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就是痔疮吗?还有哪些肛肠疾病可能导致便血?
便血就是痔疮吗?还有哪些肛肠疾病可能导致便血?
杨彩云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发现自己便血时,第一反应就是 “我得了痔疮”。诚然,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但便血绝非痔疮的 “专属症状”。临床上,多种肛肠疾病都可能导致便血,若仅凭主观判断将其归咎于痔疮,很可能延误其他严重疾病的诊治。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便血与肛肠疾病的关系,帮大家科学认识这一常见症状。
一、便血≠痔疮,先看清痔疮便血的特点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其中,内痔是导致便血的主要类型,其便血特点较为鲜明,可通过以下几点与其他疾病区分:
首先,痔疮便血多为 “无痛性”。由于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受植物神经支配,对疼痛不敏感,所以患者排便时通常不会感到肛门疼痛,仅发现大便表面带血、滴血,或便后卫生纸沾血,严重时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这种出血多在排便时发生,排便结束后出血通常会自行停止,且血液颜色鲜红,与大便不混合,这是因为出血部位靠近肛门,血液未经过肠道停留,能保持新鲜状态。
其次,痔疮便血常与排便习惯或饮食相关。长期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导致腹压升高,使内痔静脉丛破裂出血;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后,也可能刺激痔核充血,诱发便血。此外,久坐、久站、妊娠等因素会加重痔疮症状,增加便血的发生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符合上述特点,也不能完全确定便血就是痔疮所致。若便血频率增加、出血量增多,或伴随肛门坠胀感、痔核脱出等症状,仍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二、这些肛肠疾病,同样会导致便血
除了痔疮,以下几种肛肠疾病也常出现便血症状,但其表现各有差异,需仔细辨别:
(一)肛裂:便血伴随 “撕裂样疼痛”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慢性溃疡,多由长期便秘、粪便干硬,排便时强行通过肛管,导致肛管皮肤撕裂所致。肛裂引起的便血,最典型的特点是 “疼痛与便血相伴”。患者排便时,粪便摩擦肛裂创面,会引发肛门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呈 “撕裂样” 或 “烧灼样”,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待肛门括约肌松弛后,疼痛才会逐渐缓解,医学上称之为 “肛裂疼痛周期”。
肛裂的便血通常量较少,多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血液颜色鲜红,与痔疮便血相似,但因疼痛明显,患者往往会因惧怕疼痛而刻意减少排便,导致便秘加重,形成 “便秘 - 肛裂 - 疼痛 - 更便秘” 的恶性循环。此外,肛裂患者肛门周围还可能出现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发瘙痒不适。
(二)直肠息肉:便血多无明显疼痛,易被忽视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为良性,但部分类型有癌变风险。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通常没有明显疼痛症状,血液颜色鲜红或暗红,可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与大便混合,有时还会伴随黏液排出。
由于直肠息肉位置相对较深(多位于直肠中下段),早期出血量较少,且无明显不适,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痔疮而忽视。随着息肉逐渐增大,可能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频繁有便意但排便不畅),若息肉较大,排便时甚至可能脱出肛门外。需要警惕的是,腺瘤性息肉(一种常见的直肠息肉类型)是直肠癌的癌前病变,若长期不处理,可能发展为直肠癌,因此一旦发现直肠息肉相关的便血,需及时就医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三)溃疡性结肠炎:便血伴随 “黏液脓血便” 与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与痔疮、肛裂等疾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便血多为 “黏液脓血便”,即大便中除了血液,还夹杂着黏液和脓液,颜色多为暗红或鲜红,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泻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稀溏,同时伴随腹痛、腹胀、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便血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呈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程较长,若长期不控制,可能导致肠道狭窄、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因此,若出现黏液脓血便伴长期腹泻,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四)直肠癌:便血 “隐匿且危险”,易与痔疮混淆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与痔疮相似,都可能出现无痛性便血,因此常被患者误判为痔疮,延误诊治。但仔细观察,直肠癌便血仍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直肠癌便血多为 “黏液血便” 或 “脓血便”。由于肿瘤组织质地脆弱,表面容易破溃出血,且会分泌黏液,因此大便中常混合血液、黏液和脓液,血液颜色多为暗红或果酱色,与痔疮的鲜红滴血不同。其次,直肠癌便血常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变扁)、里急后重感明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部肿块、体重下降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据统计,约 80% 的直肠癌患者在早期曾被误诊为痔疮,因此若出现便血症状,尤其是长期便血、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检、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三、出现便血该怎么办?科学处理是关键
当发现自己便血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正确的做法是:
(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便血的原因复杂,仅凭症状难以准确判断,因此出现便血后,应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的肛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如便血的颜色、频率、伴随症状等)、肛门指检(可初步排查内痔、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肠镜检查(明确肠道内部情况,是诊断肠道疾病的 “金标准”)等方式,明确便血的具体原因,避免漏诊或误诊。
(二)避免自行用药,防止延误病情
很多人出现便血后,会自行购买痔疮药涂抹或服用,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风险。若便血并非痔疮所致,自行用药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其他疾病(尤其是直肠癌)的诊治时机。因此,在未明确病因前,切勿自行用药。
(三)调整生活习惯,辅助缓解症状
在就医明确病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辅助缓解便血症状: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多喝水,避免长期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缩短排便时间(建议控制在 5 分钟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增加运动,促进肠道蠕动;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肠道和肛门的刺激。
四、总结:重视便血,远离肛肠疾病风险
便血是肛肠疾病发出的 “警示信号”,既可能是常见的痔疮,也可能是肛裂、直肠息肉,甚至是危险的直肠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便血等同于痔疮,而应提高警惕,学会观察便血的特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记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应对肛肠疾病的关键。尤其是对于直肠癌等恶性疾病,早期发现并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若延误至晚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大家能正确认识便血与肛肠疾病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守护好自己的 “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