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炮制工艺,如何保留中药的道地性
传统炮制工艺,如何保留中药的道地性
母朝辉 舞阳县文峰卫生院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守护国人健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地药材,作为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凭借特定产区、独特品质和显著疗效,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传统炮制工艺,作为保障道地药材品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段,让中药的药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有效保留其道地性。
认识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指的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以四川的川芎、川贝母,东北的人参、细辛,河南的地黄、牛膝,山东的阿胶等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其他产地的同类药材,深受医家青睐。
道地药材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特质等自然因素,与悠久的栽培、采收和炮制技术等人文因素相互融合的结果。以云南文山三七为例,文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微酸性的红壤土,为三七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加之当地苗族人传承数百年的种植与炮制技术,使得文山三七品质上乘,有效成分含量高,成为三七中的道地药材。
传统炮制工艺在保留道地性中的关键作用
降低毒性,保障用药安全
不少中药材含有毒性成分,必须经过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才能安全使用。川乌、草乌作为祛风湿的常用药,其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口服 0.2mg 即可中毒,3 - 5mg 便能致人死亡。传统炮制工艺通过浸泡、蒸煮等方法,将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极大降低其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同时保留其温经止痛的道地疗效。
增强疗效,提升药用价值
传统炮制工艺能够通过不同方法,增强中药材的疗效。例如,酒制大黄可借助酒的活血通络特性,引药上行,提升其清上焦实热的功效;醋制柴胡、香附等疏肝止痛药物,能借助醋的酸涩收敛之性,增强药物疏肝止痛作用。此外,矿物类、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经过煅淬等炮制方法,可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改变药性,满足临床需求
中医临床用药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症和体质,需要灵活调整药物的药性。传统炮制工艺通过 “反制” 和 “从制” 两种方法,实现药性的改变。“反制” 是指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使其趋于平和。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其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从制” 则是借助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增强药物的性味,提升疗效。如胆汁制天南星,借助胆汁的苦寒之性,增强天南星清热化痰的功效。
矫味矫臭,改善用药体验
部分中药材具有特殊的气味,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用药依从性。传统炮制工艺通过酒制、醋制、蜜制等方法,去除或减弱药材的不良气味。如紫河车、僵蚕等动物类药材,经过酒制可除去腥臭味,便于服用。
常用传统炮制方法及对道地性的保留
净制
净制是中药炮制的首要环节,通过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去除药材中的杂质、非药用部位和泥沙,保证药材的纯净度,为后续炮制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例如,在对人参进行净制时,需小心去除芦头、须根上的泥沙和杂质,既保留其有效成分,又确保用药安全。净制虽然看似简单,却对保留道地药材的纯正品质至关重要,能避免杂质对药效的干扰,充分发挥道地药材的独特疗效。
切制
切制是将净选后的药材切成片、段、丝、块等一定规格的饮片,便于后续炮制和有效成分的煎出。切制过程需根据药材的性质和质地,选择合适的刀具和切制方法。对于质地坚硬的根茎类药材,如白芍、大黄,多采用镑片或切片;对于质地柔软的全草类药材,如薄荷、荆芥,则采用切段。切制的厚度和规格,直接影响药材的炮制效果和临床疗效。合理的切制不仅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还能保留道地药材的药性和特色,使道地药材在后续的炮制和应用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炒法
炒法是最常用的炮制方法之一,根据加热程度和是否加入辅料,可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清炒法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炒黄是将药材加热至表面微黄或鼓起,种皮破裂,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如炒牛蒡子、炒芥子;炒焦是将药材加热至表面焦褐色,内部淡黄,增强药物的消食健脾作用,如焦山楂、焦神曲;炒炭是将药材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增强其止血作用,如地榆炭、蒲黄炭。加辅料炒法常用的辅料有麸皮、米、土、砂、蛤粉等,通过辅料与药材的相互作用,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矫味矫臭。例如,麸炒枳壳可缓和其燥性和酸性,增强健胃消胀作用;土炒白术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炙法
炙法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常用的液体辅料有酒、醋、盐水、生姜汁、蜂蜜、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等。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如酒炙大黄、黄芩可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酒炙桑枝可协同增效,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醋性味酸、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痛、行水消肿、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如醋炙乳香、三棱可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作用;醋炙柴胡、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煅法
煅法是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分为明煅法、煅淬法和扣锅煅法。明煅法是将药物直接置于炉火上或放入适宜的容器内煅烧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矿物类、贝壳类及化石类药物,如白矾、石膏、石决明等。煅淬法是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通过煅淬,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煅自然铜、煅磁石。扣锅煅法是将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适用于质地疏松、炒炭易灰化的药物,如血余炭、棕榈炭。
传统炮制工艺面临的挑战与传承
尽管传统炮制工艺在保留中药道地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它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炮制工艺多依赖老药工的经验和技艺,传承难度大,后继乏人;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炮制工艺的生产效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炮制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简化炮制流程,导致部分道地药材的品质下降。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传统炮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将部分传统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同时,科研人员也在积极开展传统炮制工艺的现代化研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揭示炮制原理,优化炮制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传统炮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炮制工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留中药道地性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凝聚着历代医药学家的智慧和经验,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道路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传统炮制工艺,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其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