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中医干预:耳穴压豆 + 食疗改善注意力

儿童多动症中医干预:耳穴压豆 + 食疗改善注意力

张艳瑞  西平县妇幼保健院

 

“孩子上课坐不住,几分钟就走神,作业拖拉到半夜”“总是手脚不停,爬上爬下,脾气还特别暴躁”“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说了很多次都改不了”…… 面对孩子这些表现,不少家长误以为是 “调皮”“不听话”,实则可能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 “多动症”)在作祟。据《中国儿童多动症防治指南(2023 年版)》数据显示,我国 6-12 岁儿童多动症患病率约为 6.4%,且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西医治疗多采用药物干预,但部分家长担心副作用而寻求中医调理。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病机是 “脏腑失衡、阴阳失调”,通过耳穴压豆、食疗等无创且安全的干预方式,可有效改善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等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多动症的认知及实用干预方法。

一、中医视角:儿童多动症并非 “调皮”,而是 “体质失衡”

中医虽无 “多动症” 的病名,但根据其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冲动任性” 等症状,可归为 “失聪”“健忘”“躁动”“肝风” 等范畴。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养护失宜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一)核心病机:阴阳失衡是根本,脏腑失调是关键

阴阳失调:中医认为 “阴主静,阳主动”,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纯阳之体” 本就阳气偏盛,若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孕期母体调养不当),或后天失养(如过食温热食物、作息不规律),易导致 “阴液亏虚、阳盛多动”。阴液不足则无法制约阳气,阳气浮越于外,孩子便出现多动不安、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脏腑功能紊乱:

心失所养:“心主神明,主血脉”,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孩子则心神不宁、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差;若心火亢盛,又会出现烦躁易怒、冲动任性、口舌生疮等表现。

肝阳偏亢:“肝主疏泄,主风动”,儿童肝常有余,若喂养不当(如过多食用辛辣、油炸食物)或情志刺激,易导致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表现为多动不宁、动作敏捷、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脾虚失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孩子挑食偏食、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濡养心神和四肢,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阴不足则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孩子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同时肾阴不足还会导致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加重多动症状。

(二)常见诱因:后天养护失宜加重病情

饮食不节:过多食用辛辣(辣椒、生姜)、温热(羊肉、桂圆、荔枝)、油炸(炸鸡、薯条)、甜食(巧克力、糖果)等食物,易助热伤阴,加重阳盛多动;过食生冷(冰淇淋、冷饮)、油腻食物则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不足。

情志失调:家长过度溺爱或严厉责骂、家庭氛围不和谐、学习压力过大等,易导致孩子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进而引发或加重多动症状。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会耗伤阴液、扰乱心神,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注意力。

二、核心干预:耳穴压豆 + 食疗,无创调理改善注意力

中医干预儿童多动症遵循 “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的原则,强调安全、无创、易操作,其中耳穴压豆和食疗是最适合儿童的两种干预方式,既能调节脏腑功能,又能避免药物副作用。

(一)耳穴压豆:通过 “耳为宗脉之所聚” 调节脏腑

中医认为 “耳为肾之窍,为宗脉之所聚”,耳朵上分布着与全身脏腑、经络相对应的穴位,通过按压耳穴可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安神定志、改善多动的目的。耳穴压豆操作简单、无痛无创,孩子易于接受,是干预儿童多动症的常用方法。

常用耳穴及功效:

神门:位于耳甲腔后下部,具有镇静安神、宁心定志的功效,可缓解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

心:位于耳甲腔中央,能养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宁、记忆力差。

肝:位于耳甲艇的后下部,可平肝潜阳、疏肝理气,缓解肝阳偏亢引起的多动、暴躁。

脾:位于耳甲腔的后上部,能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改善脾虚引起的乏力、注意力涣散。

肾:位于耳甲艇的前部,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改善肾阴不足引起的记忆力减退。

脑点:位于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能健脑益智、改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缘中:位于对耳屏游离缘上 1/3 与下 2/3 交界处,可安神定惊、缓解冲动任性。

操作方法:

准备工作:选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作为压豆材料,用 75% 酒精对耳朵和压豆材料进行消毒。

贴压方法:家长或医生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约 0.5cm×0.5cm),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固定,用手指轻轻按压 3-5 分钟,使孩子感到局部有酸、胀、麻感即可。

按压频率:每天按压 3-4 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 1-2 分钟,左右耳交替贴压,3-5 天更换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通常连续治疗 2-3 个疗程可见明显效果。

注意事项:

贴压期间保持耳朵清洁干燥,避免孩子抓挠,防止胶布脱落或皮肤破损感染。

若孩子耳朵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贴压,并用清水清洗耳朵。

操作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孩子疼痛不适。

(二)辨证食疗:根据体质调饮食,“吃” 出专注力

食疗是中医 “治未病” 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用具有调理功效的食材,可改善孩子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多动症症状。食疗需根据孩子的体质辨证施食,常见分型及对应食疗方如下:

阴虚阳亢型(最常见):

症状表现:多动不安、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食疗原则: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推荐食疗方:

