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反酸?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捣乱

胃痛、反酸?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在捣乱

王晓宁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胃部不适的经历,比如胃痛、反酸、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如果频繁发作,很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作祟。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它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详细介绍幽门螺杆菌的特性、传播途径、相关疾病、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种常见的胃部感染。

 

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特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胃部疾病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胃部强酸环境不适合任何微生物生存。然而,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成功分离并培养出了这种细菌,并证实它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一重大发现为他们赢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部的强酸环境中生存,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首先,它具有螺旋形的形态,能够穿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其次,它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将胃中的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可以中和胃酸,在细菌周围形成一个局部的微碱性环境,从而保护细菌免受胃酸的侵蚀。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具有鞭毛,能够帮助它在胃黏膜中移动和定植。

 

二、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往往较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方式:

1. 家庭内传播: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接触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共用餐具、亲吻、喂食等都可能导致细菌的传播。研究表明,如果家庭中有一人感染,其他成员的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2. 食物和饮水污染: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污染的水源也可能导致感染。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这种传播方式更为常见。

3. 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例如,胃镜检查时使用的器械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就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以下是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

1.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细菌定植在胃黏膜后,会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2.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使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黏膜下层,形成溃疡。患者通常会出现规律性的上腹痛,胃溃疡多在餐后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疼痛。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发生一系列癌前病变,如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胃癌的风险,但大多数感染者并不会发展为胃癌。

4.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胃部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有趣的是,在早期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的淋巴瘤完全消退。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如果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

1.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检测方法。患者服用含有标记碳的尿素后,如果胃中存在幽门螺杆菌,细菌会将尿素分解产生标记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二氧化碳即可判断是否感染。这种方法准确率高,操作简便,适合用于治疗后的复查。

2.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少量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检查或细菌培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评估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3. 粪便抗原检测: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也是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特别适用于儿童和不适合做胃镜检查的患者。

4.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可以判断是否曾经感染过。但由于抗体在根除治疗后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判断现症感染或评估治疗效果。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确诊,通常需要进行根除治疗。标准的治疗方案是"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即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1. 质子泵抑制剂(PPI):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为抗生素创造更好的作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溃疡愈合。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2. 抗生素:通常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抗生素以提高根除率,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等。由于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医生会根据当地的耐药情况和个人用药史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组合。

3. 铋剂:在四联疗法中会加入铋剂,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同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等。

治疗疗程通常为10-14天,完成治疗后需要间隔4周以上进行复查,以确认细菌是否被成功根除。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和细菌耐药。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饮食安全。

2.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共用餐具,实行分餐制。不要咀嚼食物喂给孩子,这是防止儿童感染的重要措施。

3.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抗力。

4. 定期检查: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降低严重胃部疾病的风险。

 

七、常见问题解答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会导致胃病吗?

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症状。事实上,约70%的感染者可能终身不出现明显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染无害。无症状感染者仍然存在发生严重胃病的风险。

2. 儿童需要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吗?

对于无症状的儿童,一般不推荐常规检测和治疗。因为儿童感染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且再感染率较高。但对于有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等明确适应症的儿童,则需要进行检测和治疗。

3. 根除治疗后还会再次感染吗?

成功根除后,年再感染率约为1-3%。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再次感染。

4. 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全家一起治疗吗?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确诊感染,其他成员也应该进行检测。但不需要预防性治疗,只有确诊感染才需要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虽然它可能引发多种胃部疾病,但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感染都可以被成功根除。重要的是要提高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如果出现持续的胃部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通过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