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边流脓、一碰就疼?甲沟炎不是小事,这样处理能避免拔甲
指甲边流脓、一碰就疼?甲沟炎不是小事,这样处理能避免拔甲
苗军显 汝南县张楼镇卫生院
“指甲旁边又红又肿,碰一下疼得钻心,还流脓了,是不是得把指甲拔掉啊?” 在普外科门诊,常有患者捂着手指一脸焦虑地问。甲沟炎确实是让人 “疼到崩溃” 的小毛病 —— 从最初的指甲边发红,到后来的肿胀流脓,严重时连握笔、开门都费劲。很多人觉得 “甲沟炎只能拔甲”,但其实只要找对方法,从早期就正确处理,80% 的甲沟炎都能避免拔甲。今天就来详细说说甲沟炎的诱因、正确处理方法,帮你远离 “拔甲之痛”。
一、先搞清楚:为什么会得甲沟炎?这 3 个习惯是 “元凶”
甲沟炎简单说,就是指甲周围的皮肤(甲沟)发炎了,分为 “急性” 和 “慢性” 两种:急性多是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几天内突然红肿流脓;慢性多是长期刺激(如嵌甲反复摩擦),拖几个月都不好。而导致甲沟炎的根源,大多和日常习惯有关:
1. 剪指甲 “太狠”:把指甲剪得太短、太圆
这是最常见的诱因。很多人剪指甲时喜欢 “贴着肉剪”,甚至把指甲两侧的边角也剪得干干净净,觉得这样 “卫生”。但指甲边缘的皮肤失去了指甲的保护,容易被细菌入侵;而且指甲会 “往肉里长”(嵌甲),走路或按压时,指甲边缘挤压皮肤,时间久了就会发炎。比如有人每次剪指甲都剪到指尖发疼,没过多久就发现指甲边红肿,这就是典型的 “剪甲不当引发的甲沟炎”。
2. 指甲 “受伤” 后没处理:小伤口成了细菌 “入口”
指甲周围有小伤口(如撕倒刺、被针扎到、指甲撞裂)时,如果没及时清洁消毒,细菌就会顺着伤口钻进甲沟。比如冬天很多人手上长倒刺,忍不住用手撕,结果撕出小伤口,沾水后很快就红肿发炎;还有厨师、园艺工作者,经常接触水和脏东西,指甲受伤后更容易得甲沟炎。
3. 穿 “挤脚鞋”:长期挤压指甲,逼得指甲 “嵌进肉里”
穿太紧的鞋子(如尖头高跟鞋、偏小的运动鞋),会让脚趾受到挤压,尤其是大脚趾的指甲,会被压得往两侧的肉里生长(嵌甲)。嵌甲会反复摩擦甲沟皮肤,导致皮肤破损、感染,最终引发甲沟炎。很多女性穿高跟鞋后,大脚趾指甲边又红又肿,就是这个原因。
二、别等 “流脓” 才处理!3 个阶段的应对方法,帮你避免拔甲
甲沟炎的治疗关键在 “早”—— 早期只是红肿时处理,简单又有效;等发展到流脓、指甲下积脓,就可能需要拔甲了。下面分 3 个阶段,教你针对性处理:
阶段 1:轻度发炎(只有红肿、轻微疼痛,没流脓)—— 在家就能处理
这是最好处理的阶段,重点是 “消炎、减压”,防止炎症加重:
1. 温水泡手 / 脚: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
用 40℃左右的温水(不烫皮肤为宜)泡发炎的手指或脚趾,水里可以加少量食盐(1 升水加 10 克盐,约 1 小勺),盐水能帮助消炎杀菌。泡完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别用力摩擦甲沟部位。
2. 涂 “抗感染药膏”:阻止细菌扩散
泡完后,在红肿的甲沟部位涂一层薄薄的抗感染药膏,推荐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药店就能买到),每天涂 3 次。涂药后可以用无菌纱布轻轻包一下,避免接触脏东西。
3. 给指甲 “减压”:避免嵌甲加重
如果是脚趾甲沟炎,穿宽松的拖鞋或布鞋,别穿挤脚鞋;如果是手指甲沟炎,尽量别让受伤的手指沾水、干活,比如洗碗时戴手套。如果发现指甲有轻微嵌甲(指甲边有点扎进肉里),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把指甲边缘往外挑一点,再垫一小块无菌纱布(比指甲薄),让指甲和皮肤分开,减少挤压。
提醒:轻度发炎按这个方法处理,一般 3-5 天就能好转。如果 3 天后红肿没减轻,反而更疼了,要及时去医院。
阶段 2:中度发炎(红肿加重、有轻微流脓,疼痛明显)—— 需医生协助处理
这个阶段已经有细菌感染化脓了,不能只靠在家处理,需要去医院让医生帮忙 “排脓、消炎”:
1. 医生会做 “切开引流”:小口排脓,不用拔甲
医生会用无菌针头或小刀,在红肿最明显、有脓点的地方切一个小口,把脓液排出来(过程会打局部麻药,不会很疼)。排脓后,医生会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放一小块引流条(帮助残留脓液排出),最后包上无菌纱布。
