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的全面指南
脑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的全面指南
左明鹭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
脑血管介入治疗凭借微创、精准等优势,已成为脑血管疾病诊疗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并非毫无风险,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脑出血、对比剂肾病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需要从多个环节进行把控。
一、术前全面评估与准备
(一)患者基础状况评估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基础状况评估是预防并发症的首要环节。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弹性下降,在介入操作中更容易出现血管破裂;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术后血栓形成的概率更高。
除病史外,还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心肺功能等。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当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了解患者是否能够耐受介入手术。对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并在术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心肺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二)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帮助医生清晰了解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及病变情况。术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
DSA 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 “金标准”,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脑血管图像,准确显示血管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细信息。CTA 和 MRA 则具有无创、检查时间短等优势,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帮助医生快速了解脑血管的大致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相互补充,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脑血管信息。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仔细分析,医生能够提前预判手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如血管迂曲、狭窄程度严重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前用药准备
合理的术前用药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可能存在血栓风险的患者,术前需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对于择期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会在术前 5 - 7 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双抗治疗;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可通过大剂量负荷给药的方式快速达到抗血小板效果。
抗凝药物如肝素在术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在介入操作前,需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准确计算肝素的使用剂量,并在术中根据手术时间和凝血指标适时追加剂量,以维持有效的抗凝状态,防止血栓形成。此外,对于存在过敏史的患者,术前需进行对比剂过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术前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以降低对比剂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二、术中规范操作与精细管理
(一)导管导丝操作技巧
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导管导丝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点环节。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轻柔、准确的原则,避免暴力操作。由于脑血管管壁较薄且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血管损伤。
在送入导管导丝时,应在 X 线透视下缓慢推进,密切观察导管导丝的走行方向和位置,确保其在血管腔内顺利前行。遇到血管迂曲、狭窄等情况时,切忌强行通过,可采用交换导丝、使用更柔软的导丝或微导管等方法,逐步通过病变部位。同时,要注意导管导丝的头端位置,避免过度深入血管分支,防止血管穿孔或破裂。此外,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导管导丝的湿润,减少其与血管壁的摩擦,降低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
(二)对比剂使用管理
对比剂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用于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但对比剂的使用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对比剂肾病、过敏反应等。因此,合理使用对比剂至关重要。
首先,要严格控制对比剂的用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情况,精确计算所需对比剂的剂量,避免过量使用。一般来说,对比剂的用量应控制在每千克体重 2ml 以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严格限制用量,并在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对比剂排出。其次,选择合适的对比剂类型也很关键。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低渗性、低黏度等特点,过敏反应和肾脏毒性相对较小,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此外,在注射对比剂时,要控制好注射速度和压力,避免因注射过快或压力过高导致血管破裂或对比剂外渗。
(三)术中密切监测与及时处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障。在手术过程中,需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例如,血压过高可能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引发脑缺血;心率过快或过慢也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进而影响脑血流。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肢体活动等。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抽搐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例如,如果怀疑发生脑血管痉挛,可通过向血管内注射罂粟碱等药物进行解痉治疗;若出现血栓形成,可根据情况选择溶栓、取栓等治疗方法。
三、术后严密监测与护理
(一)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监测
术后患者仍处于并发症的高发期,因此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在术后 24 小时内,应每隔 1 - 2 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血压的管理尤为重要,需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对于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物的用量;对于血压偏低的患者,需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升压措施。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如意识状态是否清醒、语言表达是否清晰、肢体活动是否正常等。术后早期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改变可能提示存在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二)穿刺部位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通常经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是预防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关键。
术后需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以达到止血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加压方法包括手动压迫和血管闭合器、压迫止血装置等。手动压迫需持续 15 - 30 分钟,然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在穿刺侧肢体放置沙袋压迫 6 - 8 小时。使用血管闭合器或压迫止血装置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闭合或压迫效果。在术后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若发现穿刺部位出现渗血,应及时重新加压包扎;若出现较大血肿,需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抽吸,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此外,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三)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术后需高度警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及时识别和处理。如对比剂肾病,一般在术后 24 - 72 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对于高危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对比剂排出;必要时可给予补液、利尿等治疗措施。
血栓形成也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脑梗死等严重后果。若患者术后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血栓形成的可能,需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可采取溶栓、取栓等治疗方法。此外,对于术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的患者,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需及时进行头颅 CT 检查,一旦确诊,应根据出血量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多学科协作与患者教育
(一)多学科协作
脑血管介入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能够整合各学科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水平。
在术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对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麻醉科医生对患者的麻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在术中,各学科医生密切配合,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医生专注于介入操作,放射科医生提供准确的影像学引导,麻醉科医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多学科团队共同对患者进行监测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通过多学科协作,能够实现对脑血管介入治疗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在并发症预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同时,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以及术前用药的方法和作用。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姿势、穿刺部位的护理方法,告知患者如何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情况。此外,还需向患者强调术后饮食、休息、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等。通过加强患者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因患者不当行为导致的并发症发生。
脑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规范操作与管理、术后严密监测与护理以及多学科协作和患者教育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只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