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介梦珂 舞阳县中心医院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被称为 “甜蜜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约为 8.1%,其中约 15%-20% 的患者可能因足部溃疡引发感染,最终面临截肢风险。更令人警惕的是,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后 5 年生存率仅约 40%,低于部分癌症。但事实上,80% 以上的糖尿病足截肢是可以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护理避免的。

认识糖尿病足:为何双脚成了 “重灾区”

糖尿病足的本质是糖尿病导致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与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高血糖会像 “慢性腐蚀剂” 一样损伤全身血管和神经,而双脚作为人体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管最细、血液循环最差,自然成为最先 “失守” 的地方。

下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的 “预警失效器”。当周围神经受损后,足部感觉会逐渐减退 —— 原本能感知的冷热、疼痛变得迟钝,甚至完全消失。临床中常见患者泡脚时被热水烫伤却毫无察觉,或鞋子里进了石子磨破皮肤也没感觉,这些微小伤口正是感染的 “入口”。同时,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足部肌肉萎缩,脚趾变形(如爪形趾)、足弓塌陷,使足部受力点异常,容易在骨头突出处形成压疮。

下肢血管病变则是 “营养阻断剂”。高血糖会让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此时足部皮肤会变得干燥、弹性差,伤口难以愈合 —— 就像 “缺水的土地长不出庄稼”,缺血的组织也无法修复损伤。一旦出现溃疡,缺血会让感染快速扩散,最终可能不得不通过截肢阻止病情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足的风险与病程密切相关:患病 5 年以上者风险上升 30%,10 年以上者风险超过 50%;同时,血糖控制不佳、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吸烟的患者,风险会进一步翻倍。但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风险 —— 研究表明,坚持规范足部护理的患者,糖尿病足发生率可降低 60% 以上。

糖尿病足预防:筑牢三道 “防护线”

预防糖尿病足的核心是阻断 “神经病变 - 血管缺血 - 感染” 的链条,需从血糖控制、足部保护、风险规避三个维度建立防护体系。

第一道防线:严格控制血糖,切断病变根源

高血糖是所有糖尿病并发症的 “罪魁祸首”,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基础。建议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反映 3 个月血糖平均水平)低于 7%。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饮食管理:保持主食定量(每日 200-300 克),增加全谷物和杂豆(占主食 1/3),避免精制糖(如甜饮料、糕点);蛋白质优先选择鱼、蛋、瘦肉(每日 100-150 克),减少肥肉和动物内脏;每日摄入 500 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 GI 水果(如苹果、草莓,每日 200 克左右)。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 30 分钟以上。运动时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护 —— 穿防滑运动鞋,避免在过硬地面长时间行走,运动后及时检查足部是否有磨损。

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不可自行减药、停药。定期监测血糖(每周至少 3 次空腹 + 餐后血糖),每 3 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道防线:科学保护足部,避免微小损伤

足部微小损伤是糖尿病足的 “导火索”,日常需像保护 “易碎品” 一样呵护双脚。

每日足部自查:这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建议每天睡前花 3 分钟检查双脚 —— 在光线充足处观察足部是否有红肿、破损、水疱、鸡眼,趾间是否有脱皮、糜烂;用手指轻按足部皮肤,看是否能快速恢复血色(缺血会导致恢复变慢);用棉签轻划足底,感受是否有知觉(神经病变会导致感觉减退)。视力不佳者可借助镜子或请家人协助。

选择合适鞋袜:鞋子要宽松、透气,鞋头有足够空间(避免挤压脚趾),鞋底有一定弹性(减少行走时的冲击力)。新鞋先试穿 10-15 分钟,检查是否有磨脚部位。袜子选择浅色棉质袜(便于发现出血),袜口要松(避免勒紧脚踝影响血液循环),避免穿破损或有线头的袜子(线头可能缠绕脚趾导致缺血)。

避免足部外伤:不要赤脚行走(即使在家中,也可能被异物划伤);做家务时穿防滑鞋(避免滑倒或被利器刺伤);剪指甲时要平直剪(避免剪伤甲沟引发甲沟炎),视力不佳者建议请家人协助;出现鸡眼、老茧时不要自行用刀削或贴鸡眼膏(可能损伤皮肤),应到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

第三道防线:改善下肢循环,降低缺血风险

下肢血液循环差会加速足部病变,日常需通过科学方法促进血液循环。

适度活动下肢:久坐或久站后,每隔 1 小时活动 5 分钟 —— 可做踝泵运动(脚尖向上勾、向下踩,重复 10 次)、屈膝抬腿(将腿抬高至与腰平齐,保持 5 秒后放下,重复 5 次),促进血液回流。

