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用治疗常见病症的妙招
中药外用治疗常见病症的妙招
刘明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
在传统医学的宝库中,中药外用疗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在守护人们的健康。它以独特的给药方式,绕过胃肠道的首过效应,减少肝脏负担,直接作用于病所,在治疗多种常见病症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无论是日常的皮肤瘙痒、关节疼痛,还是感冒咳嗽等病症,中药外用都有着诸多行之有效的妙招。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中药外用治疗常见病症的奇妙之处。
中药外用的原理与优势
中药外用疗法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和气血理论,通过皮肤渗透,使药物直达病所。人体的皮肤不仅是抵御外界邪气的屏障,同时也是药物吸收的重要途径。皮肤表面存在着无数微小的汗孔和皮脂腺开口,药物可以通过这些通道渗透入体内,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发挥治疗作用。此外,皮肤表面还分布着丰富的经络和穴位,中药外用可刺激这些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与口服药物相比,中药外用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于脾胃功能较弱或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加安全可靠。其次,外用药物能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针对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增强治疗效果。再者,中药外用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中药外用治疗常见皮肤病症
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过敏、湿疹、皮肤干燥等。中药外用在缓解皮肤瘙痒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取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各 30 克,黄柏、苍术各 15 克,将这些药材加水煎煮后,放凉至适宜温度,用于湿敷或外洗瘙痒部位。其中,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诸药合用,可有效减轻皮肤瘙痒症状,缓解皮肤炎症。使用时,每日 1 - 2 次,每次 15 - 20 分钟,一般连续使用 3 - 5 天即可见效。
痤疮
痤疮多因体内湿热、肺胃蕴热等引起,好发于青少年面部。可用大黄、黄连、黄柏各 10 克,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成糊状,敷于痤疮部位。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蜂蜜则有滋润肌肤、抗菌消炎的功效。此方法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每周使用 2 - 3 次,坚持一段时间后,痤疮症状会明显改善。但需注意,皮肤有破损或过敏者慎用。
中药外用治疗常见骨关节病症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常见于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劳损等疾病。采用中药热敷的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取艾叶、川芎、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各 30 克,将药材装入布袋中,加水煎煮 30 分钟后,取出布袋,待温度适宜时热敷于疼痛关节处。艾叶温经散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到关节组织中,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每天热敷 1 - 2 次,每次 20 - 30 分钟,长期坚持,可减轻关节疼痛,增强关节活动度。
跌打损伤
跌打损伤后,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中药外用可迅速缓解这些不适。将生栀子、生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损伤部位。生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大黄活血祛瘀;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米醋能促进药物渗透,增强药效。敷药后,用纱布包扎,每天更换 1 次,一般 3 - 5 天肿胀疼痛可明显减轻。若损伤较严重,应及时就医,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中药外用治疗常见呼吸道病症
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中药外用可辅助缓解症状。取紫苏叶、杏仁、桔梗、前胡各 10 克,将药材研成细末,用适量的凡士林调成膏状,敷于大椎穴、肺俞穴。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前胡降气化痰、散风清热。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有解表清热、通阳截疟的作用;肺俞穴是肺之背俞穴,可宣肺止咳、理气平喘。通过穴位敷贴,药物经皮肤渗透,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减轻感冒咳嗽症状。每日更换 1 次,3 - 5 天为一个疗程。
慢性支气管炎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三伏天或三九天,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各等份,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位。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遂泻水逐饮;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生姜汁能增强药物的渗透性和温通作用。穴位贴敷可起到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扶正固本的功效,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每次贴敷 2 - 4 小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时间,每年贴敷 3 - 5 次。
中药外用治疗常见儿科病症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多因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引起。用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成细末,取适量用温水调成糊状,敷于小儿肚脐(神阙穴)。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神阙穴为人体生命之根蒂,通过肚脐给药,药物可直达病所,调整脾胃功能,起到温中散寒、止泻的作用。用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更换 1 次,一般 2 - 3 天腹泻症状可得到缓解。
小儿发热
当小儿出现发热症状时,除了采用物理降温外,中药外用也可辅助退热。取柴胡、薄荷、青蒿各 10 克,将药材加水煎煮后,放凉至 37℃左右,用毛巾蘸取药液,擦拭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通过擦拭,药物经皮肤吸收,起到解表退热的作用。每 15 - 20 分钟擦拭 1 次,可帮助小儿降低体温,缓解发热不适。
中药外用的注意事项
皮肤检查:在使用中药外用前,应仔细检查皮肤有无破损、溃疡、过敏等情况。若皮肤有破损,药物容易刺激伤口,引起疼痛或感染;过敏体质者在使用前,最好先在局部皮肤进行小面积试用,观察 24 小时,若无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再继续使用。
药物选择与质量:选用中药时,要确保药材的质量,避免使用变质、发霉的药材。同时,应根据病症和个人体质,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不可自行随意搭配,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使用方法与剂量: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中药外用制剂。不同的剂型(如膏剂、洗剂、贴剂等)使用方法有所不同,若使用不当,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例如,贴敷药物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部位,避免贴敷时间过长导致皮肤过敏或破损。
观察反应:在使用中药外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和身体状况。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疼痛加剧,或伴有发热、头晕、恶心等全身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储存条件:中药外用制剂应妥善保存,避免受潮、变质。一些中药洗剂或膏剂,在储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在阴凉干燥处,防止药物成分挥发或失效。
中药外用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在治疗常见病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外用疗法不能替代所有的治疗方法,对于病情严重或复杂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