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哪些日常动作需避免?如何保护脊柱?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哪些日常动作需避免?如何保护脊柱?
胡晓月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脊柱外科 主管护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病,多因椎间盘退变或外力损伤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发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出院后,患者仍需长期注意日常动作,避免复发或加重损伤。本文将详细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避免的动作及科学保护脊柱的方法。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避免的日常动作
1. 避免长时间弯腰或突然弯腰
弯腰时,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可增加数倍,尤其是前屈弯腰搬重物时,椎间盘后侧压力骤增,易导致髓核再次突出。
错误动作举例:
直接弯腰捡东西 ; 弯腰拖地、洗衣服 ; 突然弯腰系鞋带
正确方式:
捡物时采用“蹲下代替弯腰”,保持背部挺直,屈膝下蹲,用腿部力量起身。
家务劳动时使用长柄工具(如拖把、拾物器),减少弯腰幅度。
2. 避免久坐或不良坐姿
久坐会使腰椎间盘持续受压,尤其是坐姿不良(如驼背、翘二郎腿)时,腰椎曲度改变,加重椎间盘负担。
错误坐姿举例:
瘫坐在沙发上 ; 跷二郎腿 ;长时间伏案工作不活动
正确方式:
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腰部垫一个小枕头维持腰椎生理曲度。
每坐30~4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做简单的伸展运动。
避免长时间开车,必要时在腰部加支撑垫。
3. 避免突然扭转腰部
腰椎在旋转时,椎间盘受到的剪切力增大,尤其是负重状态下(如搬东西时转身),容易导致纤维环损伤。
错误动作举例:
搬重物时突然转身 ; 打高尔夫、网球等需要快速转腰的运动 ; 睡觉时大幅度翻身(未保持脊柱整体转动)
正确方式:
搬重物时先稳定身体,双脚移动代替腰部扭转。
运动选择低冲击项目,如游泳、散步,避免剧烈旋转动作。
翻身时保持脊柱整体转动,避免腰部单独发力。
4. 避免提举过重重物
提重物时,腰椎间盘压力急剧增加,尤其是手臂伸直时,腰部代偿发力,容易诱发疼痛。
错误动作举例:
单手拎重物(如购物袋、行李箱); 抱小孩时腰部前倾 ;举重训练(如深蹲、硬拉)
正确方式:
提重物时尽量靠近身体,利用腿部力量抬起。
搬运重物时采用推车或寻求他人帮助。
避免单侧负重,尽量双肩背包或使用腰包分散压力。
5. 避免睡软床或不良睡姿
过软的床垫无法提供足够支撑,导致腰椎下陷,肌肉长时间紧张;不良睡姿(如趴睡)也会加重腰椎压力。
错误睡姿举例:
睡在过软的沙发或床垫上;趴着睡觉(使腰椎过度前凸);侧睡时膝盖未垫枕头(导致腰椎侧弯)
正确方式:
选择中等硬度床垫,躺下时腰部不应下陷过多。 仰卧时在膝盖下垫枕头,减轻腰椎压力。
侧卧时双腿间夹一个枕头,保持脊柱中立位。
二、如何科学保护脊柱,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复发?
1. 加强核心肌群训练
核心肌群(如腹横肌、竖脊肌、骨盆底肌)的稳定性对腰椎保护至关重要。强化这些肌肉可减少椎间盘负担。
推荐锻炼:
平板支撑:每天2~3组,每组30秒,逐步增加时间。
臀桥:仰卧屈膝,抬起臀部,保持5~10秒,重复10次。
猫牛式:跪姿,交替做腰部拱起和下凹动作,放松脊柱。
2. 保持正确姿势
站立时:收腹、挺胸,避免骨盆前倾或驼背。
坐姿时:双脚平放地面,背部贴紧椅背,避免“葛优瘫”。
行走时:穿舒适低跟鞋,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增加腰椎前凸)。
3. 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超重会增加腰椎间盘压力,尤其是腹部脂肪过多时,腰椎前凸加重,加速退变。
建议: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 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4.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无论是久坐、久站还是久躺,都会使腰椎局部肌肉疲劳,增加椎间盘压力。
改善方法:
办公族可设闹钟提醒,每小时起身活动。 站立工作者可交替单脚踩矮凳,缓解腰部压力。
5. 科学选择运动方式
推荐运动:游泳(尤其是蛙泳)、瑜伽(避免过度后弯)、慢跑(需穿缓冲好的跑鞋)。
避免运动:举重、保龄球、高尔夫等需要爆发力或大幅旋转的运动。
6. 定期复查与康复治疗
术后或保守治疗后,应定期复查MRI或CT,观察椎间盘恢复情况。
如出现腰痛加重、下肢麻木等症状,及时就医。
可结合物理治疗(如牵引、电疗)缓解肌肉紧张。
三、特殊情况下的注意事项
1. 术后患者的额外防护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遵循医生指导逐步恢复活动。
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必要时使用腰围(但不宜长期依赖)。
2. 老年患者的调整
骨质疏松患者需加强补钙和维生素D,预防椎体压缩骨折。
避免突然弯腰或提重物,防止腰椎损伤。
3. 孕妇的腰椎保护
孕期激素变化使韧带松弛,腰椎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椎间盘问题。
建议使用孕妇托腹带,侧睡时用枕头支撑腹部。
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并非终点,出院后的日常护理才是预防复发的关键。通过避免错误动作、加强核心肌群、保持良好姿势和科学运动,患者可有效保护脊柱,降低复发风险。如症状反复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