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监测血糖
介梦珂 舞阳县中心医院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 “晴雨表”,它能直观反映血糖控制情况,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也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监测血糖时存在操作不规范、频率不合理、数据解读错误等问题,导致监测失去意义。
一、为什么要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的核心价值在于 “及时发现异常、精准调整方案”。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本身,更在于长期血糖波动或居高不下引发的并发症 —— 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肾病可能发展为尿毒症,神经病变可能引发肢体麻木甚至截肢,心血管病变则会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通过规律监测,患者能及时发现血糖过高(如空腹超过 7.0mmol/L、餐后 2 小时超过 10.0mmol/L)或过低(低于 3.9mmol/L)的情况,避免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同时,血糖数据能帮助医生判断当前治疗方案(饮食、运动、药物)是否有效:比如某患者餐后血糖持续偏高,可能需要调整餐食中主食比例,或增加降糖药剂量;若频繁出现低血糖,则需减少胰岛素用量或调整进餐时间。
此外,监测过程也是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规律的过程。例如,部分患者发现 “早餐后血糖易升高”“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这些个性化规律能指导他们更科学地管理生活,实现 “血糖可控” 的目标。
二、监测前的准备:这些细节决定数据准确性
血糖监测的准确性始于准备阶段,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数据失真。以下是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目前家庭常用的监测工具是便携式血糖仪,其准确性和便捷性已能满足日常需求。选购时需注意:选择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认证的品牌,避免使用 “三无产品”;优先选择采血量少(0.5μL 以下)、反应速度快(5 秒内出结果)、带自动编码功能的血糖仪,减少操作误差;确认配套试纸在有效期内,且保存得当(避免高温、潮湿,开封后需在规定时间内用完,通常为 3 个月)。购买后需定期校准:新开封试纸、血糖仪长期未使用(超过 1 个月)、更换电池或怀疑结果异常时,需用配套的校准液校准,具体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二)准备采血用品
除血糖仪和试纸外,需准备:
一次性无菌采血针(避免重复使用,防止感染);
75% 医用酒精棉片(不可用碘伏,会影响检测结果);
干净的干棉签(用于止血)。
(三)调整身体状态
采血前 1 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争吵、紧张),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糖暂时升高;若刚洗完手,需等待 3-5 分钟,让手部温度恢复正常(温度过低可能导致采血困难,过高可能影响血糖值)。
三、正确的采血与检测步骤
采血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血糖数据的准确性。很多患者因操作不当(如过度挤压手指、采血部位选择错误),导致结果偏差,甚至误导治疗。以下是标准步骤:
(一)手部清洁
用肥皂和流动水洗净双手(重点清洗拟采血的手指),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若不方便洗手,可用 75% 酒精棉片擦拭采血部位,待酒精完全挥发(约 15-30 秒)后再采血 —— 酒精未干时采血,会稀释血液,导致结果偏低。
(二)选择采血部位
推荐选择手指侧面(指腹两侧),而非指尖或指腹中央。原因是:指尖神经末梢丰富,采血时疼痛更明显;指腹中央日常活动频繁,容易感染。采血手指可轮换(如今天用无名指,明天用中指),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采血导致皮肤粗糙、疼痛。
注意:避免选择有伤口、瘢痕、冻疮或感染的部位;若手指冰凉,可先搓揉双手或用温水(不超过 40℃)浸泡 10 秒,促进血液循环(水温过高会使血糖升高)。
(三)采血操作
安装采血针:将采血针装入采血笔,根据皮肤厚度调整穿刺深度(新手建议选择中等深度,避免过深疼痛或过浅采血量不足);
轻轻按摩采血手指:从指根向指尖方向轻推,使血液自然聚集在指尖侧面,禁止用力挤压(挤压会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稀释样本,使血糖结果偏低);
穿刺采血:将采血笔对准手指侧面,按下按钮完成穿刺,让血液自然流出,形成直径约 2-3mm 的血滴;
