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是 “药” 还是 “保健品”?哪些人需要额外补充?

益生菌是 “药” 还是 “保健品”?哪些人需要额外补充?

焦阳  开封市肿瘤医院药剂科

“医生,我最近总拉肚子,朋友让我吃点益生菌,这东西是药吗?能代替止泻药吗?”“我家孩子总消化不良,超市里卖的儿童益生菌保健品,能长期给孩子吃吗?” 在医院消化科门诊和药店,关于益生菌的疑问层出不穷。

随着 “肠道健康” 概念的普及,益生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药品货架到超市保健品区,随处可见其身影。但很多人对益生菌的定位模糊不清:它到底是能治病的 “药”,还是日常调理的 “保健品”?是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充?本文将从益生菌的本质出发,明确其 “药品” 与 “保健品” 的核心区别,详解适用人群及补充原则,帮大家走出认知误区,科学使用益生菌。

一、先搞懂:益生菌是什么?它如何作用于人体?

要区分益生菌的属性,首先得明确其定义 ——益生菌是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乳杆菌属(如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属(如嗜热链球菌)等,它们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发挥调节消化、增强免疫等作用。

(一)益生菌的 “工作原理”:守护肠道菌群平衡

人体肠道内居住着约 100 万亿个微生物,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者共同构成 “肠道菌群”。健康状态下,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占主导地位,能:

抑制有害菌生长:有益菌会分泌乳酸、乙酸等酸性物质,降低肠道 pH 值,创造不利于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生存的环境;同时,有益菌还会与有害菌竞争营养物质,减少有害菌数量;

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益菌能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 “菌膜屏障”,像 “保护层” 一样阻止有害菌、毒素附着在黏膜上,避免肠道黏膜受损;

调节免疫功能:益生菌可刺激肠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 细胞)和抗体(如 IgA),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力,同时调节全身免疫反应,减少过敏、炎症等问题。

当肠道菌群失衡(如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时,就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而补充益生菌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外源性补充有益菌,帮助肠道菌群恢复平衡。

(二)益生菌的 “活性” 是关键:不是所有 “菌” 都有效

无论是药品还是保健品,益生菌的效果都依赖于 “活性”—— 只有活着到达肠道的益生菌,才能发挥作用。但益生菌从生产到服用,会经历多重 “生死考验”:

生产与储存:高温、潮湿环境会导致益生菌失活,因此多数益生菌需要冷藏储存(如某些双歧杆菌制剂),或采用 “冻干技术”(将益生菌制成冻干粉,服用时用温水冲泡激活);

胃酸与胆汁的 “考验”:口服益生菌进入人体后,会先经过胃酸(pH 值 1-3,酸性极强)和胆汁(碱性,含有消化酶),大部分益生菌会被胃酸、胆汁杀死,只有少数耐酸性、耐胆汁的菌株(如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能存活并到达肠道;

剂量要求:益生菌的效果还与 “活菌数量” 相关,通常要求每剂含活菌数量≥10-10CFU(菌落形成单位),才能在肠道内定植、繁殖。

因此,选择益生菌时,不仅要关注菌株种类,还要注意储存方式、服用方法(如用 37℃以下温水冲泡,避免用热水),确保益生菌能活着到达肠道。

二、核心区别:益生菌 “药品” vs “保健品”,3 点关键不同

很多人混淆益生菌药品和保健品,认为 “反正都是补充益生菌,吃哪个都一样”,但二者在定位、功效、使用方式上有本质区别,误用可能延误病情或造成浪费。

(一)定位不同:“治病” vs “调理”

这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益生菌药品:属于 “药品” 范畴,需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有 “国药准字” 批号),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如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或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其研发、生产需符合药品标准,对菌株选择、活菌数量、纯度(不含有害杂质)有严格要求,且需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临床常用的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就是典型的益生菌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儿童及成人的急慢性腹泻、消化不良。

益生菌保健品:属于 “保健食品” 范畴,批准文号为 “国食健字” 或 “食健备”,核心定位是 “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营养吸收” 等,不能宣称治疗疾病。其菌株选择、活菌数量标准低于药品,主要用于健康人群日常肠道调理,或作为疾病恢复期的辅助补充,无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疗效。

例如,超市里卖的 “儿童益生菌粉”“成人益生菌咀嚼片”,多数属于保健品,适合肠道功能稍弱但无明确疾病的人群。

(二)功效不同:“针对性治疗” vs “广谱调理”

益生菌药品:功效具有 “针对性”,针对特定疾病设计,如:

益生菌药品的疗效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支持,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菌株和剂量。

