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镇静镇痛”:为何昏迷的病人需要精准用药?
ICU里的“镇静镇痛”:为何昏迷的病人需要精准用药?
张婧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 主管护师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镇静与镇痛治疗是危重症患者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对于昏迷或意识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仍会严格评估其疼痛与应激状态,并给予精准的药物调控。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后,隐藏着现代重症医学对生命支持的前沿认知。本文将深入解析ICU镇静镇痛的临床意义、用药原则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深远影响。
一、昏迷患者的疼痛感知:被忽视的生理危机
传统观念认为昏迷患者对疼痛无感知,但神经科学研究推翻了这一认知。昏迷是意识网络的功能性中断,但脊髓和脑干的疼痛传导通路可能仍然完整。2006年《柳叶刀神经学》发表的研究证实,即使在深度昏迷状态下,伤害性刺激仍可引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导致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种隐性疼痛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1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波动、心肌耗氧量增加,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尤为危险
2 炎性反应放大:疼痛刺激促使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加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 代谢紊乱: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导致高血糖、负氮平衡,延缓组织修复
4 免疫抑制:持续应激状态降低淋巴细胞活性,增加感染风险
二、镇静镇痛的临床价值:超越舒适医疗
现代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已从单纯提供舒适,发展为器官保护的重要策略。2018年国际镇静镇痛指南强调,其核心目标包括:
1 降低代谢需求:通过控制疼痛和焦虑,减少机体氧耗,这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尤为重要
2 维持内环境稳定: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对脆弱脑组织的二次损伤
3 促进机械通气同步:改善人机对抗,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4 阻断恶性循环:切断疼痛炎症氧耗增加的病理环路
临床研究显示,规范的镇静镇痛可使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率降低40,机械通气时间缩短25。
三、药物选择的精准艺术:从深度镇静到目标导向
ICU常用药物可分为三大类,各有独特的应用场景:
1 镇痛药物梯队
阿片类药物仍是中重度疼痛的首选,但不同药物特性迥异
芬太尼:脂溶性高,起效快,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瑞芬太尼:超短效,需持续输注,便于快速神经评估
氢吗啡酮:代谢产物无活性,肾功能不全者更安全
2 镇静药物谱系
丙泊酚:恢复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
右美托咪定:保留自主呼吸,适合浅镇静策略
苯二氮卓类:价廉但易蓄积,现多作为二线选择
3 辅助药物
氯胺酮:NMDA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阿片耐受患者
加巴喷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
关键突破在于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eCASH理念强调:早期舒适化(Early Comfort)、目标导向(Analgesia first)、轻度镇静(Light sedation)和人文关怀(Human care)。具体实施包括:
采用CPOT或BPS量表每2小时评估疼痛程度
使用RASS评分维持轻度镇静目标
每日中断镇静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四、深度昏迷患者的特殊考量
对于格拉斯哥评分低于8分的严重脑损伤患者,用药策略更为复杂:
1 颅高压患者:需维持脑氧供需平衡,通常选择不增加颅内压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
2 癫痫持续状态:咪达唑仑持续输注可同时控制抽搐和降低脑代谢
3 脊髓损伤:禁用导致交感兴奋的氯胺酮,优先选用阿片类药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临床表现为深度昏迷,仍可能存在微意识状态。美国神经病学会建议,在用药前应进行完整的意识评估,包括脑电图监测,避免误判导致治疗不足。
五、监测技术的革命:从经验用药到精准调控
现代ICU已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
1 客观镇痛监测:心率变异性分析可量化交感张力
2 镇静深度评估:脑功能监测如BIS指数指导用药滴定
3 药物浓度检测:LCMS技术实现阿片类药物血药浓度即时测定
4 器官功能保护:通过微透析技术监测脑组织氧合与代谢
六、并发症防控:平衡的艺术
过度镇静可能导致肠梗阻、免疫抑制和谵妄,而镇痛不足又会加重应激损伤。防控要点包括:
1 谵妄管理:采用ABCDEF集束化策略,包括早期活动
2 药物撤退综合征:阿片类药物需每日递减10剂量
3 神经肌肉阻滞:仅在严重ARDS需要深度肌松时短期使用
七、未来发展方向
1 智能给药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根据镇痛需求自动调节输注速率
2 基因检测指导用药:CYP450酶基因型预测药物代谢能力
3 新型镇痛靶点:选择性kappa受体激动剂等创新药物研发
4 多模态监测整合:将生理参数、生物标志物与临床评估有机结合
结语
ICU的镇静镇痛绝非简单的意识消除,而是基于神经科学、药理学和重症医学的精密治疗艺术。对于昏迷患者,精准用药既能阻断有害应激,又可避免过度抑制带来的并发症。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的镇静镇痛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动态化和智能化,为危重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生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