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放疗:哪些情况需要做?如何减轻放射性肠炎?
直肠癌放疗:哪些情况需要做?如何减轻放射性肠炎?
赵慧 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八 主管护师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放疗)在其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放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损伤正常肠道组织,导致放射性肠炎等副作用。许多患者对放疗的适应症和副作用管理存在疑问。本文将详细介绍直肠癌放疗的适用情况、治疗原理,并重点讲解如何预防和减轻放射性肠炎,帮助患者科学应对治疗。
一、直肠癌放疗的作用与适用情况
1. 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主要作用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和扩散。在直肠癌治疗中,放疗主要有以下三种应用方式:
(1)术前新辅助放疗
适用情况:肿瘤体积较大、侵犯深度较深(T3/T4期)或存在淋巴结转移(N+)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治疗目的: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常用方案:短程放疗(5次×5Gy,1周内完成)或长程放化疗(25-28次,联合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
(2)术后辅助放疗
适用情况:手术中发现肿瘤穿透肠壁、淋巴结转移或切缘阳性等高危因素。
治疗目的:清除残留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
(3)姑息性放疗
适用情况:晚期直肠癌出现骨转移、脑转移或局部梗阻/出血。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出血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哪些直肠癌患者需要接受放疗?
根据临床指南,以下情况通常建议放疗:
II期(T3-4N0M0)和III期(TanyN1-2M0)直肠癌:术前或术后联合放化疗。
低位直肠癌(距肛缘<5cm):为保留肛门功能,术前放疗可能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
局部复发病例:无法直接手术时,放疗可联合化疗控制病情。
注意:早期直肠癌(T1-2N0M0)通常无需放疗,直接手术即可。
二、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机制与表现
1. 为什么放疗会引发肠炎?
肠道黏膜细胞对辐射敏感,放疗可能导致:
急性损伤:黏膜细胞凋亡、绒毛缩短,影响吸收功能(多发生在治疗期间或结束后1个月内)。
慢性损伤:肠壁纤维化、血管狭窄,甚至肠梗阻(可能治疗后数月甚至数年出现)。
2. 放射性肠炎的常见症状
急性期表现:
腹泻(最常见,每日可达10-20次)
腹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黏液便或血便
食欲下降、乏力
慢性期表现:
持续腹泻或便秘
肠梗阻(腹胀、呕吐)
肠穿孔或瘘管形成(罕见但严重)
三、如何预防和减轻放射性肠炎?
1. 放疗前的预防措施
(1)精准定位技术
调强放疗(IMRT):通过调整射线强度,减少肠道受照体积。
图像引导放疗(IGRT):每次治疗前影像校正,避免误差。
(2)肠道准备
治疗前1小时排空膀胱和直肠,减少肠道移动。
必要时使用直肠气囊固定装置(如SpaceOAR凝胶),推开肠道远离照射区。
(3)营养支持
提前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必要时口服谷氨酰胺(保护肠黏膜)。
2. 放疗期间的应对策略
(1)饮食调整
低渣饮食:减少粗纤维(如芹菜、玉米),选择白粥、面条、蒸蛋等易消化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酒精、冷饮可能加重腹泻。
少量多餐:每日5-6餐,减轻肠道负担。
(2)药物干预
止泻药:蒙脱石散(思密达)可吸附毒素,缓解腹泻;洛哌丁胺(易蒙停)减少肠蠕动。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液口服或灌肠,促进黏膜修复。
益生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调节菌群平衡(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3)局部护理
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周,避免用力擦拭。
涂抹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预防皮肤破损。
3. 放疗后的长期管理
(1)慢性腹泻的处理
坚持低脂、低乳糖饮食,必要时补充胰酶(如胰酶肠溶胶囊)。
口服消旋卡多曲(减少肠道分泌)或考来烯胺(结合胆汁酸)。
(2)肠梗阻的防治
多活动促进肠蠕动,避免长期卧床。
出现腹胀、呕吐需及时就医,严重者可能需手术解除梗阻。
(3)营养监测
定期检测血常规、白蛋白,预防贫血或营养不良。
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粉(如短肽型)或静脉营养支持。
四、患者常见问题解答
1. 放疗期间能正常工作吗?
多数患者可轻度活动,但避免劳累。腹泻严重时建议居家休息。
2. 放射性肠炎会持续多久?
急性症状通常在放疗结束后2-4周缓解,慢性问题可能需数月调理。
3. 中医调理是否有效?
部分中药(如黄芪、白及)可能辅助修复黏膜,但需在正规中医院指导下使用,避免与放疗冲突。
五、总结
直肠癌放疗是局部进展期患者的必要治疗手段,合理应用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放射性肠炎虽常见,但通过精准放疗技术、科学饮食管理和药物干预,多数症状可有效控制。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定期评估肠道功能,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治疗安全性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