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怎么选?看外观、闻气味,教你避开常见 “次品”

中药饮片怎么选?看外观、闻气味,教你避开常见 “次品”

付霖蕙  林州红旗渠医院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药者,医之司命也,质不良则药无效,甚至伤人。” 然而现实中,市场上的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劣质饮片不仅无法治病,还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不良反应。据国家药监局 2024 年抽检数据显示,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仍达 8.7%,主要问题集中在掺杂造假、炮制不当、储存变质等方面。学会辨别中药饮片的优劣,已成为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技能。

看外观:饮片质量的 “第一通行证”

外观鉴别是判断中药饮片质量最直观的方法,历代药家总结的 “观形、察色、辨质” 经验,至今仍是饮片鉴别的核心手段。优质饮片应具备形态完整、色泽自然、无杂质等特征,而次品往往在这些方面露出破绽。

根茎类饮片的鉴别重点在于断面与色泽。以黄芪为例,优质黄芪饮片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纤维性强,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俗称 “金井玉栏”。若饮片颜色过深或发黑,可能是硫磺熏蒸过度;断面无放射状纹理且质地疏松,则可能是采收过早的幼嫩根茎。当归饮片要求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形成层环黄棕色。若切面呈暗褐色、质地僵硬,多为储存不当受潮霉变所致;若出现油败样斑点,则表明已超过保质期。

叶类与花类饮片需关注完整度与色泽。紫苏叶饮片应叶片完整,呈卵圆形,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气清香。次品常表现为叶片破碎严重、颜色发灰,甚至夹杂大量茎秆等非药用部位。金银花饮片以花蕾饱满、色黄白或绿白、气清香者为佳,若花蕾干瘪、颜色暗沉或发黑,可能是采摘过晚或储存时受潮;若带有明显黑斑,则可能已发生霉变。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会将山银花冒充金银花销售,二者外形相似,但山银花颜色较深,香气较淡,药效差异显著。

果实种子类饮片要观察饱满度与色泽。枸杞子优质饮片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具不规则皱纹,果肉肉质,柔润而有黏性。次品枸杞子常表现为颜色过艳(可能经染色)、干瘪无黏性,甚至夹杂大量果柄、杂质。桃仁饮片应呈扁长卵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一端钝圆稍偏斜。若饮片颜色苍白、种仁干瘪,多为未成熟果实加工而成;若断面发油变哈喇味,则为储存不当导致的脂肪氧化变质。

皮类饮片鉴别关键在厚度与纹理。厚朴饮片呈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优质厚朴饮片厚度均匀,断面颗粒性,气香,味辛辣、微苦。次品厚朴常存在厚度不均、卷曲破碎的问题,若表面有霉斑、气味微弱,则质量极差。肉桂饮片则以皮厚、体重、断面紫红色、油性大、气香浓烈者为佳,若断面呈棕褐色、油性不足,可能是采收年份不足的幼树肉桂。

闻气味:饮片内在质量的 “嗅觉密码”

中药的气味源于其含有的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也是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气味不仅是药性的体现,更是鉴别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嗅觉辨识饮片的气味,能有效判断其是否变质或造假。

芳香类饮片的气味鉴别尤为重要。薄荷饮片应具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若气味微弱或带有霉味,可能是储存时间过长导致挥发油散失,药效大幅下降。藿香饮片气香特异,味微苦,若闻之有刺鼻酸味,可能是加工时采用了不当的干燥方法,导致有效成分破坏。砂仁饮片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次品常表现为香气清淡,这与其储存环境温度过高导致挥发油挥发有关。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商家为掩盖饮片霉变气味,会喷洒香精,这类饮片往往香气不自然,仔细辨别可发现异味。

苦味饮片需警惕味道异常。黄连饮片以味极苦为佳,其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越高,苦味越浓烈。优质黄连断面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若苦味变淡,可能是品种混杂或采收过早;若带有甜味或其他异味,则可能为伪品。黄柏饮片同样味苦,嚼之有黏性,若味道变浅或有霉味,表明质量不佳。

特殊气味饮片的鉴别有其独特要点。当归饮片气清香浓郁,味甘、辛、微苦,若气味微弱或带有酸败味,多为储存不当所致。独活饮片气香特异,味苦、辛,微麻舌,若麻舌感过强,可能是混入了毒性较强的类似品种;若气味沉闷,则可能是受潮变质。乳香饮片呈小块状,气微香,味微苦,嚼之粘牙,唾液成乳白色,若闻之有刺激性焦臭味,可能是炮制时过度炒制;若出现酸臭味,则已发生变质。