检测血糖:将试纸插入血糖仪,待仪器提示 “滴血” 后,将血滴轻触试纸的吸血区(避免试纸直接接触皮肤),血液会被自动吸入,等待结果显示(期间不要移动试纸或血糖仪)。
(四)采血后处理
用干棉签轻压采血点 3-5 秒止血(不要揉擦,以免加重疼痛或淤血);及时丢弃使用过的采血针和试纸(放入专用医疗垃圾桶),避免误伤他人。
四、监测频率:不同患者,不同方案
血糖监测频率并非 “一刀切”,需根据病情、治疗方式及血糖控制情况调整。盲目增加监测次数会增加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次数不足则无法及时发现问题。以下是常见场景的监测建议:
(一)新确诊或血糖控制不佳(空腹>7.0mmol/L 或餐后 2 小时>10.0mmol/L)的患者
需密集监测,掌握血糖波动规律。建议:
每天监测 4-7 次:包括空腹、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 2-3 点,排查夜间低血糖);
连续监测 3-7 天,记录数据后反馈给医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胰岛素剂量调整期间,需通过高频监测避免低血糖风险:
使用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的患者:初始治疗阶段每天监测 3 次(空腹 + 1-2 次餐后 2 小时);剂量稳定后,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血糖;
使用预混胰岛素(如早晚各一次)的患者:每天监测空腹 + 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或空腹 + 早餐后 2 小时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若出现低血糖症状,需立即加测;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初始阶段每天监测 5-7 次(空腹、三餐前后、睡前),病情稳定后可减少至每天 3-4 次(重点监测空腹、餐前及睡前)。
(三)口服降糖药且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
无需频繁监测,建议:
每周监测 2-4 次:可选择空腹 + 1 次餐后 2 小时(如周一测空腹,周四测晚餐后 2 小时);
每月至少监测 1 次完整的 “空腹 + 三餐后 2 小时” 血糖,评估整体控制情况。
(四)特殊情况需临时加测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额外监测血糖:
饮食变化:如聚餐、进食新食物后(如首次吃某种水果);
运动前后:运动前测血糖(低于 5.6mmol/L 需适当进食,避免低血糖),运动后 1 小时测血糖(观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腹泻时,每天至少监测 4 次(空腹、三餐后),避免血糖波动;
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出汗、手抖)时,立即监测血糖,若低于 3.9mmol/L,需及时处理。
五、血糖数据的记录与解读
监测血糖后,仅 “知道数值” 远远不够,需通过记录和分析,找到血糖波动的原因,为调整生活方式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规范记录内容
建议准备 “血糖监测记录本”,记录以下信息:
基本信息:日期、时间(精确到分钟)、血糖值(注明空腹 / 餐后 2 小时 / 随机);
相关因素:
饮食:当天三餐的主食量(如 1 碗米饭)、是否吃甜食或零食、进餐时间;
运动:运动类型(如快走、游泳)、时长(如 30 分钟)、运动时间;
药物:降糖药 / 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服用 / 注射时间;
其他:是否熬夜、情绪波动、生病、月经(女性)等。
例如:“7 月 20 日 7:00 空腹血糖 6.8mmol/L;早餐:包子 2 个 + 豆浆 1 杯(7:10 吃完);10:00 快走 20 分钟;11:30 午餐前血糖 5.2mmol/L”。
(二)血糖正常范围参考
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需结合年龄、并发症等因素,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目标),一般参考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4.4-7.0mmol/L(未达标:<3.9mmol/L 为低血糖,>7.0mmol/L 为偏高);
餐后 2 小时血糖:<10.0mmol/L(未达标:>10.0mmol/L 为偏高);
睡前血糖:4.4-7.8mmol/L(避免夜间低血糖)。
注意:老年患者(如 70 岁以上)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肾衰)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如空腹<8.0mmol/L,餐后 2 小时<12.0mmol/L),避免低血糖风险。
(三)分析血糖波动原因
若血糖值超出目标范围,可结合记录的 “相关因素” 分析原因:
空腹血糖偏高:可能是前一天晚餐主食过多、睡前加餐、胰岛素 / 降糖药剂量不足、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现象);
