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的 “温柔战士”
杨亚娟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当孩子被咳嗽、喘息、喉咙嘶哑等呼吸道症状折磨时,家长们常常既心疼又焦虑 —— 吃药怕孩子抗拒,输液又担心副作用,有没有一种更温和、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呢?在儿科临床中,雾化治疗凭借其 “精准给药、温和无痛、起效快” 的特点,成为应对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就像一位守护孩子呼吸健康的 “温柔战士”。但很多家长对雾化治疗存在疑问:它到底是什么原理?适合哪些呼吸道疾病?在家做雾化需要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雾化治疗,帮家长们科学认识这一治疗方式。
一、先搞懂:雾化治疗是如何 “工作” 的?
提到 “治疗”,很多人会联想到打针、吃药,但雾化治疗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甚至有点像 “给呼吸道‘洗澡’”。它是利用雾化器(也叫雾化机)将药物变成微小的雾滴或颗粒(直径通常在 1-5 微米),这些微小的药物颗粒能随着孩子的呼吸,直接进入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乃至肺部等呼吸道病变部位,从而发挥抗炎、止咳、平喘、稀释痰液等作用。
打个比方,孩子呼吸道发炎时,就像呼吸道黏膜 “受伤红肿”,雾化治疗就像把药物制成 “微小的药雾”,让药物顺着呼吸 “直达病灶”,精准作用于发炎的黏膜,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避免药物经过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肝脏代谢,减少全身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雾化治疗特别适合儿童,尤其是婴幼儿 —— 不需要打针抽血,也不需要强迫孩子吞咽药片,只要孩子能正常呼吸,就能完成治疗,大大降低了孩子的恐惧感和治疗的抵触情绪。
从设备来看,常见的小儿雾化器主要有压缩式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两种。压缩式雾化器通过压缩空气将药物击碎成微小颗粒,雾化颗粒大小均匀,能深入下呼吸道,适合治疗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疾病;超声雾化器则通过超声波振动将药物雾化,雾化颗粒相对较大,更适合治疗鼻炎、咽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在儿科临床中,压缩式雾化器因适用范围更广、药物利用率更高,使用更为普遍。
二、哪些小儿呼吸道疾病,适合请 “温柔战士” 出马?
雾化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呼吸道症状,它有明确的 “作战范围”。当孩子出现以下呼吸道疾病时,医生通常会建议采用雾化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一)哮喘与喘息性疾病:快速缓解气道痉挛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作时孩子会出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气道发生痉挛、黏膜水肿,导致气流通过受阻。此时,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能快速放松气道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让孩子的呼吸恢复顺畅;同时配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能减轻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再次发作。
除了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婴幼儿常见的喘息性疾病,也适合用雾化治疗。比如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孩子会出现剧烈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喘息症状,减少住院时间。
(二)急性喉炎:缓解 “喉梗阻” 危机
儿童急性喉炎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多发生在 6 个月至 3 岁的婴幼儿身上,夜间发作更为频繁。孩子会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像小狗叫一样的咳嗽)、吸气性喉鸣(吸气时喉咙发出 “喉喉” 的声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喉梗阻,危及生命。
此时,雾化治疗能发挥 “急救” 作用 —— 通过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混悬液),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喉部黏膜,快速减轻黏膜水肿,缓解喉梗阻症状,避免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很多家长反馈,孩子急性喉炎发作时,做一次雾化后,犬吠样咳嗽和喉鸣就能明显减轻,效果立竿见影。
(三)支气管炎、肺炎:稀释痰液,帮助排痰
儿童支气管炎、肺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孩子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咳嗽反射较弱,痰液黏稠时很难自行咳出,导致痰液在气道内积聚,加重咳嗽和感染。
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会建议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氨溴索溶液),这些药物能稀释痰液,降低痰液的黏稠度,让痰液更容易被咳出;同时配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能湿润呼吸道黏膜,缓解黏膜干燥,进一步帮助排痰。对于肺炎患儿,雾化治疗还能将抗生素等药物直接送达肺部感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果。
(四)过敏性鼻炎、咽炎:减轻局部炎症
除了下呼吸道疾病,雾化治疗也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比如孩子过敏性鼻炎发作时,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或抗过敏药物,能清洁鼻腔黏膜,减轻黏膜水肿和炎症,缓解鼻塞症状;急性咽炎时,孩子喉咙疼痛、红肿,雾化吸入抗炎药物或生理盐水,能直接作用于咽喉黏膜,减轻疼痛和红肿,让孩子吞咽更舒服。
需要注意的是,雾化治疗并非 “万能药”,如果孩子只是轻微的感冒咳嗽,没有喘息、喉炎、痰液黏稠难咳等症状,通常不需要进行雾化治疗。是否需要雾化,以及选择哪种药物、剂量多少,都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年龄、体重等综合判断,家长不要自行给孩子安排雾化。
三、雾化治疗的 “温柔优势”:为什么特别适合孩子?
