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用药指南:孕妇、儿童、老人该注意什么?

特殊人群用药指南:孕妇、儿童、老人该注意什么?

张萍  光山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在医疗用药领域,孕妇、儿童、老人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用药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不当用药可能对这些特殊人群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了解不同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与注意事项,是守护他们健康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孕妇、儿童、老人在用药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孕妇用药:守护两代人的健康防线

(一)胎儿发育与药物风险

孕妇用药不仅关系自身健康

,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儿在母体内的各个发育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怀孕前 3 个月是胎儿器官分化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四肢等重要器官正在快速发育,药物的致畸风险极高。例如,孕妇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曾导致大量胎儿出现海豹肢畸形 ;孕期使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能影响胎儿牙齿和骨骼发育,导致牙齿黄染、骨骼生长缓慢。怀孕中晚期,虽然胎儿器官已基本形成,但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仍在持续发育,药物依然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如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胎儿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等。

(二)孕期用药原则

非必要不用药:孕期用药应遵循 “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则不多用” 的原则。如果只是轻微不适,如普通感冒初期的鼻塞、流涕症状,可先通过多喝水、休息、物理降温等方式缓解,尽量避免用药。只有当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威胁大于药物潜在风险时,才考虑用药。

选择安全药物:用药前,孕妇务必咨询专业妇产科医生或药师,根据孕周、病情等因素,选择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妊娠安全分级中相对安全的药物。例如,A 级药物(如维生素 B、维生素 C 等),经临床对照研究,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是孕期相对安全的选择;而 D 级和 X 级药物(如利巴韦林、甲氨蝶呤等),对胎儿有明确致畸或不良反应,孕期应严禁使用。

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即使是安全药物,孕期使用时也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不得随意增加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用药过程中,如病情好转,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停药。

(三)特殊情况用药注意

孕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用药更需谨慎。以妊娠期高血压为例,常用的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硝苯地平,可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以控制血压,保障母婴安全;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拮抗剂(ARB),则严禁用于孕期,因其可能导致胎儿肾功能衰竭、羊水过少等严重后果。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引发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二、儿童用药:呵护成长的每一步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用药特殊性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的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较少,胃排空时间长,口服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与成人不同;儿童的血 - 脑屏障功能较弱,一些药物容易透过血 - 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能导致儿童听力损害;此外,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健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差,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毒性反应。因此,儿童用药绝不能简单按照成人剂量 “减半” 或 “按比例缩减”,必须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精确计算剂量。

(二)儿童用药常见误区与纠正

滥用抗菌药物: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咳嗽,就自行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然而,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导致耐药菌产生,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只有在明确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才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随意使用成人药物:成人药物的剂型、剂量和成分不适合儿童,直接给儿童服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例如,成人用的感冒通片含有双氯芬酸钠,儿童服用后可能引起血尿;阿司匹林在儿童体内代谢过程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瑞夷综合征,危及生命。儿童应使用专门的儿童剂型药物,如儿童止咳糖浆、颗粒剂等,这些药物在口味、剂量上都更适合儿童。

忽视药物不良反应:儿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使用退烧药后,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出汗情况,防止体温骤降或出汗过多导致虚脱;服用抗过敏药物后,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状,及时调整用药。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三)儿童用药安全要点

儿童用药应严格遵循医嘱,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药品。用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给儿童喂药时,可采用合适的喂药工具,如儿童专用喂药器,避免强行灌药,防止药物呛入气管。此外,家庭药箱中应避免存放过期、变质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定期清理和更新药品。

三、老人用药:关注衰老身体的用药需求

(一)老年人身体变化与用药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如肝脏重量减轻,肝细胞数量减少,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导致药物在体内代谢减慢;肾脏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药物排泄能力减弱,容易造成药物蓄积;同时,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改变,同样剂量的药物,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老年人使用镇静催眠药,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共济失调等症状,增加跌倒风险;使用降压药时,可能因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晕厥。

(二)老年人用药原则

精简用药: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然而,用药种类越多,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就越高。因此,应遵循 “少而精” 的原则,在医生指导下,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用药。例如,对于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老人,如果两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中含有相同成分,可考虑调整用药,避免重复用药。

小剂量起始: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密切观察药物反应,找到适合个体的最小有效剂量。如使用降压药时,可先从常规剂量的 1/3 或 1/2 开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和身体反应,逐步调整剂量。

定期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忘记服药或误服药物。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使用药盒分装药物,设置服药提醒闹钟等。同时,要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如服用降压药时,避免食用大量富含钾的食物,以免引起高钾血症;服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期间,严禁饮酒,防止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此外,老年人在服用保健品或中药时,也应告知医生,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孕妇、儿童、老人作为特殊人群,用药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医疗工作者,都应充分了解他们的用药特点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循安全用药原则,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有力武器,而不是威胁生命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