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纤维瘤…… 这些常见体表肿物,哪些需要手术切除?

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纤维瘤…… 这些常见体表肿物,哪些需要手术切除?

                      来洪磊 西华县人民医院

洗澡时摸到脖子上有个小疙瘩,胳膊上长了个能滑动的肿块,后背有个反复发炎的脓包…… 这些长在皮肤下或皮肤上的 “小疙瘩”,医学上叫 “体表肿物”。很多人发现后既紧张又纠结:这到底是啥?会不会癌变?用不用开刀切掉?今天就用大白话,把几种常见的体表肿物讲清楚,教你判断哪些该切、哪些能留。

皮脂腺囊肿:最容易 “发炎流脓” 的 “粉瘤”

先认认:它长啥样?

皮脂腺囊肿就是咱们常说的 “粉瘤”,年轻人特别容易长。它像个 “豆腐渣仓库”,是皮肤里的皮脂腺出口被堵住了,皮脂排不出去,越积越多形成的。

特点很明显:一般是圆形,摸起来有点硬,表面可能有个小黑点(堵塞的皮脂腺开口),长在头皮、脸、脖子、后背这些油脂分泌多的地方。平时不疼不痒,但一旦发炎,就会红肿、流脓,摸起来热乎乎的,疼得厉害。

这些情况,建议趁早切!

· 反复发炎的:只要肿过一次,以后就容易反复发作,每次都又红又肿,甚至流脓,不如趁不发炎的时候切掉,一了百了。

· 长在容易摩擦的地方:比如腰带勒着的腰部、衣领摩擦的脖子,经常被蹭到,发炎概率高,早切早省心。

· 太大影响生活的:直径超过 1 厘米,或者长在脸上影响美观,比如姑娘下巴上长个黄豆大的粉瘤,化妆都遮不住,切了更自在。

这种情况可以先观察:

刚发现时很小(小于 0.5 厘米),不疼不痒,也不在摩擦部位,平时注意别老摸、别挤(越挤越容易发炎),可以暂时不管,但要多留意它的变化。

脂肪瘤:最常见的 “软疙瘩”,大多是 “老好人”

先认认:它长啥样?

脂肪瘤是脂肪细胞聚集形成的肿块,堪称体表肿物里的 “老好人”,几乎都是良性的。它摸起来软软的,像摸一团棉花,能推动,一般不疼,长在四肢(胳膊、大腿)、后背、腹部这些脂肪多的地方。

有的人只长一个,有的人会长好几个(叫多发性脂肪瘤),甚至全身能摸到十几个,这跟体质有关,不用太担心。

这些情况,建议切掉:

· 长得太大,压迫周围:比如胳膊上的脂肪瘤长到鸡蛋大,干活时磨得疼,或者压迫神经,导致胳膊发麻,这时候就得切。

· 位置特殊,影响生活:长在脖子上的脂肪瘤太大,转头不方便;长在腰部,系腰带总硌得慌,这些情况可以切。

· 心里膈应,总惦记:虽然脂肪瘤癌变概率极低(不到百万分之一),但有些人摸到它就睡不着觉,总担心会变坏,这种 “心病” 也可以通过手术解决,图个安心。

这种情况可以先观察:

小的脂肪瘤(直径小于 2 厘米),不疼不痒,不影响活动,不管它也没事。就算它慢慢长大,只要没上述问题,也可以一直观察,不用急着切。

纤维瘤:又硬又韧的 “小结节”,大多很安分

先认认:它长啥样?

纤维瘤是皮肤下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摸起来比脂肪瘤硬,像摸橡皮块,韧性大,不太容易推动,一般单个出现,长在四肢、躯干,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可能长。

最常见的是 “皮肤纤维瘤”,通常是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可能和皮肤一样,也可能偏棕褐色,一般不疼,少数人按压时会有点疼。

这些情况,建议切掉:

· 短期内突然变大:比如半年内从黄豆大长成鸽子蛋大,这种 “快速生长” 虽然少见,但最好切掉做病理检查,排除不好的可能。

· 影响美观或功能:长在脸上、手上等显眼部位,或者长在关节附近,影响弯曲、活动,可以切掉。

· 反复疼痛或按压疼:虽然纤维瘤很少疼,但如果总疼,影响生活质量,也可以考虑切除。

这种情况可以先观察:

小的纤维瘤(直径小于 1 厘米),长期没变化,不疼不痒,完全可以不管它。它一般长得很慢,也很少癌变,不用频繁去医院检查,每年体检时顺便让医生看看就行。

其他常见肿物:这些情况也要留意

腱鞘囊肿:手腕脚背上的 “硬疙瘩”

常长在手腕背侧、脚腕附近,摸起来硬硬的,像个小球,有时会随着关节活动上下动。它是关节附近的滑液聚集形成的,和长期用鼠标、做家务过度劳累有关。

· 建议切或抽液的情况:长得太大,手腕活动时疼,或者影响干活(比如厨师颠勺时总硌着),可以让医生用针把里面的液体抽出来,或者手术切掉(但有一定复发率)。

· 可以观察的情况:小而不疼,不影响活动,很多人自己没感觉,体检时才发现,不用处理。

色素痣:身上的 “痦子”,多数不用切

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色素痣(俗称 “痦子”),大多数是黑色或棕色,平的或稍微凸起。

· 建议切的情况:长在容易摩擦的地方(手掌、脚底、腰部、领口),或者突然变大、颜色变深、边缘变模糊、表面破溃出血,这些可能是不好的信号,最好切掉做病理检查。

· 可以留的情况:普通的痦子,长期没变化,不疼不痒,尤其是长在躯干、四肢不摩擦的地方,完全不用管。

发现体表肿物,先做这 3 件事

1. 别瞎猜,先让医生看:自己摸出疙瘩后,最该做的是去医院让外科或皮肤科医生看看,必要时做个 B 超(几十块钱,无创又方便),基本能判断是啥。

2. 别乱抠、乱挤、乱涂药:皮脂腺囊肿越挤越容易发炎,脂肪瘤抠了也不会变小,乱涂药膏(尤其是激素类药膏)可能刺激它变大,老老实实观察最靠谱。

3. 记录变化,心里有数:发现肿物后,记一下它的大小(比如 “黄豆大”“硬币大”)、位置、有没有疼,过 3 个月再看看有没有变化,有变化及时就医。

最后说句大实话:多数体表肿物是 “良性的”

身上长疙瘩,先别自己吓自己。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纤维瘤这些常见肿物,99% 以上都是良性的,癌变的概率极低。要不要手术,主要看它有没有影响生活(疼、压迫、碍事),或者有没有 “异常变化”(快速长大、破溃、出血)。

就算需要手术,这些也都是小手术,在门诊就能做,切完当天就能回家,恢复也快。最怕的是发现肿物后拖着不去看,或者轻信偏方(比如用线勒、用草药敷),结果越弄越糟。

记住:身体上的 “小疙瘩” 不可怕,搞清楚它是啥、该不该切,才是最关键的。实在拿不准,就去医院问医生,花几分钟让专业人士给个判断,比自己瞎琢磨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