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贾玉莉 方城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人数已超过 1000 万,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房颤不仅会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更可怕的是,它会大幅增加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尤其是脑卒中(俗称 “中风”)。而抗凝治疗,正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关键措施。
一、房颤与血栓:危险的 “组合”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会按照规律的节奏协同收缩,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然而,当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节律,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紊乱的颤动。这种异常的电活动使得心房内的血液无法顺利排空,进而形成涡流,导致血液瘀滞。就像静止的池塘容易滋生藻类一样,瘀滞的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
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流向全身各处的血管。其中,最危险的情况是血栓进入脑动脉,堵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 5 倍,且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往往病情更为严重,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除了脑卒中,血栓还可能导致外周动脉栓塞,引起肢体缺血、坏死,或造成肠系膜动脉栓塞,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是房颤治疗的核心目标之一。
二、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的 “生命盾牌”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降低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合理的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可使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降低 60% - 70% 。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的维生素 K 拮抗剂(以华法林为代表)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包括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等。
华法林是一种经典的抗凝药物,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它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然而,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大,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结果调整剂量,以确保药物既能有效抗凝,又不会引起出血风险过高。这意味着患者需要频繁前往医院抽血化验,给日常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相比之下,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个体差异小等优势。它们直接作用于凝血过程中的特定靶点,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抑制 Xa 因子,达比加群酯抑制凝血酶,能够更精准地发挥抗凝效果。这些特点使得新型口服抗凝药在近年来逐渐成为房颤抗凝治疗的一线选择,尤其适用于依从性较差或无法频繁监测 INR 的患者。
三、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用药规范
严格遵医嘱服药:无论是华法林还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都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服药时间用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漏服药物可能导致抗凝效果不足,增加血栓风险;而过量服药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如果不小心漏服,应根据具体药物和漏服时间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例如,对于华法林,若发现漏服时间在 4 小时以内,可以补服;超过 4 小时则不再补服,次日按照原剂量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漏服处理也有相应的指南,患者应向医生或药师详细咨询。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许多药物和食物会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出血风险。例如,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如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抗真菌药(如氟康唑)等合用时,可能增强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而巴比妥类、利福平等药物则可能降低华法林的疗效。食物方面,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菠菜、西兰花、动物肝脏等)会拮抗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患者需要保持饮食相对稳定,避免短期内大量摄入此类食物。新型口服抗凝药虽然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少,但也可能与某些强效的 P - 糖蛋白或 CYP3A4 抑制剂(如克拉霉素、伊曲康唑)相互作用,增加药物浓度和出血风险。因此,患者在服用任何新的药物或保健品前,都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抗凝药物,以评估潜在风险。
(二)出血风险监测与应对
抗凝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出血,包括轻微出血(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和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患者需要学会识别出血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轻微出血,一般不需要停用抗凝药物,但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出现牙龈出血时,可以通过加强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等方式缓解症状;若出血持续或加重,则需进一步检查。严重出血则必须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止血药物或拮抗剂。例如,达比加群酯有特异性拮抗剂依达赛珠单抗,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逆转其抗凝作用;而对于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凝血因子浓缩物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预防出血,如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身体受伤的活动,使用电动剃须刀代替传统刀片剃须刀,刷牙时动作轻柔等。
(三)定期复查与评估
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 INR,一般在开始用药初期,需要每周监测 1 - 2 次,待 INR 稳定在目标范围(通常为 2.0 - 3.0)后,可逐渐延长监测间隔,但仍需每月至少监测 1 次。医生会根据 INR 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以确保抗凝效果和安全性。
对于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虽然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但也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疗效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复诊频率一般为每 3 - 6 个月 1 次,具体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此外,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特殊人群,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部分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和清除,增加出血风险。
(四)特殊情况处理
手术或有创操作:房颤患者在需要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如拔牙、胃镜检查等)时,抗凝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手术出血风险和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个体化调整。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手术(如皮肤小肿物切除),一般不需要停用抗凝药物;而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手术(如心脏手术、颅脑手术),可能需要在术前停用抗凝药物一段时间,并在术后根据情况重新开始用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提前制定详细的抗凝管理计划,必要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桥接治疗,以降低血栓和出血风险。
妊娠与哺乳:妊娠和哺乳期女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较为复杂。华法林可通过胎盘,有致畸风险,尤其是在妊娠早期,因此不建议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妊娠期的安全性数据有限,目前也不推荐常规使用。对于这类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低分子肝素等相对安全的抗凝药物。在哺乳期,部分抗凝药物可以使用,但需要评估对婴儿的潜在影响。患者在计划妊娠或处于哺乳期时,务必告知医生,以便制定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四、结语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致残致死风险的关键措施。虽然抗凝治疗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但通过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密切监测出血症状以及合理处理特殊情况等措施,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有效抗凝的同时,将出血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房颤患者应充分认识到抗凝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管理,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应对疾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