餐后 2 小时血糖偏高:可能是主食量过多、进食过快、餐后未运动、餐前药物剂量不足;
血糖偏低:可能是药物剂量过大、未按时进餐、运动量过大、空腹运动。
例如:某患者记录 “餐后 2 小时血糖 11.5mmol/L”,结合饮食记录 “午餐吃了 2 碗米饭 + 红烧肉”,可判断 “主食过量”,下次可减少半碗米饭,观察血糖是否下降。
(四)及时与医生沟通
建议每 1-2 周整理一次血糖记录,就诊时带给医生。医生会结合记录分析:
若多次空腹血糖偏高,可能需要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或晚餐后的降糖药;
若餐后血糖持续偏高,可能需要调整餐前药物剂量或优化饮食结构(如减少主食、增加膳食纤维);
若频繁出现低血糖,需排查是否药物过量、进食不足或运动不当,及时调整方案。
六、常见监测误区及避坑指南
即使掌握了基础方法,很多患者仍会陷入误区,导致监测效果大打折扣。以下是需特别注意的问题:
误区 1:只测空腹血糖,忽略餐后血糖
很多患者认为 “空腹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控制好”,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餐后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早期的常见表现(尤其是 2 型糖尿病),且长期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更明显(易引发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
避坑指南:每周至少监测 2-3 次餐后 2 小时血糖,新确诊或血糖未达标者,需每天监测三餐后血糖。
误区 2:采血时过度挤压手指
部分患者采血时血液不足,会用力挤压手指,导致组织液混入血液,使血糖结果偏低(误差可达 1-2mmol/L),影响判断。
避坑指南:采血前通过按摩手指(从指根到指尖)促进血液流出;若血液不足,可更换手指重新采血,不要挤压。
误区 3:血糖仪与医院检测结果不一致就认为仪器不准
家用血糖仪与医院静脉血检测结果存在误差(允许误差范围:血糖<5.6mmol/L 时,误差≤±0.83mmol/L;血糖≥5.6mmol/L 时,误差≤±15%),这是正常现象(两者检测的样本不同: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医院测的是静脉血清)。
避坑指南:若怀疑血糖仪不准,可在医院抽血检查静脉血糖的同时,用家用血糖仪测手指血糖(间隔不超过 5 分钟),对比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若误差过大,需检查试纸是否过期、仪器是否校准,或联系品牌售后检测。
误区 4:血糖正常后就停止监测
有些患者血糖控制稳定后,会停止监测,认为 “没必要再测了”。但糖尿病是慢性疾病,血糖受饮食、运动、季节、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随时可能波动,一旦放松监测,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血糖升高,延误干预时机。
避坑指南:即使血糖长期达标,也需保持规律监测(如每周 2-3 次),尤其在生活习惯改变(如外出旅游、换工作)时,需增加监测频率。
误区 5:用 “感觉” 代替监测
部分患者认为 “头晕就是低血糖,口渴就是血糖高”,凭感觉判断血糖,这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长期高血糖患者可能对高血糖 “适应”,即使血糖很高也无明显症状;而有些患者低血糖时症状不典型(如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嗜睡、烦躁),若不监测直接处理,可能导致误诊。
避坑指南:无论是否有症状,都需按计划监测血糖;出现不适时,必须先测血糖再处理(如怀疑低血糖,先测血糖,确认低于 3.9mmol/L 再补糖,避免误补导致血糖升高)。
七、其他注意事项
血糖仪的维护:定期用干布擦拭血糖仪表面(不可用水或酒精直接冲洗);避免摔碰、受潮或暴晒;长期不用时,需取出电池,防止漏液损坏仪器。
试纸保存:试纸需密封保存(取出试纸后立即盖紧瓶盖),放在阴凉干燥处(温度 10-30℃,湿度 30%-70%),不可放入冰箱;过期试纸绝对不能使用(会导致结果偏差)。
特殊人群监测:
老年患者:家人可协助监测,记录数据,避免因视力、操作能力下降导致误差;
儿童患者:选择痛感轻的采血针,家长需耐心引导,避免孩子抗拒监测;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按医生要求监测(通常每天 5-7 次),避免血糖过高影响胎儿。
结语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 “核心工具”,它不是一项简单的 “任务”,而是患者了解自身病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正确的监测方法、规律的监测频率、规范的记录分析,能让每一次血糖检测都有意义 —— 不仅能及时发现血糖异常,还能帮助找到生活习惯与血糖的关系,让治疗更精准、更个性化。
记住:监测血糖的最终目标是控制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坚持科学监测,定期与医生沟通,你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