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的特殊注意事项
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的特殊注意事项
王翠敏 舞阳县舞泉镇卫生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各种疾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在围手术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挑战。据统计,65 岁以上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年轻患者的 3-5 倍,死亡率也显著增加。因此,做好老年人围手术期的特殊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一、术前评估与准备
(一)全面的身体评估
基础健康状况评估:医护人员需详细了解老年人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时间、治疗情况及控制程度。这些慢性疾病会对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在手术应激下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长期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重点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心脏功能评估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情况;肺功能检查对于判断老年人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通过肺功能测试可评估其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肝肾功能检查则有助于了解患者对药物代谢和排泄的能力,避免术后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营养状况评估:老年人常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这会影响术后伤口愈合和机体免疫力。通过测量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水平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术前需进行营养支持,可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
(二)心理护理
心理特点分析:老年人对手术往往存在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一方面,他们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害怕手术失败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另一方面,对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存在担忧。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影响手术耐受性,还可能干扰术后恢复。
心理干预措施: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加强与老年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诉求,向其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过程、预期效果以及术后康复注意事项,让患者对手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减轻其恐惧和焦虑。同时,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可以邀请手术成功的患者分享经验,让老年患者感受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术前准备
药物调整: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术前需对药物进行合理调整。对于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需根据手术类型和出血风险,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调整剂量,避免术中出血过多;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物也需调整,防止术中低血糖或高血糖;而对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如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一般不建议随意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心率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呼吸道准备: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或吸烟史的老年人,术前应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等,以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鼓励患者戒烟至少 2 周以上,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
肠道准备:传统的肠道准备方法,如口服大量泻药,可能导致老年人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老年人,应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肠道准备方法,尽量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对于一些非肠道手术,可适当简化肠道准备流程;对于肠道手术,可采用温和的泻药或灌肠方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术中监测与护理
(一)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监测: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对血压波动的调节能力减弱,术中易出现血压异常。因此,需持续、准确地监测血压,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或血压过低引起重要器官灌注不足。
心率和心律监测: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术中易发生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如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心律失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防止心律失常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呼吸监测:老年人呼吸功能储备下降,术中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可能进一步抑制呼吸功能。因此,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幅度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对于存在肺部疾病的患者,更应加强呼吸监测,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支持。
(二)体温管理
体温下降原因: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能力差,术中易出现低体温。手术过程中,皮肤暴露、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和血液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还会延长麻醉药物的代谢时间,影响患者苏醒和术后恢复。
体温管理措施:术中应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热输液和输血液体、保持手术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低体温情况。
(三)液体管理
液体平衡特点: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对液体负荷的调节能力有限,术中液体输入过多或过快,易导致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而液体输入不足,则可能引起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
液体管理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和术中失血失液情况,精确计算液体输入量和速度。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动态调整液体输入方案,维持液体平衡和循环稳定。
三、术后康复护理
(一)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继续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术后 24 小时内,是并发症的高发期,需加强监测频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伤口观察: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预防伤口感染。对于愈合缓慢的伤口,可采取促进伤口愈合的措施,如使用生长因子等药物。
引流管护理:如果患者留置了引流管,如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二)疼痛管理
疼痛特点: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可能下降,且疼痛耐受性个体差异较大。术后疼痛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咳嗽、翻身等活动,增加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疼痛评估:采用适合老年人的疼痛评估方法,如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评分法(FPS)等,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性质。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可通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烦躁、呻吟、肢体活动等,判断疼痛情况。
疼痛管理措施: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取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可采用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相结合的方式,如使用镇痛药、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缓解患者疼痛。同时,注意观察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的重要性:老年人术后长期卧床易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呼吸、循环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活动指导: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计划。术后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逐渐过渡到坐起、床边站立、行走等。活动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促进身体康复。
(四)营养支持
营养需求特点:老年人术后身体消耗大,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但老年人常存在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等问题,因此需根据其营养需求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支持方式:术后早期,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鼓励其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适口性,提高患者的食欲。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不足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外营养补充营养。
老年人围手术期护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与准备、细致的术中监测与护理以及科学的术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围手术期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