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血脂检查数值怎么看,一文读懂临床生化检验
血糖血脂检查数值怎么看,一文读懂临床生化检验
金健华 河南省新县苏河镇卫生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血糖血脂检查,作为临床生化检验的重要项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体检和疾病诊断过程中。但拿到检验报告,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值和术语,很多人都一头雾水。到底这些数值意味着什么?正常范围是多少?偏高或偏低又该怎么办?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你深入了解血糖血脂检查,让你轻松读懂临床生化检验报告。
一、认识血糖检查
(一)血糖是什么
血糖,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我们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经过消化分解,最终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为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提供能量。
(二)为什么要查血糖
血糖检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至关重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血糖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其他可能导致血糖异常的疾病,如内分泌紊乱、胰腺疾病等。
(三)常见的血糖检查项目
空腹血糖:指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后,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这是最常用的血糖检测指标,正常范围一般为 3.9-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加上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 6.1-7.0mmol/L 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此时若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餐后 2 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正常范围应<7.8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加上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11.1mmol/L 之间,称为糖耐量减低,同样属于糖尿病前期。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但餐后血糖已经升高,因此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查对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所测得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随机血糖≥11.1mmol/L,加上糖尿病典型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在无法获取空腹或餐后 2 小时血糖时,随机血糖可作为糖尿病的筛查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形成的产物,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为 4%-6%。糖化血红蛋白不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稳定性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一般为<7%;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或并发症较轻的患者,可将控制目标设定为<6.5%;而对于老年患者、有严重并发症或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
二、认识血脂检查
(一)血脂是什么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血脂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储存能量等。但血脂水平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为什么要查血脂
血脂检查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血脂检查,可以评估个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早期发现血脂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此外,血脂检查对于某些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价值。
(三)常见的血脂检查项目
总胆固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正常范围一般为<5.2mmol/L。总胆固醇≥6.2mmol/L,属于升高。总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甘油三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供给能量。正常范围一般为<1.7mmol/L。甘油三酯在 1.7-2.25mmol/L 之间,属于边缘升高;≥2.26mmol/L,属于升高。甘油三酯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 “坏胆固醇”,它会将胆固醇运输到血管壁,沉积在血管内膜下,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正常范围因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低风险人群,正常范围一般为<3.4mmol/L;对于中风险人群,应<2.6mmol/L;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应<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 “好胆固醇”,它能够将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正常范围一般为男性≥1.0mmol/L,女性≥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属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血糖血脂异常的原因
(一)血糖异常的原因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升高。相反,过度节食或长时间空腹,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运动因素:缺乏运动或运动量不足,会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而剧烈运动或运动时间过长,又可能引发低血糖。
疾病因素:糖尿病是导致血糖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此外,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也会引起血糖异常。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会影响血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而胰岛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二)血脂异常的原因
饮食因素: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例如,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品等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长期大量食用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修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酗酒会使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遗传性血脂异常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患者往往在年轻时就出现血脂异常。
四、血糖血脂异常的应对措施
(一)血糖异常的应对措施
饮食控制:遵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减少精制谷物、糖果、饮料等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控制每餐的总热量,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运动 150 分钟。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 1-2 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引发低血糖。
药物治疗:对于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降糖药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不同,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应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二)血脂异常的应对措施
饮食调整:遵循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等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生活方式改善: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控制体重,保持 BMI 在正常范围内。
药物治疗:对于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不同类型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不同,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血脂监测:血脂异常患者应定期复查血脂,了解血脂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应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等,进行综合管理。
血糖血脂检查是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血糖血脂检查数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糖血脂变化。一旦发现血糖血脂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