相比口服药物、静脉输液等治疗方式,雾化治疗之所以被称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 “温柔战士”,是因为它对孩子的身体更友好,有诸多独特优势:
(一)给药精准,副作用小
雾化治疗能将药物直接送达呼吸道病变部位,药物不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都作用于局部,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很少,因此全身副作用大大减少。比如治疗哮喘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期规范使用也不会像口服激素那样导致孩子长胖、影响生长发育;而支气管扩张剂通过雾化吸入,能快速缓解喘息,避免了静脉用药可能带来的心率加快等副作用。
这一点对婴幼儿尤为重要 —— 婴幼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较弱,雾化治疗的 “局部给药” 特点,能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对孩子肝肾功能的负担。
(二)操作简单,孩子易配合
很多孩子对吃药、打针非常抗拒,甚至一看到医生就哭闹不止,给治疗带来困难。而雾化治疗只需要孩子佩戴面罩(或口含器,适合年龄稍大的孩子),正常呼吸即可,整个过程无痛、无创伤,孩子更容易接受。
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在雾化时抱着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看动画片,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完成治疗;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式,让孩子主动配合。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做雾化时就像 “玩小火车”(部分雾化器有卡通造型),甚至会主动要求 “再做一次”。
(三)起效快,缓解症状及时
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变部位,雾化治疗的起效时间通常比较快。比如孩子哮喘急性发作时,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喘息、呼吸困难的症状就能明显缓解;急性喉炎发作时,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半小时左右喉鸣、声音嘶哑的症状就能减轻,能快速缓解孩子的痛苦,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相比之下,口服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变部位,起效时间通常需要 1-2 小时;静脉输液虽然起效也较快,但需要穿刺血管,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痛苦和风险。
(四)适用年龄广,从新生儿到青少年都能用
雾化治疗对年龄没有严格限制,无论是新生儿、婴幼儿,还是学龄儿童、青少年,都可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雾化治疗。对于无法吞咽药物的新生儿(如早产儿),雾化治疗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帮助他们缓解呼吸道症状,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四、做好这些细节,让雾化治疗 “效果翻倍”
雾化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选择和设备,还与家长的操作方法、治疗前后的护理密切相关。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做雾化时,要注意以下细节:
(一)治疗前:做好 “准备工作”
清洁呼吸道:如果孩子鼻腔内有较多分泌物,会影响药物雾滴的进入,因此在雾化前,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滴鼻剂或吸鼻器清理孩子的鼻腔;如果孩子有明显的痰液,雾化前不要给孩子拍背排痰,以免痰液移动到更深的气道,影响药物作用。
避免进食过饱:雾化治疗时,孩子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咳嗽或不适,若进食过饱,可能会导致呕吐。建议在雾化前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不要给孩子喂奶、吃饭或喝大量水,避免雾化过程中呕吐。
选择合适的面罩:面罩的大小要适合孩子的面部,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药物泄漏,影响治疗效果。新生儿和婴幼儿适合选择小号面罩,学龄儿童可以选择中号面罩;面罩要紧贴孩子的口鼻,避免留有缝隙,但也不要过紧,以免压迫孩子的面部皮肤。
(二)治疗中:掌握 “正确姿势” 与 “时间”
保持正确的体位:雾化时,孩子的体位会影响药物雾滴的分布。建议让孩子采取坐姿或半坐姿(家长可以抱着孩子,让孩子的头部略微后仰),这样能让气道保持通畅,药物雾滴更容易到达下呼吸道;避免让孩子平躺雾化,以免药物雾滴沉积在咽喉部,影响效果,甚至引起呛咳。
控制雾化时间:一般来说,每次雾化治疗的时间建议在 5-10 分钟,药物剂量以 5-8 毫升为宜(如果药物剂量不足,可以用生理盐水稀释)。不要为了 “多用药” 而延长雾化时间,过长的雾化时间可能会导致孩子呼吸道过度湿润,引起不适;也不要随意缩短时间,以免药物剂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观察孩子反应:雾化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出现咳嗽加重、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停止雾化,让孩子休息片刻,若症状没有缓解,及时就医。
(三)治疗后:做好 “清洁与护理”
清洁面部与口腔:雾化后,药物雾滴可能会附着在孩子的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上,尤其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时,若不及时清洁,可能会导致面部皮肤过敏、口腔念珠菌感染(鹅口疮)。因此,雾化结束后,家长要用温水给孩子洗脸,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给孩子漱口(婴幼儿可以喂少量温开水),然后擦干面部。
