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应对过敏性鼻炎

中医如何应对过敏性鼻炎

尹乐峻 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过敏性鼻炎是现代都市人的常见困扰,每到季节交替或接触花粉、尘螨时,鼻塞、流涕、鼻痒、喷嚏连连等症状便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西医多以抗组胺药、鼻用激素缓解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而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归为 “鼻鼽”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体质偏颇、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张通过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实现标本兼治。我将从中医视角解析过敏性鼻炎的成因,详解辨证施治方法及日常防护要点。

中医眼中的过敏性鼻炎:不止于鼻,关乎全身

在中医理论中,过敏性鼻炎并非单纯的鼻部疾病,而是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在鼻部的外在表现。“鼻鼽” 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书中记载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明确将鼻鼽与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现代中医研究进一步证实,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虚弱相关,其中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尤为关键。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 鼻子作为肺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其功能状态直接受肺气影响。当肺气充足时,如同体表有一层坚固的 “防护屏障”,能有效抵御风寒、花粉等外邪侵袭;若肺气虚弱(即 “肺卫不固”),这层屏障就会变得薄弱,外界邪气(中医称为 “风邪”“寒邪”)便会通过鼻腔侵入,引发鼻痒、喷嚏等反应。临床观察发现,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在遇冷风、冷空气时症状会明显加重,正是 “肺卫不固,风寒外袭” 的典型表现。

脾对过敏性鼻炎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中医认为 “脾为肺之母”,脾气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肺气所需的能量。若长期饮食不节(如嗜食生冷、甜腻)或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虚弱,无法充分化生 “清气”,反而产生 “湿浊”。这些湿浊向上侵袭鼻腔,就会出现流涕不止、鼻塞沉重等症状,且鼻涕多清稀或黏腻,这也是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特征。

肾的作用则体现在 “固本” 层面。肾为 “先天之本”,能资助肺脾功能 —— 肾阳能温煦肺气,防止肺气过寒;肾精能滋养脾阴,避免脾气过燥。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先天体质较弱者,易出现肾阳不足,表现为遇寒症状加重、手脚冰凉,甚至伴有耳鸣、腰膝酸软。这类患者的过敏性鼻炎往往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单纯调理肺脾难以根治,需兼顾温补肾阳。

此外,现代生活中的 “后天诱因” 也会诱发或加重鼻鼽。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风寒湿邪易潜伏体内;饮食中过多的添加剂、反季节食物会扰乱脾胃功能;精神紧张则会导致 “肝气郁结”,间接影响肺气宣发。这些因素与体质虚弱相互作用,形成 “体质偏颇 — 外邪侵袭 — 症状发作” 的恶性循环。

辨证分型:找准你的 “鼻炎类型”

中医应对过敏性鼻炎的核心是 “辨证施治”—— 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差异,对应着不同的证型,治疗方法也需因人而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鼻炎证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可通过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肺卫不固型是最常见的证型,多因先天肺气不足或长期外感未愈所致。这类患者的典型表现为:遇冷风、冷空气或异味后立即发作,喷嚏频繁(每次可达十几个),流清稀鼻涕,鼻痒明显,常伴有鼻塞、怕风、易感冒等症状。观察体征可见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象浮而无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容易出汗的情况,这是肺气无法正常 “固表” 的表现。这类患者的发病与 “外邪侵袭” 关系最密切,调理重点在于 “补肺气、固表卫”。

脾气虚弱型患者的症状往往与 “湿浊” 相关。主要表现为鼻涕量多且持续不断,鼻涕质地清稀或黏腻,鼻塞时轻时重,劳累后症状加重。同时伴有脾胃功能失调的表现:食欲差、饭后腹胀、大便偏稀或黏滞不爽,面色多苍白或萎黄,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即 “齿痕舌”),舌苔白腻。这类患者多有长期饮食不规律史,或曾因减肥过度节食,导致脾气受损。湿浊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 “痰湿”,出现痰多、身体沉重、困倦乏力等症状。

肾阳不足型多见于病程较长(通常超过 5 年)或中老年患者,属于 “虚证” 较深的类型。症状特点为:遇寒后症状剧烈发作,鼻涕清稀如水,鼻塞严重,甚至影响睡眠。全身表现包括手脚冰凉(尤其冬季明显)、怕冷喜暖、夜尿增多,男性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偏暗、痛经。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无力。这类患者的鼻炎常与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 并存,因为肾阳不足会导致全身阳气防御功能下降,不仅限于鼻腔。