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杀死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补充特定菌株(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可减少腹泻持续时间;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服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制剂可缓解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异常等症状。

益生菌保健品:功效以 “广谱调理” 为主,如 “改善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 等,但其效果因人而异,且无法治疗具体疾病。例如,健康人服用益生菌保健品,可能会感觉排便更规律,但对于急性腹泻患者,仅靠保健品无法快速止泻,还需使用药品治疗。

(三)使用方式不同:“遵医嘱短期用” vs “按需长期用”

益生菌药品:需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有明确的使用疗程和剂量,通常 “短期使用”(如治疗急性腹泻,一般使用 5-7 天;治疗慢性腹泻,可能使用 2-4 周),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无需长期服用。

例如,儿童因抗生素导致腹泻,医生会建议按体重服用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每天 3 次,每次 1 袋,服用至腹泻停止后 1-2 天即可。

益生菌保健品:无需医生处方,可自行购买,使用方式更灵活 —— 健康人群可在肠道功能较弱时(如熬夜、饮食不规律后)短期服用,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长期服用(如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的人群,可每天服用 1 次,持续 1-3 个月),但需注意遵循产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不可过量服用。

(四)如何快速区分?看 “批准文号” 和 “说明书”

购买时,通过以下 2 点可快速判断益生菌是药品还是保健品:

看批准文号:药品包装上会标注 “国药准字 H(或 Z)+8 位数字”(如国药准字 H20030084);保健品包装上会标注 “国食健字 G(或 J)+4 位年号 + 4 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 G20200001),或 “食健备 G+4 位年号 + 6 位顺序号”(如食健备 G20230001);

看说明书:药品说明书会明确标注 “【适应症】”(即能治疗的疾病)、“【用法用量】”“【不良反应】” 等;保健品说明书则标注 “【保健功能】”(如 “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且不会出现 “治疗”“治愈” 等词语,若出现 “治疗腹泻”“治疗便秘” 等表述,可能是违规宣传。

三、哪些人需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分 “必须补” 和 “建议补”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补充益生菌 —— 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如吃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即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无需额外补充。以下几类人群,因肠道菌群易失衡,可根据情况补充益生菌:

(一)“必须补”:肠道菌群严重失衡,需通过益生菌改善病情

这类人群多存在明确的健康问题,补充益生菌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药品:

1. 服用抗生素期间及停药后 1-2 周

抗生素会 “无差别” 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导致菌群失衡,引发腹泻、腹胀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研究表明,服用抗生素期间同时补充益生菌,可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降低 50% 以上。

补充建议:服用抗生素与补充益生菌的时间需间隔 2-3 小时(避免抗生素杀死益生菌),选择耐酸性强的菌株(如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使用益生菌药品,按医嘱服用至停药后 1-2 周,帮助肠道菌群恢复。

2. 急性腹泻或慢性腹泻患者

急性腹泻(如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有益菌大量流失;慢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患者多存在长期菌群失衡,补充益生菌可缩短腹泻病程、缓解症状。

补充建议:急性腹泻患者(尤其是儿童)可选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等药品,按剂量服用 5-7 天;慢性腹泻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菌株和疗程(通常 2-4 周),不可自行长期服用保健品替代药品。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病,患者常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异常(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如双歧杆菌数量减少)。临床研究证实,补充特定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改善排便规律。

补充建议: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益生菌药品(如含双歧杆菌 BB-12、乳杆菌 LA-5 的制剂),服用疗程通常为 8-12 周,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剂量。

(二)“建议补”:肠道菌群易失衡,补充益生菌可预防或调理

这类人群无明确疾病,但因生理特点、生活习惯等因素,肠道菌群易处于 “亚健康” 状态,可根据需求选择益生菌保健品,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品:

1.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肠道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且可能因基础疾病长期服药(如降压药、降糖药),肠道有益菌数量会逐渐减少,容易出现便秘、消化不良。

补充建议:选择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保健品,每天服用 1 次(含活菌数量≥10CFU),持续 1-3 个月,可改善便秘、促进消化;若便秘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益生菌药品(如乳果糖联合益生菌)。

2. 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儿)

婴幼儿肠道菌群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喂养方式、环境变化)而失衡,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湿疹等问题。母乳中含有益生元(可促进婴儿肠道内有益菌生长),而配方奶喂养儿的肠道菌群建立相对较慢,可适当补充益生菌。

补充建议: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儿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儿童专用益生菌药品”(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或选择标注 “适合婴幼儿” 的保健品(需确认菌株安全性,如鼠李糖乳杆菌 GG、发酵乳杆菌 CECT5716);母乳喂养儿若肠道功能正常,无需常规补充。