气味鉴别时需注意方法得当。应将饮片靠近鼻尖轻嗅,避免用力猛吸损伤鼻腔黏膜。对于气味较淡的饮片,可先将其破碎或用热水湿润后再闻。需要长期保存的饮片,应定期检查气味变化,若发现香气减弱、出现霉味、哈喇味等异常气味,应立即停止使用。

辨炮制:影响药效的 “关键工序”

炮制是中药饮片质量的核心保障,“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道出了炮制的重要性。不同的炮制方法会改变饮片的药性与药效,而炮制不当的饮片则属于典型的次品,不仅药效降低,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炒制品的鉴别要关注色泽与火候。麸炒白术饮片应表面黄棕色,偶见焦斑,有焦香气。若颜色过浅,表明炒制时间不足,健脾燥湿作用减弱;若焦黑过多,则属炒制过度,有效成分被破坏。醋炒柴胡饮片表面呈淡棕黄色,具醋香气,若颜色无明显变化且无醋香,可能未按规范进行醋炙,疏肝解郁功效会大打折扣。炒炭类饮片如地榆炭,要求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存性(即外部炭化内部保留部分药性)。若全部炭化呈灰白色,则已失去药效;若内部仍为白色,表明炭化不足,止血作用不佳。

酒炙与醋炙饮片需通过气味与颜色鉴别。酒黄精饮片表面棕褐色至黑色,有光泽,具酒香气,若颜色浅淡、无酒香气,可能是酒炙时酒量不足或未充分吸收,其滋阴润肺功效会受影响。醋五味子饮片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具醋香气,若仍为红棕色且酸味过重,表明醋炙工艺不到位,收敛固涩作用减弱。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用酱油代替米醋炮制,这类饮片颜色暗沉无光泽,气味怪异,药效全无。

蒸制与煮制饮片要观察质地与断面。熟地黄饮片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气微,味甜。若颜色发黑但无光泽、质地僵硬,可能是蒸制次数不足(传统要求 “九蒸九晒”);若出现酸败味,则为蒸制后储存不当导致变质。制附子是经过炮制的乌头块根,饮片呈黑褐色,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若断面仍呈白色、质地柔软,表明炮制不到位,可能残留乌头碱等毒性成分;若表面有白霜,可能是储存时受潮返碱,质量下降。

煅制品鉴别重点在酥脆度与色泽。煅龙骨饮片呈灰白色或浅灰褐色,质酥脆,表面有吸湿性。若质地坚硬、断面呈青灰色,表明煅制不彻底,安神潜阳作用减弱。煅石膏饮片为白色粉末或酥松块状物,表面透出微红色光泽,无臭,味淡。若仍为青白色块状、质地坚硬,则未达到煅制标准,清热泻火功效降低。需要注意的是,煅制品应存放于干燥容器中,若吸湿结块,会影响药效发挥。

炮制不当的饮片潜藏诸多风险。如未经炮制的生半夏含有半夏蛋白等刺激性成分,直接入药会引起咽喉肿痛、呕吐等不良反应;而经炮制后的法半夏则毒性降低,可安全使用。何首乌若炮制不当,其含有的蒽醌类成分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优质制何首乌应呈棕褐色或黑色,质地柔韧,味微甘而涩。消费者购买炮制类饮片时,应选择标注明确炮制方法的产品,避免购买未注明炮制规格的 “生饮片”。

查来源:追溯质量的 “根本保障”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其基原品种、产地、采收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传统中医药强调的 “道地性”。同一种药材,因来源不同,质量差异悬殊,次品饮片往往在来源环节就存在问题。

基原鉴别可避免品种混淆。市场上常见以相似品种冒充正品的现象,如以水半夏冒充半夏,二者虽外形相似,但水半夏毒性较大,药效与正品半夏差异显著。正品半夏饮片呈类球形,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断面洁白,富粉性。水半夏饮片则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顶端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断面白色,粉性较差。类似的还有以华北紫菀冒充紫菀、以刺五加冒充人参等,这些伪品不仅无效,部分还含有毒性成分。