郁热伏肺型是较为特殊的证型,多因 “寒邪入里化热” 或 “肺经有热” 所致。与前三种 “虚证” 不同,这类患者既有外感表现,又有内热症状:喷嚏频繁但鼻涕黄白相间,鼻痒灼热,鼻塞时伴有鼻腔干燥感;同时可能有口干、咽喉痛、大便干、小便黄等热象,遇热(如暖气、辛辣食物)症状可能加重。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这类患者多因长期使用寒凉药物(如抗生素、冷饮),导致寒邪被困在体内,反而滋生内热,形成 “外寒内热” 的复杂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单纯一种证型的患者较少,更多是 “复合型”。例如,青少年患者可能以 “肺卫不固 + 脾气虚弱” 为主,既有怕风喷嚏,又有鼻涕量多;中年患者可能是 “脾气虚弱 + 肾阳不足”,表现为疲劳流涕伴手脚冰凉。辨证时需结合病程长短、症状诱因、全身状态综合判断,必要时由专业中医师通过 “望闻问切” 确定证型。

多维治疗:中医如何 “内外兼修” 治鼻炎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强调 “立体调理”,结合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等手段,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改善体质。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灵活搭配。

内治法:根据证型选方药

内治法通过口服中药调理脏腑功能,是改善体质的核心手段。针对肺卫不固型,经典方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是首选 —— 黄芪能补肺气,白术可健脾益气(间接养肺),防风则能驱散体表风邪,三者合用如同为身体筑起 “防护墙”。若鼻痒喷嚏明显,可加用辛夷、苍耳子(需炮制去毒)通鼻窍;遇寒加重者,加生姜、桂枝温散风寒。现代研究证实,玉屏风散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鼻腔黏膜的敏感性。

脾气虚弱型需以 “健脾化湿” 为主,常用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莲子等)。方中茯苓、薏苡仁能利湿,山药、莲子可健脾,使脾胃功能恢复后不再产生湿浊。若鼻涕量多清稀,加诃子、五味子收敛止涕;腹胀食少者,加陈皮、砂仁理气开胃。对于脾虚兼湿浊较重的患者,可短期配合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通过辛香通窍的药物快速缓解鼻塞。

肾阳不足型需 “温肾散寒”,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熟地、山药等)是经典选择。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如同为身体 “添柴生火”;熟地、山茱萸则能滋养肾精,“阴阳同补”。若鼻塞严重,可加用细辛、葱白通阳开窍;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杜仲、牛膝强肾。这类患者需注意:温阳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避免上火,可配合生姜红枣汤调和药性。

郁热伏肺型需 “清热宣肺”,可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加减。方中麻黄宣发肺气,石膏清泻肺热,两者结合能化解 “外寒内热”;若鼻涕黄稠,加黄芩、鱼腥草清热解毒;鼻痒明显,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止痒。需注意:这类方剂多含寒凉药物,症状缓解后需及时调整,避免损伤脾胃。

中药治疗需遵循 “阶段调整” 原则:急性发作期以 “通窍、止涕、止痒” 为主,用药多辛散或清热;缓解期则侧重 “补肺、健脾、温肾”,药物以甘温、平和为主。一般需连续服用 1-3 个月,体质改善后可改为丸剂巩固(如玉屏风丸、参苓白术丸)。

外治法:直达病所快速缓解

外治法通过鼻腔局部用药或穴位刺激,能快速缓解鼻塞、鼻痒等症状,常作为辅助手段。滴鼻法是常用方法:取辛夷、苍耳子、白芷各 10 克,加水煎煮 20 分钟,去渣取液,放温后滴鼻(每次 1-2 滴,每日 3 次),能通窍止痒。需注意药液需新鲜配制,存放不超过 2 天。

穴位贴敷(如三伏贴、三九贴)是中医 “治未病” 的特色疗法。通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辛温药物制成药膏,贴在肺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上,利用药物刺激和季节特点(三伏天阳气最盛),将温热药性导入脏腑。研究表明,穴位贴敷能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过敏反应,对肺卫不固、肾阳不足型患者效果显著。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年三伏、三九期间,每次贴 2-4 小时(儿童 1 小时以内),连续 3 年效果更佳。

