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老年人骨关节健康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老年人骨关节健康的“隐形杀手”
荥阳市人民医院 骨二科(骨关节外科) 陈燕慧
一、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骨关节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骨质疏松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老年人骨关节健康的“隐形杀手”。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的新陈代谢逐渐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不断流失。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吸收作用增强,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使得女性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1]^。
(二)内分泌因素
除了雌激素,其他内分泌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等也参与骨骼代谢的调节。当这些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影响骨的吸收和形成过程,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会促进骨吸收,使骨量减少。
(三)营养因素
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则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从而引发骨质疏松。此外,蛋白质、磷、镁等营养素的缺乏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
(四)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强骨密度;而吸烟、酗酒等则会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
三、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腰背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导致骨微结构破坏,骨小梁变细、断裂,在活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和挤压增加,从而引起疼痛。
(二)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椎体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在重力作用下,椎体逐渐发生压缩变形,导致身高缩短和驼背。严重的脊柱变形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外观形象,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三)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等部位。轻微的外力,如跌倒、扭伤等,就可能导致骨折。骨折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3]^。
四、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
(一)骨密度检测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密度T值≥ -1.0为正常,-1.0~-2.5为骨量减少,T值≤ -2.5为骨质疏松。
(二)X线检查
X线检查可以显示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发现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骨畸形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X线检查对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敏感性较低,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在X线片上显示出明显的骨质疏松征象。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指标可以反映骨骼的代谢状态,辅助诊断骨质疏松及其病因。例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提示骨形成活跃或骨转换率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可能与继发性骨质疏松有关^[4]^。
五、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
(一)基础治疗
1.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瘦肉等。同时,要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2.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风险,同时还能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
3. 防止跌倒:保持居住环境的安全,如安装扶手、去除地面障碍物、改善照明条件等。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拖鞋。
(二)药物治疗
1. 钙剂和维生素D: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药物,钙剂可以补充钙的摄入,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常用的钙剂有碳酸钙、乳酸钙等,维生素D制剂有维生素D3、阿法骨化醇等。
2. 抗骨吸收药物: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类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降钙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如鲑降钙素、依降钙素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以模拟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同时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和乳腺的刺激,如雷洛昔芬等。
3. 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它可以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三)康复治疗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旨在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六、骨质疏松的预防策略
(一)一级预防
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就要注重骨骼健康,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适量的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二级预防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三)三级预防
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预防骨折的发生。一旦发生骨折,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并进行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七、结论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骨关节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强骨质疏松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实践,为老年人骨关节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