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中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意味着什么

体检中的肝功能指标异常,意味着什么

金健华 河南省新县苏河镇卫生院

当人们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肝功能指标后面一个个向上或向下的箭头时,心中难免充满担忧。毕竟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多种关键生理功能,对维持身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肝功能指标的具体含义,以及各项指标异常背后的潜在原因。

一、肝功能指标体系

在了解指标异常的意义之前,先来认识一下肝功能检查中的各项指标。肝功能检查项目众多,主要包括转氨酶类、胆红素类、蛋白类以及反映胆汁淤积的指标等。

转氨酶类:肝细胞受损的 “预警灯”

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其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最为重要。AL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等病变时,ALT 会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清 ALT 水平升高。AST 则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损伤严重时,线粒体被破坏,AST 也会大量释放入血。

正常情况下,ALT 和 AST 的参考范围因检测方法和仪器不同略有差异,一般 ALT 为 0 - 40 U/L,AST 为 0 - 40 U/L。ALT 对肝细胞损伤更为敏感,轻微的肝细胞损伤就能引起 ALT 明显升高,而 AST 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损伤较为严重。

胆红素类:黄疸成因的 “风向标”

胆红素是红细胞衰老破坏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肝脏内经过一系列代谢,最终通过胆汁排出体外。胆红素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TBIL = DBIL + IBIL。正常参考范围:TBIL 3.4 - 20.5 μmol/L,DBIL 0 - 6.8 μmol/L,IBIL 1.7 - 13.7 μmol/L。

当肝细胞受损,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或胆管受阻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时,会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临床上表现为黄疸。根据升高的胆红素类型,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类型: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提示梗阻性黄疸;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则多为肝细胞性黄疸。

蛋白类:肝脏合成与储备功能的 “晴雨表”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TP = ALB + GLB,正常参考范围:TP 60 - 80 g/L,ALB 40 - 55 g/L,GLB 20 - 30 g/L,A/G 比值(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为 1.5 - 2.5。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其半衰期较长,约 20 天。当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白蛋白水平的持续下降,提示肝脏疾病处于慢性进展期,预后不佳。球蛋白由免疫细胞产生,当机体发生免疫反应时,球蛋白水平会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A/G 比值倒置(A/G < 1),常提示肝脏病变严重,如肝硬化。

胆汁淤积指标:胆管通畅与否的 “探测器”

碱性磷酸酶(ALP)和 γ- 谷氨酰转肽酶(GGT)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ALP 广泛分布于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在胆汁淤积时,肝细胞合成 ALP 增加,且排泄受阻,导致血清 ALP 水平升高。GG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中,在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情况下,GGT 活性显著升高。正常参考范围:ALP 40 - 150 U/L,GGT 7 - 45 U/L。

二、指标异常背后的可能原因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指标波动

在一些生理状态下,肝功能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但通常为一过性,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

剧烈运动:运动后,由于骨骼肌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进入血液,可导致 ALT 和 AST 轻度升高,一般在休息数小时至数天后恢复正常。

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导致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升高。保持规律作息后,指标可逐渐恢复。

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大量饮酒后,可引起 ALT、AST、GGT 等指标升高。一般停止饮酒后,肝功能可在数周内逐渐改善。

妊娠:孕期由于肝脏负担加重,部分孕妇会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 ALT、AST 轻度升高,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等。这种情况多在分娩后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肝功能损害

病毒性肝炎: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是导致肝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容易慢性化,长期发展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一般为急性感染,预后良好。病毒性肝炎患者除了肝功能指标异常外,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肝脏损害越严重。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无过量饮酒史,但肝脏脂肪沉积过多。常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不适。病情严重者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药物性肝损伤:许多药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常见的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降糖药等。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到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为药物性肝损伤,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类疾病多见于女性,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患者除了肝功能指标异常外,还可伴有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肝外表现。

遗传代谢性肝病: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肝脏代谢异常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 -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这类疾病较为罕见,但对肝脏损害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患者除了肝功能异常外,还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等多系统表现。

其他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累及肝脏,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

三、面对指标异常该怎么办

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当体检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时,不要惊慌,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酒史、用药史、家族史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安排相关检查,如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肝穿刺活检等,以明确病因。

针对性治疗与干预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毒性肝炎:对于乙型和丙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者,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清淡饮食,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康复。

酒精性肝病:首要治疗措施是戒酒,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可根据病情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同时,积极治疗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如控制血糖、血脂等。对于病情严重者,可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根据病情给予保肝、利胆等治疗。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

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以抑制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患者需长期服药,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和免疫指标。

遗传代谢性肝病:根据不同疾病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需服用驱铜药物,血色病患者需进行放血治疗等。

日常生活管理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管理,以促进肝脏恢复。

合理饮食:遵循 “均衡、清淡、易消化” 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坚持运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有利于肝脏健康。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 7 小时。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避免滥用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滥用药物。如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肝脏损伤。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体检中的肝功能指标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的肝脏疾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同时注意日常生活管理,大多数患者的肝功能可恢复正常,肝脏健康也能得到有效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