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or细菌感染?抗感染药选择不同,吃错反伤身

病毒or细菌感染?抗感染药选择不同,吃错反伤身

李珍 洛阳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

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喉咙痛、腹泻等感染症状时有发生。许多人习惯自行购买抗生素服用,认为"消炎药"能解决所有感染问题。然而,这种错误的用药观念可能导致治疗无效、病程延长,甚至产生耐药性等严重后果。事实上,感染性疾病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两大类,它们的致病机制、治疗原则和用药选择截然不同。正确区分感染类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保障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的关键。

 

一、病毒与细菌:截然不同的微生物世界

病毒和细菌虽然都能引起人类疾病,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存在本质区别。

病毒是最简单的微生物,其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病毒感染通常具有细胞特异性,例如流感病毒主要攻击呼吸道黏膜细胞,肝炎病毒则专门侵犯肝细胞。病毒通过劫持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大量复制,最终导致细胞破裂死亡,释放出大量新病毒继续感染其他细胞。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水痘、麻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细菌可以独立生存并繁殖,通过二分裂方式快速增殖。部分细菌能产生毒素或侵入组织引起疾病。细菌感染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等。

 

二、如何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虽然确诊感染类型需要专业医学检查,但患者可通过一些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区分:

病毒性感染的特征:

起病较急,症状通常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1天)出现。

全身症状较明显,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但局部症状(如红肿、化脓)较少见。

发热较为常见,多数为中低热(38-39℃),但部分病毒感染可超过 39℃(如幼儿急疹、麻疹、流感重症等)

呼吸道病毒感染多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分泌物多为清稀或黏液性;胃肠道病毒感染则以呕吐、腹泻为主。

病程有自限性,多数轻症患者 5-7 天逐渐缓解(免疫功能正常者),但部分病毒感染病程更长(如 EB 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

血常规检查通常显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但严重病毒感染或免疫低下者可能降低)

细菌性感染的特征:

部分细菌感染(如结核)可能较缓慢,症状逐渐加重但部分细菌性感染起病也可较急,如细菌性肺炎、肾盂肾炎

局部炎症表现突出,如红肿、热痛、化脓(如脓痰、脓性分泌物);深部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需结合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判断。

发热可能持续较高,常超过 39℃,且易反复或持续不退,部分伴寒战;但部分细菌感染(如结核)可表现为低热。

可见脓性分泌物,如黄绿色脓痰、脓涕、脓尿、脓性渗出物等

不经治疗多数会持续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少有自愈倾向(少数轻症细菌感染可能自愈,如轻症细菌性咽炎)

血常规多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但严重感染(如脓毒症、免疫低下者感染)可能出现白细胞不升高甚至降低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区分标准并非绝对,临床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因此,当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

 

三、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使用特异性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药物: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干扰病毒核酸合成等。

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抗流感病毒)、阿昔洛韦(抗疱疹病毒)、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等。

使用注意事项:多数抗病毒药物需要在感染早期应用,如抗流感病毒药物在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可随意停药。

抗生素(抗菌药物):

通过不同机制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如破坏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等。

常用种类: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使用原则:应针对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敏感抗生素;剂量和疗程要充足,避免耐药性产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抗生素对病毒感染完全无效。将抗生素用于普通感冒等病毒性感染,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

 

四、滥用抗感染药物的危害

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抗生素滥用:

导致细菌耐药性:过度使用抗生素会筛选出耐药菌株,使原本有效的药物逐渐失效。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抗生素耐药列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

破坏正常菌群:抗生素会无差别杀灭敏感细菌,包括人体内的有益菌群,可能导致二重感染、腹泻等问题。

增加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毒性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抗病毒药物滥用:

同样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性,使药物失效。

不必要地暴露于药物副作用风险中。

浪费医疗资源,增加经济负担。

 

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建议

为了确保抗感染治疗的安全有效,公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不自行购买使用处方类抗感染药物

不主动求医生开具不必要的抗感染药物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或停药

不随意留存剩余药物或转给他人使用

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加强预防措施

六、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某些人群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

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影响牙齿发育)。

孕妇:许多抗感染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需医生评估风险收益比。

老年人: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需调整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患者、HIV感染者等,感染风险高且治疗更为复杂。

 

七、抗感染治疗的辅助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外,感染性疾病的管理还应包括:

充分休息: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

适量饮水:预防脱水,促进毒素排出。

营养支持:提供免疫系统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对症治疗:如退热药、止咳药等可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合理使用。

隔离防护:对某些传染性强疾病(如流感)应采取适当隔离措施,防止传播。

 

 

结语

正确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是保障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的关键。公众应树立科学用药观念,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当出现感染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感染性疾病的挑战,延缓耐药性的发展,保护珍贵的抗感染药物资源。

记住:抗感染药物不是"万能药",用对是宝,用错是害。科学认知、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