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异常暗示身体啥问题,一文读懂
尿常规异常暗示身体啥问题,一文读懂
张娟 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当你拿到尿常规检查报告,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项目和或高或低的数值时,是否感到一头雾水?尿常规作为医学检查 “三大常规” 项目之一,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身体多个系统的健康状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读懂尿常规检查单,探索那些异常结果背后的身体奥秘。
一、认识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一项基础又重要的医学检查项目,操作简便、价格实惠。它通过对尿液样本的分析,检测其中的各种成分,帮助医生评估肾脏、泌尿系统以及其他身体器官的功能。
一般来说,尿常规检查包括多个项目,可大致分为三大类:尿液一般性状检查,如尿量、颜色、气味、酸碱度、比重;化学指标检测,包括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尿胆原等;有形成分检查,例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每个项目都从不同角度反映身体的健康信息,任何一项指标出现异常,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二、各项指标异常暗示的问题
1. 尿液颜色异常
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若尿液颜色发生改变,往往能反映出一些健康问题。
无色或近乎无色:大量饮水后尿液无色属于正常现象,但持续无色且伴有多尿症状,可能是尿崩症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尿崩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其不敏感,导致肾脏无法正常重吸收水分,从而产生大量稀释尿液。
深黄色:除因缺水导致尿液浓缩外,当肝脏或胆囊出现问题时,胆红素代谢异常,会使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升高,尿液呈现深黄色,如同浓茶。例如肝炎、胆囊炎等疾病,都可能引发这种症状。
红色:尿液呈红色可能是血尿,即尿液中含有红细胞。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前者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后者需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造成血尿的原因众多,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划伤尿路黏膜,会引起出血;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也可能导致黏膜出血;此外,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红细胞会漏出到尿液中。一些全身性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引发血尿。
棕色或黑色: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可能与黑色素瘤、酚中毒或服用特定药物有关。黑色素瘤患者体内黑色素代谢异常,产生的黑色素及其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可使尿液颜色变深。
2. 尿液气味异常
正常尿液具有微弱的特殊气味,这源于尿液中的挥发性酸。当尿液气味发生显著变化时,也能为健康状况提供线索。
氨臭味:尿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尿素分解产生氨,会出现氨臭味,这属于正常现象。但新鲜尿液就有明显氨臭味,可能提示膀胱炎或尿潴留。膀胱炎患者因膀胱内细菌大量繁殖,将尿素分解为氨,导致尿液气味改变;尿潴留患者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也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类似变化。
烂苹果味:尿液散发烂苹果味,常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信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其中丙酮具有烂苹果气味,会通过尿液排出。
鼠臭味:患有苯丙酮尿症的患者,因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苯丙氨酸无法正常代谢,在体内蓄积并经尿液排出,使尿液带有鼠臭味。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3. 尿蛋白异常
尿蛋白是尿常规检查的关键指标。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只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且大部分在肾小管被重吸收,因此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定性检测为阴性,定量检测不超过 150mg/24h。当尿蛋白定性检测呈阳性,或定量检测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长时间直立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暂时性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一般程度较轻,诱因去除后,尿蛋白会自行消失。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尿液中可能出现少量蛋白。
病理性蛋白尿:持续存在的蛋白尿通常意味着肾脏或其他系统存在疾病。肾小球性蛋白尿最为常见,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引起,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都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增大或电荷屏障破坏,使大量蛋白质滤出并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出现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则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小管间质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因血液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可经尿液排出,形成溢出性蛋白尿。
4. 尿糖异常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极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测为阴性,定量检测不超过 0.56 - 5.0mmol/24h。当尿糖定性呈阳性时,称为糖尿。
血糖增高性糖尿: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当血糖超过肾糖阈(一般为 8.88mmol/L)时,葡萄糖无法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就会出现尿糖。此外,库欣综合征患者体内皮质醇分泌过多,可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引发糖尿;肢端肥大症患者因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作用,也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和尿糖阳性。
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所致,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患者血糖正常,但尿糖呈阳性。妊娠期间,因肾糖阈降低,也可能出现生理性肾性糖尿。
5. 尿酮体异常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 - 羟丁酸和丙酮。正常情况下,尿酮体定性检测为阴性,定量检测丙酮不超过 50mg/L,乙酰乙酸不超过 20mg/L。当尿酮体定性检测呈阳性时,称为酮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严重缺乏、感染、应激等情况下,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当酮体生成量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经尿液排出,导致尿酮体阳性。患者除尿酮体阳性外,还会出现多饮、多尿、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昏迷。
饥饿性酮症:长时间禁食、严重呕吐或腹泻导致能量摄入不足时,机体为维持能量供应,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加,从而出现尿酮体阳性。这种情况下,补充能量后尿酮体通常会转阴。
6. 白细胞异常
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离心尿显微镜检查白细胞不超过 5 个 / HPF(高倍视野)。当白细胞数量增多,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白细胞尿或脓尿。
泌尿系统感染:这是白细胞尿最常见的原因,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细菌感染引起泌尿系统炎症,导致白细胞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病原体,随后随尿液排出,使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肾移植排斥反应:肾移植患者在术后,免疫系统会对移植肾产生排斥反应,这会导致肾脏组织出现炎症,尿液中白细胞增多。通过监测尿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7. 管型异常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正常尿液中一般无管型,或偶见透明管型,数量很少。当尿液中出现其他类型管型,且数量增多时,常提示肾脏存在病变。
红细胞管型: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红细胞管型的出现表明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出血,红细胞进入肾小管后,与蛋白质凝固形成管型。这种管型对诊断肾小球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脏感染性疾病。白细胞管型的出现意味着肾脏有炎症,白细胞在肾小管内聚集形成管型。与单纯的白细胞尿相比,白细胞管型更能准确反映肾脏的炎症部位在肾实质。
颗粒管型: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其形成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崩解有关。粗颗粒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疾病的晚期;细颗粒管型则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等情况。
蜡样管型:由颗粒管型长期滞留于肾小管内演变而来,或因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蜡样管型质地较厚,折光性强,外形似蜡烛。它的出现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较差,常见于慢性肾衰竭晚期。
三、发现尿常规异常怎么办
当拿到尿常规异常的检查报告时,不必惊慌。首先,要携带报告到肾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向医生详细描述近期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水肿、发热等症状,是否服用过药物,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疾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尿常规异常的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一次尿常规异常可能是由生理因素或检查误差导致的,因此医生可能会建议复查尿常规。复查时,应注意留取清洁中段尿,以减少尿液污染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若复查结果仍异常,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安排其他检查,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如何预防尿常规异常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尿常规异常至关重要。日常要多喝水,每天至少摄入 1500 - 2000ml 水分,充足的水分能促进尿液排出,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后更要特别注意会阴部清洁,防止细菌上行感染。
合理饮食也不容忽视,应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盐食物,减少肾脏负担。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此外,定期体检,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增加尿常规检查的频率,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健康问题。
尿常规检查虽看似简单,却能为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通过了解尿常规各项指标的含义,关注尿液的变化,我们能更好地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守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