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常规检验:小小粪便里的健康大信号

粪便常规检验:小小粪便里的健康大信号

 张娟 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在日常生活中,粪便似乎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存在,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将其冲走。但在医生和检验师眼中,小小的粪便却是窥探身体健康的重要窗口。粪便常规检验作为一项简单、经济且有效的检查项目,能够帮助医生获取大量关于消化系统及全身健康状况的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揭开粪便常规检验的神秘面纱,探寻它如何从看似微不足道的排泄物中捕捉健康信号。

粪便从何而来:消化之旅

为了更好地理解粪便常规检验的意义,有必要先了解粪便的形成过程。当我们进食后,食物首先在口腔中被咀嚼、初步消化,随后进入胃部。胃通过蠕动和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将食物进一步分解成食糜。食糜进入小肠后,在这里,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共同作用,对食糜进行彻底消化,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经过小肠的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肠道内的细菌对残渣进行发酵和分解,最终形成粪便。正常情况下,粪便的主要成分包括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水分等。这看似简单的形成过程,却蕴含着身体消化系统运转是否正常的诸多信息。

粪便常规检验:都查些什么?

一般性状检查

拿到粪便常规检验报告,第一项看到的通常是粪便的一般性状描述,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正常成人的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一旦粪便的这些特征发生改变,往往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

如果粪便呈黑色且柏油样,这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信号。当胃、十二指肠等部位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粪便变黑。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疾病导致的出血。

白陶土样便也是一种异常表现,这通常与胆管梗阻有关。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红素进入肠道,经细菌作用后形成粪胆原,使粪便呈现黄褐色。但当胆管因结石、肿瘤等原因发生梗阻时,胆汁无法顺利进入肠道,粪便中缺少粪胆原,就会呈现白陶土样。

此外,腹泻时常见的稀水样便、黏液便,以及便秘时的干结便、羊粪样便,都能为医生提供肠道疾病的线索。稀水样便可能是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的表现;黏液便则可能与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有关。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是粪便常规检验的重要环节,通过显微镜,检验师可以观察粪便中的细胞、寄生虫卵、食物残渣等微观成分。

白细胞的出现是肠道炎症的重要标志。当肠道发生感染或炎症时,肠道黏膜会受到刺激,白细胞会从血管中渗出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如果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疾病。其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粪便中,白细胞数量可显著增多,甚至满视野分布。

红细胞的出现往往提示肠道存在出血情况。除了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黑便,下消化道如结肠、直肠等部位的出血,会使粪便中出现红细胞。常见于痔疮、肛裂、结肠癌等疾病。此外,阿米巴痢疾患者的粪便中,红细胞数量较多,且常聚集成团,与白细胞有一定的分布差异。

寄生虫卵的发现,直接表明肠道存在寄生虫感染。蛔虫、绦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发生。例如,蛔虫卵在粪便中的检出,提示蛔虫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绦虫感染时,粪便中有时还能看到白色、带状的绦虫节片。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和数量,也能反映消化功能的状况。如果粪便中出现大量淀粉颗粒、脂肪滴等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疾病导致的消化酶分泌不足。

化学检查:隐血试验

隐血试验是粪便常规检验中一项重要的化学检查项目。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肉眼无法观察到粪便颜色变化时,隐血试验能够检测出粪便中微量的血红蛋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前面提到的溃疡、肿瘤,还可能是肠息肉、胃炎等。对于中老年人,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研究表明,结直肠癌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而粪便隐血试验能够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检测到肠道内的微量出血,为早期诊断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粪便常规检验:适用人群与临床意义

诊断肠道感染性疾病

在急性腹泻患者中,粪便常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通过观察粪便的性状、显微镜下细胞成分以及病原体检测,医生能够快速判断腹泻的原因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例如,对于夏季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粪便常规检验可发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结合临床症状,医生就能做出准确诊断,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这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筛查消化系统肿瘤

粪便常规检验,尤其是隐血试验,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粪便隐血试验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肠道内潜在的病变。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长期便秘或腹泻、便血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结合肠镜检查,能够大大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粪便中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为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但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评估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

粪便中未消化食物残渣和消化酶的检测,能够反映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对于长期消化不良、消瘦的患者,粪便常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肠道是否存在消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调等问题。例如,慢性胰腺炎患者由于胰腺分泌功能受损,粪便中可能出现大量脂肪滴,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消化酶等治疗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提高营养状况。

粪便常规检验:如何正确留取样本?

正确留取粪便样本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首先,应使用医院提供的专用粪便采集容器,避免使用吸水性强的纸张或被污染的容器。采集前,要确保容器清洁、干燥。

在采集样本时,应选取粪便中异常的部分,如带有黏液、脓血、颜色异常的区域。如果粪便外观无明显异常,应从粪便的不同部位采集多份样本,以增加检测的准确性。一般来说,采集的粪便量应不少于 5 克,约为花生米大小。

此外,要注意避免尿液、污水等其他物质混入粪便样本中,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留取样本后,应尽快送检,最好在 1 小时内完成检验。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样本保存在合适的温度下,防止细菌滋生和成分分解。

粪便常规检验的未来:新方法与新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粪便常规检验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粪便检查方法虽然简单实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不够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应用于粪便检验领域,如 PCR 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粪便中的病原体基因,大大提高了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效率。此外,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从粪便中寻找新的疾病标志物提供了可能,有望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检测成本较高、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此外,如何将新技术与传统检验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粪便常规检验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医生打开诊断疾病的大门,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无论是预防肠道感染、筛查消化系统肿瘤,还是评估肠道功能,粪便常规检验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忽视这项看似不起眼的检查,而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粪便常规检验,从这小小的粪便中发现健康的大信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