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悄悄偷走骨密度的 “隐形贼”

骨质疏松:悄悄偷走骨密度的 隐形贼

刘鹏 温县人民医院 骨科二病区

提到骨骼健康,很多人会觉得 骨头硬邦邦,不会出问题,但有一种疾病正像 隐形贼一样,悄悄偷走我们的骨密度,它就是骨质疏松。据数据显示,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达 20.7%,其中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 3 倍以上。更可怕的是,骨质疏松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发生骨折才察觉,因此它也被称为 沉默的骨骼杀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 隐形贼的面纱,教你如何守护骨骼健康。

一、先搞懂:骨质疏松到底是什么?

骨骼并非一成不变的 硬石头,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 活组织”—— 成骨细胞负责制造新骨,破骨细胞负责分解旧骨,两者平衡时,骨密度维持稳定,骨骼强健。当年龄增长、激素变化或其他因素打破这种平衡,破骨细胞活性超过成骨细胞,骨量就会逐渐流失,骨密度下降,骨骼内部的孔隙增多、结构变脆弱,就像被蛀空的木头,轻轻一碰就容易断裂,这就是骨质疏松。

很多人会把 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混淆,其实两者完全不同:骨质疏松是骨量减少、骨骼变脆;骨质增生则是关节边缘软骨磨损后,骨骼为了稳定关节而长出 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膝关节、颈椎等部位。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也可能同时出现骨质增生,二者并不矛盾。

衡量骨骼健康的核心指标是 骨密度,医生通常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检测腰椎、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根据结果分为三类: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前期)、骨质疏松。其中,骨量减少阶段是干预的黄金时期,此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能有效避免发展为骨质疏松。

二、警惕:哪些人容易被 隐形贼盯上?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几类人群是高危人群,需要特别警惕:

1. 年龄与性别:女性风险更高

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速度会加快,尤其是 50 岁以上人群,因为此时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 占了上风。而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雌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骨量流失速度是男性的 2-3 倍,因此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 重灾区;男性则多在 70 岁后,因睾酮水平下降逐渐出现骨量流失。

2. 不良生活习惯:这些行为正在 伤骨

长期缺钙缺维生素 D: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 D 能促进钙吸收,若日常饮食中牛奶、豆制品、绿叶菜摄入不足,又缺乏日晒(阳光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 D),会直接导致骨量 原料不足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骨骼需要 刺激才能维持骨密度,就像肌肉越用越壮一样,长期久坐、不运动,成骨细胞得不到信号,骨量会加速流失。有研究显示,长期卧床的人,每周骨量流失可达 1%-2%,相当于正常人群一年的流失量。

吸烟、酗酒、过量喝咖啡:吸烟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胶原合成;酒精会影响钙吸收,还会损害肝脏(肝脏参与维生素 D 代谢);过量喝咖啡(每天超过 3 杯)会增加钙的排泄,长期下来都会加速骨量流失。

3. 疾病与药物:这些因素会 帮凶

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疾病,会影响骨骼代谢 ——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会损害血管,导致骨骼供血不足;类风湿关节炎会破坏关节周围的骨骼,加速骨量流失。

长期服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用于治疗哮喘、红斑狼疮)、抗癫痫药、利尿剂等药物,会干扰骨代谢: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长期使用(超过 3 个月)会使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50% 以上。

三、警惕:骨质疏松的 信号别忽视

骨质疏松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当骨量流失到一定程度,身体会发出这些 预警信号,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久坐、久站后疼痛加重,躺下休息后缓解,部分人还会出现夜间痛、翻身痛,严重时甚至不能弯腰、提重物。

身高变矮、弯腰驼背:因腰椎骨量流失严重,椎体被压缩变形(形成 压缩性骨折),导致身高比年轻时缩短 3-5 厘米以上,同时出现弯腰驼背的体态,俗称 老缩

轻微外力就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于手腕、髋部、腰椎等部位 —— 比如不小心摔倒时手腕撑地就骨折,甚至咳嗽、打喷嚏时用力过猛,都可能导致腰椎骨折。其中,髋部骨折危害最大,约 20% 的患者在骨折后 1 年内因并发症(如肺炎、血栓)死亡,50% 的患者会留下残疾,无法独立行走。

四、应对:如何 抓牢骨密度,远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并非 老年病,预防应从年轻时开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核心原则是 增加骨量储备、减少骨量流失

1. 饮食:补对 骨骼营养素

充足补钙:成年人每天需钙 800mg50 岁以上人群需 1000-1200mg。日常可多吃高钙食物:牛奶(每 100ml 含钙约 100mg,且吸收率高)、酸奶、奶酪等奶制品;豆腐、豆干等豆制品;西兰花、油菜等深绿色蔬菜;小鱼干、芝麻酱(每 100g 含钙 1170mg)也是补钙能手。若饮食无法满足需求,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如碳酸钙、柠檬酸钙),注意钙剂需随餐服用,吸收效果更好。

补充维生素 D:成年人每天需维生素 D 400IU65 岁以上人群需 600-800IU。除了通过食物(如深海鱼、蛋黄、强化维生素 D 的牛奶)摄入,更重要的是 晒太阳”—— 每天上午 10 点前或下午 4 点后,暴露手臂、腿部皮肤,在阳光下晒 15-30 分钟(避免暴晒晒伤),身体就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 D。若日晒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

2. 运动:给骨骼 适度刺激

选择能给骨骼带来 纵向压力的运动,能有效激活成骨细胞,增加骨密度:

推荐运动:快走、慢跑、爬楼梯、跳绳、太极拳、广场舞等,每周至少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其中,快走是最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每天快走 30 分钟,能使髋部骨密度增加 3%-5%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以免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患者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注意穿防滑鞋,避免在湿滑地面运动,防止摔倒。

3. 生活方式:避开 伤骨陷阱

戒烟限酒:尽量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25g 酒精(约等于啤酒 750ml、白酒 25ml),女性不超过 15g 酒精。

控制咖啡摄入:每天咖啡摄入量不超过 3 杯(每杯约 200ml),避免空腹喝咖啡。

保证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建议成年人每天睡 7-8 小时,避免熬夜。

4. 治疗:已确诊者需 科学干预

若已被诊断为骨质疏松,除了调整生活方式,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见药物包括:

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量流失。

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能激活成骨细胞,增加骨量,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基础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 D 是所有骨质疏松治疗的 基础,需长期坚持服用,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治疗是长期过程,药物需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同时定期复查骨密度(一般每年 1 次),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骨骼健康,从现在开始守护

骨质疏松这个 隐形贼,最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忽视 —— 很多人觉得 老了骨头变脆很正常,直到骨折才追悔莫及。其实,骨骼健康就像 银行存款,年轻时多 存钱(增加骨量储备),年老时才能 有钱花(减少骨量流失)。

无论你是 20 岁的年轻人,还是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从现在开始,都可以通过 补钙补维生素 D、坚持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守护骨骼。尤其是绝经后女性、70 岁以上男性、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每年 1 次)检测骨密度,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远离 沉默的骨骼杀手,让骨骼强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