鼻腔冲洗可清洁鼻腔、减少过敏原刺激。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水温 37℃左右)冲洗鼻腔,每日 1-2 次;若想增强效果,可加入少量薄荷(疏风)或金银花(清热)煮水过滤后使用。冲洗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呛咳。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调气血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起效较快且无药物副作用。主穴常选迎香穴(鼻翼旁)、印堂穴(两眉中间)、合谷穴(手背虎口),这三个穴位能直接疏通鼻窍、缓解鼻塞。配穴则根据证型选择:肺卫不固加肺俞、太渊(肺经原穴);脾气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肾阳不足加肾俞、命门;郁热伏肺加曲池、鱼际。

针刺时多用 “补法”(如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留针 20 分钟,每周 3 次,10 次为一疗程。对于怕针者,可改用艾灸:用艾条温和灸迎香、足三里等穴,每次 15 分钟,能温通经络、散寒通窍。此外,耳穴压豆(在耳穴 “鼻”“肺”“脾” 上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 3 次)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适合日常自我调理。

日常防护:避开诱因 + 体质调理

过敏性鼻炎的改善离不开 “治疗 + 防护” 的结合。中医 “治未病” 思想强调:通过规避诱因、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发作频率,巩固治疗效果。

避开 “过敏原” 与 “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需根据体质特点规避诱因。肺卫不固者要注意保暖,换季时戴口罩,避免直接吹冷风(尤其空调、风扇直吹面部);脾气虚弱者需严格控制生冷饮食(如冰饮、刺身)、甜腻食物(如蛋糕、奶茶),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湿浊;肾阳不足者应避免熬夜(23 点前入睡)、过度劳累,以免损耗肾精;郁热伏肺者需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减少内热生成。

日常需保持鼻腔清洁:雾霾天外出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家中定期除螨(每周用 55℃以上热水洗床单),避免养宠物(毛发易引发过敏);保持室内湿度在 40%-60%,干燥时用加湿器(需每日换水防霉菌)。

食疗与功法:把体质 “吃回来”“练回来”

食疗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肺卫不固者可常喝黄芪生姜粥(黄芪 15 克煮水,取汁煮粳米,加生姜 3 片);脾气虚弱者适合山药莲子粥(山药、莲子、粳米各等量煮粥);肾阳不足者可每周吃 1-2 次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当归、生姜同煮,调味后食用);郁热伏肺者可饮金银花薄荷茶(金银花 5 克、薄荷 3 克,沸水冲泡)。需注意:食疗需长期坚持,且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传统功法能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肺气。八段锦 “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两式适合日常练习:前者可健脾益气,后者能疏通上焦气机(改善鼻塞),每天早晚各练 5 分钟。此外,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 5 分钟)能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缓解鼻塞。

情绪调理:别让 “压力” 加重鼻炎

中医认为 “肝喜条达”,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肺气宣发(中医 “肝木乘肺金” 理论)。临床发现,压力大时过敏性鼻炎易发作或加重。日常可通过冥想(每日 10 分钟)、散步、听音乐等方式疏解情绪;肝气郁结明显者(如易怒、胸闷),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按压 3 分钟,能疏肝理气。

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需避免几个常见误区。部分患者期望 “速效根治”,但中医调理体质需要时间(一般 3-6 个月),短期内可能仍有发作,需耐心坚持;也有患者认为 “中药无毒” 而自行用药,实则苍耳子、细辛等通鼻药物有一定毒性,需炮制后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如苍耳子每日用量不超过 10 克)。

此外,不可忽视 “中西医结合” 的必要性:急性发作期若症状严重(如鼻塞影响睡眠、流涕不止),可短期配合西药(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缓解,再逐步过渡到中医调理;若伴有鼻息肉、鼻窦炎等并发症,需先通过西医明确诊断,再结合中医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本质是 “体质与环境的不适应”,中医的价值不仅在于缓解症状,更在于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让身体适应环境刺激。只要辨证准确、方法得当,同时坚持防护,多数患者能显著减少发作频率,甚至达到 “临床治愈”。记住:鼻炎的改善,是身体 “正气渐复” 的过程,需要治疗、防护、耐心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