避免下肢受压:不要长时间交叉双腿(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流);睡觉时可将双脚稍微垫高(约 15 厘米),但不可垫过高(避免影响血液回流);冬季注意足部保暖(穿厚袜或保暖鞋),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直接热敷(可能因感觉迟钝导致烫伤)。

控制其他风险因素:吸烟会严重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糖尿病患者必须戒烟;同时要控制血压(目标低于 130/80mmHg)和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 2.6mmol/L),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重血管损伤。

糖尿病足日常护理:细节决定 “足” 够健康

日常护理是预防糖尿病足的 “日常功课”,需从清洁、保湿、异常处理等方面建立规范流程,尤其要注意避免护理误区。

足部清洁:温和是关键

正确清洁能减少感染风险,但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清洁有严格要求:

控制水温:水温以 37℃左右为宜(接近人体体温),不可用热水(超过 40℃就可能烫伤)。可先用手腕内侧试水温(此处皮肤敏感,能准确感知温度),避免直接用脚试温(感觉迟钝可能误判)。

清洁方法: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 1 次即可,避免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油脂层)。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尤其要擦干趾间水分(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擦拭时不要用力摩擦(避免损伤皮肤)。

避免刺激:不要用肥皂等碱性强的清洁剂(会导致皮肤干燥),可用温和的沐浴露;不要用力搓洗老茧或鸡眼(可能引发破损);足部有伤口时,清洁后需用碘伏消毒(避免用酒精,刺激性强),并保持伤口干燥。

足部保湿:预防干裂

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开裂(裂口可能成为感染入口),保湿需讲究方法:

选择合适护肤品:用无刺激性的润肤霜(如凡士林、绵羊油),避免含酒精或香料的产品。涂抹时重点涂足跟、足侧等易干燥部位,趾间不要涂(避免潮湿滋生细菌)。

把握保湿时机:洗完脚后 3-5 分钟内涂抹(此时皮肤含水量高,保湿效果好),每天 1 次即可(过度涂抹可能导致皮肤油腻,易沾染灰尘)。

处理轻微干裂:若皮肤出现细小裂口,可先涂抹润肤霜,再用无菌纱布轻轻包裹(避免裂口扩大);若裂口较深或伴有出血,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特殊情况护理:及时应对小问题

即使做好预防,足部也可能出现小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大麻烦,需掌握正确应对方法:

水疱处理:若因摩擦出现水疱,不要自行挑破(可能感染)。小水疱可涂碘伏后用无菌纱布覆盖,让其自行吸收;大水疱需到医院由医生用无菌针头抽出水液,再消毒包扎。

趾间糜烂:若趾间出现脱皮、糜烂(可能是真菌感染),可用温水清洗后擦干,涂抗真菌药膏(如克霉唑软膏),每天 2 次,坚持 2-4 周(即使症状消失也要继续用药,避免复发)。

轻度擦伤:若足部被划伤,先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再涂碘伏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避免伤口接触灰尘)。每天更换纱布,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感染迹象),若 2-3 天无好转,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应急信号与就医时机

糖尿病足发展迅速,早期识别危险信号并及时就医,能避免病情恶化。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到糖尿病专科或足病门诊就诊:

足部突然红肿、发热,伴有疼痛(可能是感染初期);

伤口超过 2 天未愈合,或出现渗液、流脓、异味(提示感染);

足部皮肤颜色变紫、变黑(可能是严重缺血);

行走时出现下肢疼痛,休息后缓解(间歇性跛行,提示血管狭窄);

足部感觉突然减退或消失(神经病变加重)。

就医时需告知医生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足部症状出现时间及日常护理方式,必要时需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血管狭窄程度)、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评估神经损伤情况),以便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预防糖尿病足,从 “日常小事” 做起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没有 “捷径”,却有 “规律”—— 它藏在每天的血糖监测里,藏在每次的足部检查中,藏在一双合脚的鞋子里,藏在正确清洁的细节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守护双脚就是守护生活质量:一双健康的脚能让你自由行走,参与社交,享受生活;而忽视足部护理,可能面临疼痛、感染甚至截肢的风险。

记住:糖尿病足的核心是 “可防可控”。只要坚持控制血糖、做好足部检查、避免外伤、科学护理,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如果已经出现足部问题,也不必恐慌 —— 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仍能避免病情恶化。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足部健康,让双脚始终保持 “行走的力量”,远离糖尿病足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