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作不止是胸痛!这些“不典型”信号,千万别当成胃病
心梗发作不止是胸痛!这些“不典型”信号,千万别当成胃病
耿雨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 主管护师
心肌梗死,常被称为“心梗”,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心梗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的、压榨性的胸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后背或下颌。这种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剧烈胸痛,就肯定不是心脏出了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和隐蔽。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心梗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其发作时并无典型的胸痛症状。他们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看似毫不相干的“不典型”症状,如上腹痛、恶心呕吐、乏力、出冷汗等。这些信号极易与胃病、感冒、疲劳等常见问题混淆,从而被患者忽视或误判,错过了最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识别这些“沉默”的警报,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保命知识。
一、为何心梗症状会“不典型”?
要理解为何心梗会“伪装”成其他疾病,我们需要简单了解其原理。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脏肌肉供血的血管)突然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这个过程会刺激神经,向大脑发送疼痛信号。
但人体内脏的神经分布存在“牵涉痛”现象。心脏的感觉神经与胃、食管、下颌、左臂等部位的感觉神经在脊髓层面有交汇。当心脏发出疼痛警报时,大脑可能会“误判”信号的来源,将其解读为这些相关部位的疼痛或不适。这就好比电路串线,源头是一个地方,但表现却在另一个地方。
此外,某些人群的疼痛感知阈值较高,或神经末梢因长期疾病(如糖尿病)而受损,他们对疼痛的敏感度下降,从而感觉不到典型的剧烈胸痛,反而只表现出一些伴随症状。
二、这些极易误判的“不典型”信号,务必要警惕
以下是一些最常见且最危险的非典型心梗症状,它们常常成为“沉默的杀手”。
1. 胃肠道症状:上腹痛、恶心、呕吐 这是最容易被误诊为胃病的信号。患者会突然感到上腹部(心窝口)有灼烧感、胀痛或闷痛,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感。这种疼痛与吃坏东西后的胃痛或胃灼热(烧心)极为相似。
如何区分? 胃病引起的疼痛通常与饮食有关,如空腹时痛(十二指肠溃疡)或餐后痛(胃炎),且多伴有反酸、嗳气,服用胃药后能有所缓解。而心梗相关的腹痛往往是突发性的,与饮食关系不大,可能在进行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也不见明显好转,服用胃药无效。同时,它常伴有其他症状,如莫名的乏力、出冷汗。
2. 放射性疼痛:后背痛、牙痛、喉咙痛 由于神经的“牵涉痛”,心梗的疼痛可以放射到身体多个意想不到的部位。
后背痛: 尤其是左侧肩胛骨或整个后背区域的酸胀、撕裂样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肌肉拉伤或颈椎病。
牙痛、下颌痛: 一种说不清的剧烈牙痛,但说不清具体是哪一颗牙,检查牙齿也没有发现明确问题。疼痛可能从下颌蔓延到喉咙。
喉咙痛: 感觉喉咙发紧,像被什么东西堵住或勒住,有窒息感,容易被当作普通的咽喉炎或感冒。
3. 全身性症状:极度疲劳、虚脱感 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无法解释的严重乏力感。感觉身体被掏空,连走到卫生间、拿起一杯水这样简单的动作都难以完成。这种疲劳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全身器官供血不足的直接表现。
4. 自主神经症状:大汗淋漓、心慌气短
出冷汗: 突然冒出大量的、黏腻的冷汗,脸色苍白或发灰,这是心梗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是身体在极度应激状态下的反应。
呼吸困难和心慌: 感觉气不够用,喘不上气,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或感觉心跳得很快、很乱(心悸),内心有强烈的恐惧感。
5. 其他隐匿症状
左臂、左肩酸痛: 虽然这也算典型放射痛,但有时程度不重,只是持续的酸麻感,容易被忽略。
头晕、意识模糊: 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甚至突然的意识丧失。
需要特别关注的人群: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神经末梢敏感度下降,对疼痛不敏感,更易出现无痛性心梗,仅表现为乏力、气短或精神萎靡。
女性: 女性心梗症状往往比男性更不典型。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在发作前更常报告不明原因的疲劳、睡眠障碍、消化不良和焦虑,这些症状可能在发作前数周就已出现。
糖尿病患者: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导致“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使患者对心脏缺血的疼痛感知迟钝,发生“无痛性心梗”的风险极高。
三、当出现可疑信号时,我们该怎么办?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120分钟内。一旦怀疑可能是心梗,每一步的决策都至关重要。
1. 立即停止活动: 马上放下手头的一切,立即卧床或就地坐下、躺下休息,尽可能减少任何形式的体力消耗,以减轻心脏负担。
2. 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这是唯一且最正确的选择。不要犹豫,不要觉得自己判断失误会尴尬。向接线员清晰说明症状、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切勿自行驾车或打车去医院! 在途中一旦病情加重,车上无人能施以专业的急救,后果不堪设想。救护车上配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可以在路上就开始救治,并能提前与医院联系,开启绿色通道,赢得宝贵时间。
3. 保持呼吸通畅,稳定情绪: 松开衣领、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保持冷静,过度紧张和恐慌会加重心脏负荷。
4. 谨慎用药: 在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服用药物。
四、如何预防心梗的发生?
预防远胜于治疗。心梗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控制“三高”: 严格监测并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2.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3. 戒烟限酒: 吸烟是心梗的极高危因素,必须彻底戒烟。酒精也应严格限制。
4. 规律运动: 每周保持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5. 管理情绪和压力: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易怒是心脏大敌。学会通过运动、冥想、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6.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防患于未然。
结语
心梗来临时的信号,有时并非惊天动地的剧痛,而可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了解并警惕这些不典型症状,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多设下一道安全防线。请记住,当身体发出任何你无法解释的、前所未有的严重不适时,尤其是上述几种症状组合出现时,宁可“小题大做”,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第一时间拨打120,是把生存机会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最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