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异常:早搏是怎么回事?

常见心电图异常:早搏是怎么回事?

张素霞  扶沟县大李庄卫生院

在现代健康体检中,心电图检查已成为一项常规项目。不少人拿到心电图报告时,看到 “早搏” 二字,心中便会涌起不安与疑惑。据统计,普通人群中约 60% 的人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会发现早搏现象 ,可见早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早搏究竟是什么?它对健康有何影响?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你揭开早搏的神秘面纱,深入解读这种常见的心脏电活动异常。

一、认识早搏:定义与分类

早搏,全称过早搏动,是指心脏在正常有规律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搏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心脏的 “司令部”)发出电信号,按照一定的节律和顺序传导,使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而早搏则是由于心脏内某一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脏提前收缩 。

早搏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三类。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是最常见的早搏类型之一,多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也可见于患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相对较为少见,其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异常或折返激动有关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常是各种心脏病的表现之一,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某些药物副作用、电解质紊乱、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

二、早搏的产生机制与常见诱因

(一)产生机制

早搏的产生与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正常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主导,按照 “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 的顺序传导。当心脏内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或发生折返激动时,就会打破正常的电活动节律,产生早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是指心脏内除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如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或房室交界区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自律性增强,提前发出电冲动。折返激动则是指心脏内的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解剖结构或电生理特性,形成了一个异常的环形传导路径,电信号在这个环内反复循环传导,从而引发早搏 。

(二)常见诱因

生理因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生理状态可能诱发早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兴奋性增加,容易引发早搏;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时,人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诱发早搏;大量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其中的咖啡因、酒精等成分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增加早搏发生的几率 。

疾病因素:多种心脏疾病是早搏的常见诱因。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也随之改变,增加了早搏的发生风险;心肌炎患者心肌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肌细胞受损,电活动异常,也可能出现早搏。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非心脏疾病,也会通过影响心脏的电活动,诱发早搏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诱发早搏的副作用。例如,洋地黄类药物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但如果使用剂量过大或患者对药物敏感,就可能引起早搏等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引发早搏 。

三、早搏的症状与危害

(一)症状表现

早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只是在体检做心电图时偶然发现;而有些人则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患者会感觉到心脏突然跳动一下,或有 “停跳感”,这种感觉有时较为轻微,有时则较为明显,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紧张和焦虑;胸闷,部分患者会感觉胸部发闷、气短,呼吸不畅;头晕,当早搏频繁发作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 。此外,早搏还可能伴有心跳不规则、心跳加快等表现。

(二)潜在危害

一般来说,偶尔发生的早搏,尤其是功能性早搏(由生理因素引起,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对心脏功能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早搏频繁发作,尤其是器质性早搏(由心脏疾病等器质性病变引起),则可能带来一系列危害。频繁的早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脏泵血减少,引起心功能不全,严重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早搏还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些恶性心律失常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全身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长期存在的早搏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四、早搏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早搏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脏电活动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早搏,以及早搏的类型、频率等。在心电图上,房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 P' 波(与正常 P 波形态不同),P'-R 间期大于 0.12 秒,QRS 波群形态正常或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交界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 QRS 波群,其前或后可能有逆行 P' 波,P'-R 间期小于 0.12 秒或 R-P' 间期小于 0.20 秒;室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其前无相关 P 波,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二)动态心电图监测

对于症状不明显或早搏发作不频繁的患者,普通心电图可能无法及时捕捉到早搏。此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患者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早搏的发作情况,包括早搏的总数、类型、发生时间、昼夜分布规律等,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

(三)其他检查

除了心电图检查,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早搏的病因。例如,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血液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等,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心肌损伤等引起早搏的原因 。

五、早搏的治疗与日常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对于功能性早搏,且症状不明显的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而是以去除诱因为主。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听音乐、运动、旅游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经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许多患者的早搏症状会自行缓解。

药物治疗:当早搏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早搏频繁发作,可能对心脏功能造成影响时,医生会根据早搏的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普罗帕酮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调节心脏的电活动,减少早搏的发生 。但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 β 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和心率、血压变化,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频繁早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导管射频消融术,该手术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脏,找到引起早搏的异位起搏点或异常传导路径,利用射频电流产生的热量,使局部心肌组织凝固坏死,从而消除早搏的起源,达到治疗目的 。导管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是治疗某些类型早搏的有效方法。

(二)日常注意事项

早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了解早搏的变化情况;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有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

早搏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虽然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了解早搏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在体检中发现早搏,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用药或手术治疗等方法,控制早搏,维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