拍背排痰:雾化后 15-30 分钟,是痰液稀释的最佳时机,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拍背排痰,帮助孩子将稀释后的痰液咳出。拍背时,家长要将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清洁雾化设备:雾化设备的清洁消毒非常重要,若清洁不当,容易滋生细菌或霉菌,导致孩子呼吸道感染。每次雾化结束后,要及时清洗雾化器的面罩、连接管和药杯,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备用;每周至少进行 1 次彻底消毒,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再使用。
五、纠正常见误区,科学看待雾化治疗
虽然雾化治疗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应用广泛,但很多家长对它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家长要学会科学看待雾化治疗,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雾化治疗是‘激素治疗’,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很多家长一听到雾化药物中含有 “激素”(如布地奈德),就担心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拒绝给孩子进行雾化治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是局部用药,药物主要作用于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很少(通常只有口服激素的 1/100 左右),而且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调整合适的剂量,长期规范使用也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造成明显影响。
相反,如果孩子的哮喘、喘息性疾病等得不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呼吸功能和生长发育。因此,家长要遵医嘱给孩子进行雾化治疗,不要因为担心激素副作用而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
误区二:“雾化治疗可以‘替代’所有治疗,不用吃药、输液”
雾化治疗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它并非 “万能药”,不能替代所有治疗方式。比如孩子呼吸道感染伴有明显的细菌感染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除了雾化治疗,还需要进行吸氧、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
家长要明白,雾化治疗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 “辅助治疗手段” 之一,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综合判断,不要盲目依赖雾化治疗,也不要拒绝其他必要的治疗。
误区三:“在家做雾化更方便,自己买药物和设备就行”
有些家长觉得在医院做雾化麻烦,就想自己在家给孩子做雾化,甚至自行购买药物和设备。但这样做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家长无法准确判断孩子的病情是否适合雾化治疗,也不知道该选择哪种药物、使用多少剂量;其次,自行购买的雾化设备可能不符合医疗标准,雾化颗粒大小不均匀,影响治疗效果;最后,药物的储存和使用也有严格要求,若储存不当或使用错误,可能会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副作用。
因此,即使需要在家做雾化,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开具处方药物,推荐合适的雾化设备,并指导家长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护理要点;家长不要自行购买药物和设备,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
误区四:“雾化治疗‘越频繁越好’,多做几次能快速好起来”
有些家长急于让孩子康复,会增加雾化治疗的频率,比如医生建议每天 2 次,家长却给孩子做 3-4 次。但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 —— 过多的药物雾滴会导致呼吸道过度湿润,引起咳嗽、咳痰增多,甚至诱发气道痉挛;部分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使用过量,还可能导致孩子心率加快、手抖等副作用。
因此,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控制雾化治疗的频率和时间,不要随意增减次数或剂量。如果孩子的症状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而不是自行增加雾化次数。
六、总结:让 “温柔战士” 正确守护孩子呼吸健康
雾化治疗作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 “温柔战士”,以其精准、温和、起效快的优势,为孩子的呼吸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家长要明白,雾化治疗并非 “万能药”,它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正确的操作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家长不要盲目焦虑,也不要自行给孩子安排治疗,而是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孩子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雾化治疗,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要掌握正确的雾化操作方法和护理要点,做好治疗前后的细节工作,让雾化治疗的效果 “最大化”,帮助孩子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科学认识雾化治疗,合理使用这一 “温柔战士”,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呼吸健康,让孩子远离呼吸道疾病的困扰,自由、顺畅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