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隐形威胁":为什么无症状也要定期监测?

高血压的"隐形威胁":为什么无症状也要定期监测?

王晓宁 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

高血压,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慢性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蔓延。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2.8亿30-79岁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近半数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初期往往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许多人甚至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后才被确诊。这种"无症状"的特性使得高血压成为真正的"隐形威胁",也正是因此,定期监测血压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高血压的防控形势同样严峻。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意味着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压。然而,知晓率仅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更是低至16.8%。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大量高血压患者正在"无知无觉"中承受着血压升高带来的器官损害。

 :认识高血压的本质

 1.1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医学上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最新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的数值由两个部分组成: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收缩压反映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产生的最大压力,而舒张压则表示心脏舒张时动脉内的最低压力。这两个数值就像一对"孪生指标",共同描绘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1.2 高血压的分类

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0-95%,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继发性高血压则由某些明确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或血管病变等,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又可分为三个等级: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正常高值血压"的概念(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这部分人群虽然尚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但已经处于危险边缘,需要加强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

二:高血压为何无症状却危险?

 2.1 无症状高血压的生理机制

高血压之所以能够在悄无声息中损害健康,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人体血管系统具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当血压开始升高时,血管会通过扩张和重塑来适应这种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期间患者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异常。

此外,人体对血压变化的感知并不敏感。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否则神经系统很难察觉到这种缓慢的变化。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血压的逐渐升高不会立即引发警报,直到某天器官损害已经形成。

 2.2 无症状期的潜在损害

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升高的血压正在悄然损害多个重要器官:

心脏损害: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研究表明,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心肌需氧量增加也容易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血管病变:高压血流持续冲击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几率比常人高4倍,这直接增加了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

肾脏损伤:肾脏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之一。肾小球内高压状态会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逐渐下降。约18%的高血压患者最终会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其中部分人需要透析治疗。

脑部危害: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中国的研究表明,约54%的脑卒中死亡与高血压相关。此外,高血压还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影响认知功能。

眼部并发症: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视力模糊,但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出血甚至失明。约15%的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

这些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等到症状出现时,器官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这正是高血压最危险之处——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作恶。

 三:为何需要定期监测血压?

 3.1 早期发现的价值

定期监测血压的最大意义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30/80mmHg)可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脑卒中风险降低35-40%

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0-25%

心力衰竭风险降低超过50%

对于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未来发生高血压的终生风险高达90%。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对所有人都有必要。

 3.2 识别隐蔽性高血压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称为"隐蔽性高血压",表现为诊室血压正常,但家庭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升高。这类患者同样面临心血管风险,却更容易被忽视。只有通过定期家庭血压监测才能发现这一问题。

研究显示,隐蔽性高血压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15%,其心血管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相当。这类患者尤其需要加强自我监测,避免漏诊。

 3.3 监测频率建议

不同人群的血压监测频率应有所区别:

健康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建议每半年一次。

正常高值血压者:每月测量一次,或遵医嘱增加频率。

高血压患者:

初始治疗或调整药物期间:每周测量2-3次

血压控制稳定后:每周测量1次

季节交替时:适当增加测量频率

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等应遵医嘱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

 3.4 家庭血压监测的优势

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具有多重优势:

避免"白大衣高血压"(诊室测量时血压升高)的干扰

获得更多测量数据,提高准确性

长期跟踪血压变化趋势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正确的家庭血压测量方法包括: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保持手臂与心脏同高;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记录测量结果供医生参考。

 

四:高血压的防控策略

 4.1 生活方式干预

无论是否患有高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至关重要:

饮食调整:推荐DASH饮食模式(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g)。研究显示,DASH饮食可使收缩压降低8-14mmHg。

体重管理:超重者减轻5%体重即可显著降低血压。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运动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收缩压降低5-8mmHg。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限酒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心理调节:长期压力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法有助于减压,保持心理平衡。

 

 4.2 药物治疗原则

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

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合理联合用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个体化用药,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长期坚持,不可随意停药

常用降压药物包括五大类:ACEI/ARB、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每类药物各有特点,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最佳方案。

 

 4.3 患者自我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建立血压监测日记,记录每日测量值

遵医嘱规律服药,不自行调整剂量

识别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并及时沟通

定期复诊,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加入患者教育项目,提高疾病认知

研究表明,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可提高20%以上。

五:特殊人群的关注要点

 5.1 老年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特殊性:

常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

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常合并多种慢性病,用药需谨慎

降压目标可适当放宽(如<150/90mmHg)

 

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清晨血压监测,这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5.2 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

妊娠期高血压(妊娠20周后出现,产后消失)

子痫前期(伴有蛋白尿或器官功能障碍)

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

孕期血压监测尤为重要,建议每周至少测量2次。轻度升高可能需住院观察,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5.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近年来,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与肥胖相关。筛查建议:

3岁以上儿童每年测量血压一次

使用专用儿童血压计和标准

重点关注超重、有家族史者

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成年后心血管疾病。

 

 结语:让监测成为习惯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防控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战役中,定期监测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即使没有任何症状,血压也可能正在悄然升高,对我们的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简单却重要。无论是家用的电子血压计,还是社区医院的免费测量点,或是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都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监测机会。

记住,高血压的"隐形"不代表无害,无症状不等于健康。只有通过科学监测,才能揭开这层隐形面纱,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守护我们的心脑血管健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血压监测,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好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