3. 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

长期吃辛辣、油腻、精加工食品,或熬夜、精神压力大,会影响肠道蠕动和菌群平衡,可能出现腹胀、排便不规律等问题。

补充建议:可在症状明显时(如熬夜后、聚餐后)短期服用益生菌保健品(如益生菌咀嚼片、益生菌粉),每次 1 剂,持续 1-2 周,帮助肠道恢复平衡;同时调整饮食和作息,比单纯补充益生菌更有效。

4. 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

放化疗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 “放化疗相关性腹泻”,同时降低患者免疫力。补充益生菌可减少腹泻发生率,保护肠道黏膜,增强免疫力。

补充建议: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益生菌药品(如布拉氏酵母菌散),从放化疗前 1 周开始服用,持续至放化疗结束后 2 周,避免使用保健品(效果较弱,可能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四、常见误区:这些 “坑” 别踩,否则补充了也白搭

即使是需要补充益生菌的人群,若存在以下误区,也可能导致 “补充无效”,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一)误区 1:“益生菌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很多人腹泻、便秘时,不就医而是自行服用益生菌保健品,认为 “益生菌能治病”。但益生菌保健品无法替代药品 —— 例如,急性细菌性腹泻需要使用抗生素杀菌,仅靠益生菌无法快速控制感染;便秘严重时需要使用乳果糖、开塞露等药物,益生菌只能作为辅助。

正确做法:出现腹泻、便秘等症状,先就医明确病因,若医生判断是肠道菌群失衡导致,再按医嘱使用益生菌药品;若症状由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引起,需先治疗原发病。

(二)误区 2:“活菌数量越多越好,买最高剂量的”

有些消费者认为 “益生菌活菌数量越多效果越好”,盲目选择每剂含 10¹²CFU 甚至更高剂量的产品。但过量补充益生菌可能导致肠道内菌群 “过度繁殖”,引发腹胀、排气增多等不适;且高剂量益生菌的效果并非 “线性增长”,超过一定剂量后,效果不会明显提升,反而增加经济负担。

正确做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剂量,健康人群补充保健品,每剂含 10-10CFU 即可;治疗疾病使用药品,按医嘱剂量服用(通常每剂含 10-10¹CFU),不要自行增加剂量。

(三)误区 3:“所有益生菌都一样,随便买”

不同菌株的益生菌,功效不同 —— 例如,鼠李糖乳杆菌 GG 擅长改善腹泻,双歧杆菌 BB-12 擅长调节免疫,嗜酸乳杆菌擅长改善消化不良。若选错菌株,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正确做法:根据需求选择菌株,如腹泻选鼠李糖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便秘选双歧杆菌、乳杆菌;过敏选发酵乳杆菌、短双歧杆菌;购买时查看产品标签上的 “菌株号”(如双歧杆菌 BB-12,而非仅标注 “双歧杆菌”)。

(四)误区 4:“益生菌可以长期吃,吃多久都没事”

虽然益生菌保健品可长期服用,但并非 “越多越好、越久越好”。长期过量补充外源性益生菌,可能会抑制肠道自身有益菌的生长,导致肠道对 “外源性益生菌” 产生依赖,一旦停药,肠道菌群反而更容易失衡。

正确做法:保健品建议 “按需服用”,如肠道不适时服用 1-3 个月,症状缓解后可暂停,通过饮食(如吃酸奶、纳豆、泡菜等发酵食品)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药品需按医嘱疗程服用,不可自行长期服用。

(五)误区 5:“用热水冲泡益生菌,方便溶解”

益生菌对温度敏感,高温会导致益生菌失活 —— 用 60℃以上的热水冲泡,大部分益生菌会被杀死,服用后相当于 “吃了一堆死菌”,毫无效果。

正确做法:服用益生菌冻干粉、粉剂时,用 37℃以下的温水(接近体温)冲泡;服用咀嚼片、胶囊时,用温水送服,避免用热水、咖啡、浓茶(咖啡、浓茶中的成分会抑制益生菌活性)。

五、结语:科学补充益生菌,不盲目、不依赖

益生菌既不是 “万能药”,也不是 “智商税”—— 它在治疗肠道菌群失衡相关疾病、改善肠道功能方面有明确作用,但关键在于 “分清属性、按需补充”:需要治病时,选择益生菌药品并遵医嘱;日常调理时,按需选择保健品,且不可替代健康饮食和良好作息。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能正确认识益生菌的定位和适用场景,避免盲目补充或误用,让益生菌真正成为守护肠道健康的 “好帮手”,而非 “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