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明显。当归以甘肃岷县产者为佳,称 “岷归”,其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高于其他产地;三七以云南文山产者为优,称 “文三七”,总皂苷含量显著高于非道地产区。消费者购买时可关注饮片包装上的产地标注,优先选择道地产区的产品。如黄芪以山西浑源、甘肃定西产者质量上乘;枸杞以宁夏中宁产者为佳,其多糖含量更高。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商家会在包装上虚假标注道地产地,消费者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索要检测报告核实。

采收时间对饮片质量影响重大。中药材有 “当季为药,过季为草” 的说法,如金银花应在含苞待放时采收,此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若盛开后采收,不仅有效成分下降,还易变质。连翘要求在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称 “青翘”,若等到果实熟透变黄后采收(称 “老翘”),有效成分连翘苷含量会大幅降低。消费者可通过饮片外观判断采收时间,如优质黄芩饮片呈圆锥形,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若断面呈绿色,可能是未成熟的幼根;优质天麻饮片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若质地过嫩、颜色过浅,则采收过早。

储存条件直接影响饮片质量。中药饮片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潮湿和高温环境。受潮的饮片易发生霉变、虫蛀,如党参饮片受潮后表面会出现白色霉斑,断面发黏,气味减弱;红花受潮后颜色变深,质地变软,甚至结块。虫蛀的饮片可见虫洞、虫粪,严重时整个饮片被蛀空,如桃仁、杏仁等含油脂较多的饮片易遭虫蛀。消费者购买时应检查饮片包装是否密封完好,观察有无虫蛀痕迹、霉斑、油败等现象,储存时应选择带盖的陶瓷罐或玻璃罐,对于易虫蛀的饮片可放入少量花椒防虫。

避陷阱:识破市场常见的 “质量猫腻”

中药饮片市场存在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消费者掌握识别技巧,可有效避开这些 “质量陷阱”,保障用药安全。

硫磺熏蒸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部分商家为延长保质期、改善外观,对饮片进行过度硫磺熏蒸。硫磺熏蒸后的饮片颜色异常鲜亮,如党参本应呈黄白色或淡棕黄色,熏硫后变为惨白色;山药正常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熏硫后呈亮白色。鉴别方法:一是观察颜色,过于鲜亮、无自然光泽的饮片需警惕;二是闻气味,熏硫饮片带有刺鼻的酸味,优质饮片则气味自然;三是检测残留,可将饮片浸泡水中,加入少许小苏打,若产生气泡,可能含有硫残留。长期服用硫熏饮片可能导致胃肠道损伤、肝脏损害等健康问题。

掺杂使假是市场顽疾。常见手段包括掺入非药用部位,如柴胡饮片中掺入大量茎秆(柴胡药用部位为根);加入增重物质,如在红花中掺入细沙、滑石粉增加重量;以次充好,如将破碎的金银花掺入优质金银花中。鉴别掺杂可采用水试法,如红花入水后水变成金黄色,若水变红则可能染色;苏木投入热水中,水染成桃红色,若颜色过深或浑浊可能掺杂。消费者购买时可将饮片轻轻抖动,观察是否有杂质脱落;对重量异常的饮片提高警惕,如同等体积下重量过重,可能掺入了砂石等增重物。

过度打粉掩盖质量缺陷。部分商家将质量不佳的饮片打成细粉销售,使消费者无法观察原饮片的外观特征。如将霉变的茯苓打成茯苓粉,将虫蛀的黄芪打成黄芪粉。消费者应尽量购买完整饮片,如需打粉,应选择可现场加工的药店,亲眼监督打粉过程,避免购买预先打好的散装粉末。此外,粉末状饮片保质期较短,易吸潮变质,购买后应尽快使用,并密封存放于干燥处。

虚假标注与夸大宣传需警惕。一些饮片包装上标注 “野生”“纯天然” 等字样误导消费者,实际上许多野生药材已被列入保护物种,非法采摘销售属于违法行为,且野生药材可能含有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还有商家宣称其饮片 “无任何副作用”“包治百病”,这些均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中药饮片的使用需辨证论治,即使优质饮片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宣传,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购买,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药饮片的质量鉴别是一门实用学问,掌握 “看外观、闻气味、辨炮制、查来源” 的基本方法,能有效避开常见次品,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在选购过程中,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留存购买凭证,遇到质量问题及时向药监部门投诉。记住,优质中药饮片是疗效的基础,花时间学习鉴别知识,既是对健康负责,也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守护。当我们能准确辨别饮片优劣时,才能真正发挥中药 “治未病” 和治疗疾病的功效,让中医药这一瑰宝更好地服务于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