百合麦冬粥:百合 10 克、麦冬 10 克、粳米 50 克。将百合、麦冬加水煎煮 20 分钟,取汁加入粳米煮粥食用,每日 1 次。百合、麦冬能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银耳莲子羹:银耳 5 克、莲子 10 克、百合 5 克、冰糖适量。将银耳泡发后与莲子、百合一同炖煮至软烂,加冰糖调味食用,每周 2-3 次。可滋阴润肺、安神定志。

枸杞菊花茶:枸杞 5 克、菊花 3 克,用开水冲泡饮用,每日 1 次。能清肝明目、滋阴降火。

心脾两虚型:

症状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食疗原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食疗方:

黄芪山药粥:黄芪 5 克、山药 15 克、莲子 10 克、粳米 50 克。将黄芪加水煎煮 20 分钟,取汁加入山药、莲子、粳米煮粥食用,每日 1 次。黄芪补气,山药、莲子健脾养心。

红枣桂圆粥:红枣 5 颗、桂圆 5 颗、粳米 50 克。将红枣、桂圆与粳米一同煮粥食用,每周 2-3 次。能补心养血、健脾安神。

莲子芡实羹:莲子 10 克、芡实 10 克、茯苓 10 克,加水炖煮至软烂,加少量白糖调味食用,每日 1 次。可健脾益气、固涩安神。

肝阳偏亢型:

症状表现:多动冲动、脾气暴躁、容易哭闹、头晕目眩、舌红苔黄。

食疗原则:平肝潜阳、疏肝理气。

推荐食疗方:

菊花枸杞粥:菊花 3 克、枸杞 5 克、粳米 50 克。将菊花、枸杞与粳米一同煮粥食用,每日 1 次。能平肝明目、滋阴潜阳。

决明子粥:决明子 5 克、粳米 50 克。将决明子加水煎煮 20 分钟,取汁加入粳米煮粥食用,每周 2-3 次。可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注意:决明子性寒,不宜长期过量食用)。

芹菜炒百合:芹菜 100 克、百合 50 克,加油盐炒熟食用,每周 2-3 次。芹菜能平肝清热,百合可滋阴安神。

食疗通用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温热、油炸、甜食等助热伤阴的食物,如辣椒、羊肉、桂圆、炸鸡、巧克力等。

减少生冷、油腻食物的摄入,如冰淇淋、冷饮、肥肉等,以免损伤脾胃。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咖啡等,以免兴奋神经、加重多动症状。

三、辅助调护:家庭干预助力改善症状

中医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儿童多动症的改善离不开家庭的日常调护。家长需从作息、情志、运动等方面入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一)规律作息:养足阴液,安定心神

固定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每天晚上 8:30-9:00 上床睡觉,早上 7:00-7:30 起床,即使周末也不打乱生物钟,保证每天 10-11 小时的睡眠(6-12 岁儿童)。

睡前放松:睡前 1 小时避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视),可通过讲故事、听舒缓的音乐、泡脚(水温 38-40℃,时间 5-10 分钟)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促进入睡。

营造舒适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温度控制在 22-25℃,湿度 50%-60%,避免孩子因睡眠不适加重多动症状。

(二)情志调畅:减少刺激,培养耐心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长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责骂。

降低学习压力:根据孩子的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给孩子过多的课外辅导班,学习时采用 “分段式” 方法,如每学习 20-30 分钟休息 5-10 分钟,逐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与绘画、书法、围棋、拼图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通过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

(三)适度运动:调和阴阳,释放精力

选择合适的运动:每天保证孩子 1-2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选择慢跑、游泳、跳绳、太极拳等运动,既能释放孩子的多余精力,又能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

避免过度兴奋的运动:减少孩子参与过山车、蹦极等过度刺激的运动,以免兴奋神经、加重多动冲动症状。

家长陪同运动:家长可陪同孩子一起运动,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引导孩子遵守规则、培养团队意识。

(四)行为引导:正向激励,规范行为

制定行为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简单明确的行为规则,如 “上课不说话、不做小动作”“按时完成作业” 等,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

正向激励为主:当孩子表现出进步(如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按时完成作业)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贴纸、小玩具、口头表扬),强化良好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避免打骂,而是耐心引导、说明后果。

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整理书包、扫地、洗碗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专注力。

四、就医提示:这些情况需中西医结合干预

虽然耳穴压豆、食疗等中医干预方式对轻中度儿童多动症有较好效果,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西医结合干预:

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成绩明显下降、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人际关系(如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被孤立)或家庭生活。

伴随其他问题: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抽动症(如挤眉弄眼、耸肩、清嗓子)等心理或行为问题。

中医干预效果不佳:经过 2-3 个月的中医干预(耳穴压豆、食疗、行为引导)后,孩子的症状仍未明显改善。

疑似其他疾病:孩子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由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铅中毒等器质性疾病引起,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儿童多动症并非 “不治之症”,也不是孩子 “调皮” 的表现,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体质失衡问题。中医通过耳穴压豆、食疗等无创、安全的方式,从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入手,可有效改善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等症状。家长需摒弃 “打骂教育” 的误区,通过规律作息、情志调畅、适度运动等家庭调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若症状严重,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中西医结合干预,才能让孩子逐步培养专注力,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