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和注意要点有哪些
老年人用药的特点和注意要点有哪些
喻立 河南省商城县中医院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老年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往往身患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用药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然而,不合理用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用药特点,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探讨老年人用药的特点与注意要点。
老年人用药特点
生理机能变化导致药代动力学改变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这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从吸收环节来看,老年人的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肠道血流量降低,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吸收。例如,一些需在酸性环境中溶解的药物,其吸收效果在老年人身上可能会大打折扣;而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由于老年人肠道黏膜吸收能力下降,吸收量也会相应减少。
药物分布方面,老年人的体内脂肪比例增加,水分减少,导致脂溶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容积增大,
药物作用续时间延长;而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减小,血药浓度相对升高。此外,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能力减弱,游离型药物增多,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老年人的肝脏重量减轻,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例如,一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在老年人身上的代谢时间可能是年轻人的数倍,这就需要适当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老年人的肾脏重量减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功能减退,导致药物排泄速度减慢。因此,对于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给老年人使用时,必须根据其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以防止药物在体内积聚,引发不良反应。
多种疾病共存,用药种类繁多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平均每人患有 3 - 5 种慢性疾病,每天需服用 5 种以上药物的情况较为常见。用药种类过多不仅会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忘记服药、误服药物等问题,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如果因感冒服用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使血糖控制不佳,加重病情。此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还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药物的敏感性改变
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老年人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例如,老年人对安眠药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年轻人,使用相同剂量的安眠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跌倒骨折;对降压药的反应也更为敏感,降压速度过快或幅度过大,容易引起低血压,导致头晕、晕厥等症状。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增强,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例如,老年人对 β - 受体阻滞剂的耐受性增加,使用常规剂量时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心率和血压。但在增加药物剂量时,又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因为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力相对较低。
老年人用药注意要点
合理选择药物
在为老年人选择药物时,应遵循 “受益原则”,确保药物治疗能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益处,且风险可控。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信息,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价格合理的药物。
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物,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能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尽量不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可以先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若血压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再考虑使用降压药物。此外,在选择药物剂型时,应优先考虑便于老年人服用的剂型,如口服液、分散片、缓释片等,避免使用难以吞咽的大药片或胶囊。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由于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发生改变,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年轻人不同,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通常为成年人剂量的 1/2 - 3/4。
对于一些治疗窗较窄、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华法林等,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同时,在增加或减少药物剂量时,应逐渐进行,避免剂量骤变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在使用降压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逐渐增加剂量,使血压平稳下降,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血管造成损害。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在开具处方或指导患者用药时,医生和药师应详细询问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对于可能发生严重相互作用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若必须同时使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用药剂量、监测不良反应等。例如,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都具有抗凝血作用,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在联合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此外,患者在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或保健品时,也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后果。
提高用药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程度。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视力听力障碍等原因,往往难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为提高老年人的用药依从性,医生和药师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信息,确保患者明白如何正确用药。
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使用药盒将每天需要服用的药物按时间顺序分装好,提醒患者按时服药;设置闹钟或使用手机提醒功能,帮助患者记住服药时间。同时,家属应给予老年人关心和支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协助患者管理药物。此外,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解决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力较低,且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
医生在为老年人开具处方时,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让患者和家属有心理准备。对于长期服用的药物,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监测药物对身体的影响。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进一步加重。
规范用药行为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停药或换药。有些老年人认为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药,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例如,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平稳后,若擅自停药,血压可能会迅速反弹,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老年人在用药时应注意正确的服药方法,如口服药物应用温开水送服,避免干吞;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等药物应整片吞服,不得掰开或嚼碎;某些药物需要在特定时间服用,如降糖药应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等。同时,避免用茶水、果汁、牛奶等饮料送服药物,因为这些饮料中的成分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总之,老年人的用药问题关乎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了解老年人用药的特点,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控制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提高用药依从性,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规范用药行为,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用药风险,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