型受血者也优先选择 AB 型血液输注,以减少其他血型血液中可能存在的抗体对受血者的影响),O 型血可输给任何 ABO 血型的受血者(但 O 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 A 和抗 B 抗体,大量输注可能会与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所以一般仅在紧急情况下且无同型血时才考虑少量输注 O 型红细胞悬液)。对于 Rh 血型,Rh 阳性者可以接受 Rh 阳性或 Rh 阴性血液,但 Rh 阴性者只能接受 Rh 阴性血液,尤其是对于有生育需求的 Rh 阴性女性,如果输入 Rh 阳性血液,可能会产生抗 Rh 抗体,当再次怀孕且胎儿为 Rh 阳性时,母体内的抗 Rh 抗体可能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其中以 ABO 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其次是 Rh 血型不合。当母亲血型为 O 型,胎儿血型为 A 型或 B 型时,母亲体内的抗 A 或抗 B 抗体可能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 A 抗原或 B 抗原结合,引发红细胞破坏,导致新生儿溶血病。Rh 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病通常发生在 Rh 阴性母亲怀有 Rh 阳性胎儿时,母亲首次怀孕时,胎儿的 Rh 阳性红细胞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 Rh 抗体。当母亲再次怀孕且胎儿仍为 Rh 阳性时,母体内的抗 Rh 抗体就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攻击胎儿红细胞,引发严重的溶血病。

通过血型鉴定,可以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在孕期,医生会对孕妇及其丈夫进行血型鉴定,如果发现存在血型不合的情况,会进一步检测孕妇体内抗体效价,评估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对于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胎儿,医生会采取相应的监测和治疗措施,如在孕期进行血浆置换降低孕妇体内抗体水平,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蓝光照射、换血治疗等,以减少溶血对新生儿的损害,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疾病诊断与治疗

血型鉴定在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患者体内可能会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贫血等症状。通过血型鉴定和相关抗体检测,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进一步分析抗体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在器官移植领域,血型匹配也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器官移植不像输血那样严格要求血型完全相同,但 ABO 血型相合仍然是器官移植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供体和受体的 ABO 血型不相容,移植后可能会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迅速丧失功能。因此,在进行器官移植前,必须对供体和受体进行血型鉴定,尽可能选择血型相合的供体,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血型鉴定的准确性与影响因素

血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临床治疗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能会影响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标本因素

血液标本的质量是影响血型鉴定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标本采集不当,如采血部位消毒不严格,可能会导致标本被细菌污染,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释放某些物质,干扰血型鉴定反应,造成结果错误。另外,标本量不足、标本发生溶血或凝集,也会影响血型鉴定结果的判读。溶血标本中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可能会掩盖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误判;而标本凝集可能是由于采血后未及时混匀或血液中存在冷凝集素等原因引起的,凝集的标本会影响红细胞与血清的充分反应,同样会导致血型鉴定结果不准确。

试剂因素

血型鉴定所使用的抗 A 血清、抗 B 血清等试剂的质量也至关重要。试剂的效价、特异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如果试剂效价过低,可能无法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充分结合,导致凝集反应不明显或不发生凝集,从而出现漏检或误检。试剂的特异性差,则可能会与非相应抗原发生交叉反应,造成血型鉴定错误。此外,试剂的保存条件不当,如温度过高或过低、试剂过期等,也会影响试剂的质量和性能,进而影响血型鉴定结果。

操作因素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对血型鉴定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在血型鉴定过程中,无论是玻片法、试管法还是微柱凝胶法,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例如,在加样过程中,如果加样量不准确,过多或过少的血清或红细胞悬液都可能导致反应不充分或过度,影响结果判断。在搅拌或混匀过程中,如果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会破坏红细胞,造成溶血;而搅拌或混匀不充分,则可能导致红细胞与血清接触不全面,使凝集反应不完全。另外,在观察结果时,如果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对凝集现象的判断不准确,也容易出现误判。

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状态也可能会影响血型鉴定结果。例如,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患者中,由于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可能会导致红细胞表面抗原发生改变,使血型鉴定结果出现异常。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干扰血型鉴定反应,导致结果难以判断。此外,在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情况下,患者体内的生理状态发生紊乱,也可能对血型鉴定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确保血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使用高质量的试剂和耗材,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熟练掌握血型鉴定技术和操作规程。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血型鉴定结果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可疑结果要进行复查或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保障患者的安全。

血型鉴定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型鉴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血型鉴定技术将朝着更加准确、快速、简便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血型鉴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主要是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血清学检测,然而,一些血型抗原的变异或亚型通过血清学方法难以准确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可以从基因水平对血型进行分型,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出各种血型抗原的基因多态性和变异,为血型鉴定提供更精准的结果。而且,分子生物学方法不受红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强弱的影响,对于一些红细胞抗原表达减弱或缺失的特殊情况,也能准确鉴定血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它有望成为未来血型鉴定的主流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将在血型鉴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自动化血型鉴定系统问世,这些系统能够实现从标本处理、加样、反应到结果判读的全过程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测的准确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融入,血型鉴定设备将具备更强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复杂的血型鉴定结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还可以对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智能化设备还可以与医院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检测结果的快速传输和共享,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及时的支持。

同时,血型鉴定技术还将在一些新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个性化医疗时代,通过对患者血型及相关基因的深入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易感性、药物代谢特点等,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法医学领域,血型鉴定与 DNA 鉴定等技术相结合,将进一步提高案件侦破的准确性和效率。而且,随着对血型与健康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血型鉴定可能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血型鉴定作为检验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巨大的临床价值。从血型的发现到各种鉴定方法的不断完善,从临床输血到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广泛应用,血型鉴定始终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