2. 配合 “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扩散
排脓后,医生会开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根据过敏情况选择),按医嘱吃 5-7 天,帮助控制全身感染,避免炎症扩散到指甲下或其他部位。
3. 术后护理:每天换药,保持伤口干燥
回家后每天按医生要求换药:先取下旧纱布,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再涂药膏,换新的无菌纱布。换药时别碰引流条,让它自然脱落(一般 2-3 天会自己掉)。这段时间要保持伤口干燥,别沾水、别碰脏东西。
提醒:中度发炎及时处理,大多 1-2 周就能痊愈,不用拔甲。但如果没及时处理,脓液会钻进指甲下,形成 “甲下脓肿”,就到了需要拔甲的阶段。
阶段 3:重度发炎(流脓多、指甲下有积脓,整个指甲又肿又痛)—— 可能需要 “部分拔甲”
这个阶段,细菌已经侵入指甲下,导致指甲和甲床之间积脓,指甲会变得松动、发紫,疼痛剧烈。这时候可能需要 “部分拔甲”—— 医生会打局部麻药后,把有积脓的部分指甲拔掉(不是整个指甲),让脓液彻底排出。
很多人听到 “拔甲” 就害怕,其实部分拔甲不可怕:
过程很快:10 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打了麻药基本不疼;
恢复快:拔甲后 2-3 周,新的指甲就会慢慢长出来,3-6 个月能长回完整的指甲;
能根治:拔甲后清除了感染源,配合抗生素治疗,能彻底治好甲沟炎,避免反复。
术后注意:拔甲后要按医生要求换药,保持伤口干燥,别让伤口沾水,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脚趾拔甲后,别多走路)。新指甲长出来时,要注意修剪,别剪太短,避免再次嵌甲。
三、这些错误做法,会让甲沟炎 “越来越重”,千万别犯!
很多人处理甲沟炎时,用了错误方法,结果让炎症加重,甚至需要拔甲。以下 3 个错误做法,一定要避开:
1. 别用 “手挤脓”:越挤感染越扩散
看到甲沟炎流脓,很多人忍不住用手挤,觉得能把脓挤出来就好。但手上有很多细菌,挤脓时会把细菌挤进更深的组织,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发 “蜂窝织炎”(整个手指或脚趾都肿起来,发烧)。之前有个患者自己挤甲沟炎的脓,结果感染扩散,整个手背都肿了,最后住院输液才控制住。
2. 别乱涂 “激素药膏”:消炎不成反 “助菌”
有些人发炎后,随便涂皮炎平、地奈德乳膏等激素药膏,这些药膏虽然能暂时减轻红肿,但会抑制免疫力,让细菌更容易繁殖,反而加重感染。甲沟炎需要用 “抗感染药膏”(如莫匹罗星),不是激素药膏。
3. 别 “放任不管”:觉得 “疼几天就好了”
很多人觉得甲沟炎是 “小毛病”,疼几天就会自己好,结果拖到流脓、指甲下积脓,最后只能拔甲。其实甲沟炎不会自己好,越拖越严重,早期处理花几分钟,拖到严重反而要遭罪。
四、日常预防:做好 3 件事,让甲沟炎 “不找上门”
预防甲沟炎比治疗更简单,日常做好 3 件事,就能大大减少发病概率:
1. 正确剪指甲:“留一点、剪平端”
剪指甲时别剪太短,指甲长度要超过指尖 1-2 毫米(能盖住指尖);别把指甲剪得太圆,要剪平指甲两端,避免指甲往肉里长。比如剪脚趾甲时,大脚趾的指甲要剪得 “方方正正”,别剪成圆弧状。
2. 保护指甲周围皮肤:别撕倒刺,伤口及时消毒
手上长倒刺时,别用手撕,用剪刀轻轻剪掉;指甲周围有小伤口(如划伤、扎伤)时,立即用碘伏消毒,再涂一层药膏,避免细菌入侵。经常接触水和脏东西的人(如厨师、保洁员),可以戴手套保护双手。
3. 穿 “合适的鞋”:别让脚趾 “受委屈”
买鞋时选宽松、透气的款式,脚趾在鞋里能自由活动,别穿太紧的尖头鞋或偏小的鞋。尤其是运动时,要穿专业的运动鞋,给脚趾足够的空间,避免挤压指甲。
最后提醒:甲沟炎不是 “小毛病”,及时处理才不遭罪
指甲边红肿、疼痛时,别觉得 “忍忍就好”,也别盲目用土方法处理。早期按正确方法消炎、减压,大多能避免拔甲;如果自己处理没效果,或者已经流脓、疼痛加剧,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 —— 医生的专业处理,能帮你更快痊愈,少遭很多罪。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正确认识甲沟炎,不管是自己遇到还是家人朋友有类似情况,都能从容应对。记住:小毛病及时处理,才能避免变成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