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伤口护理的关键步骤和禁忌

术后伤口护理的关键步骤和禁忌

王翠敏 舞阳县舞泉镇卫生院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外科手术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成功仅仅是治疗的第一步,术后伤口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伤口护理不仅能够加速伤口愈合,降低感染风险,还能减少疤痕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反,不当的护理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延长康复周期,甚至危及生命。

一、术后伤口护理的关键步骤

(一)伤口清洁

伤口清洁是术后伤口护理的基础步骤,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在进行伤口清洁前,护理人员或家属需要先做好自身的清洁准备,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必要时可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将外界细菌带入伤口。

清洁伤口时,应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伤口清洁溶液。生理盐水能够温和地冲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血痂、分泌物和残留的消毒药水,同时保持伤口的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修复。使用棉球或纱布蘸取清洁溶液,按照从伤口中心向四周环形擦拭的方式进行清洁,避免来回擦拭,防止将外围的细菌带入伤口内部。对于较深的伤口,可使用注射器抽取清洁溶液进行冲洗,但要注意控制冲洗的压力,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

一般来说,术后伤口每天需要清洁 1 - 2 次,但具体的清洁频率应根据伤口的类型、大小和渗出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例如,对于污染伤口或渗出较多的伤口,可能需要增加清洁次数。

(二)敷料更换

合适的敷料能够为伤口提供一个相对无菌、湿润的愈合环境,同时起到保护伤口、吸收渗出液和防止外界污染的作用。敷料更换的时机和方法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当敷料被血液、渗出液浸透,或者出现松动、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更换。在更换敷料前,同样要做好双手清洁和消毒工作。小心揭开旧敷料,若敷料与伤口粘连,可先用生理盐水浸湿,待其软化后再轻轻揭下,避免强行撕扯导致伤口出血和疼痛,损伤新生的组织。

更换敷料时,先使用无菌镊子夹取适量的消毒药水,如碘伏,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 1 - 2 厘米,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螺旋式涂抹。消毒完成后,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覆盖。对于表浅、干燥的伤口,可使用透气性好的纱布敷料;对于渗液较多的伤口,可选用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藻酸盐敷料或泡沫敷料。最后,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确保敷料贴合紧密,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三)观察伤口状况

密切观察伤口状况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的关键。在术后恢复期间,患者或家属应每天观察伤口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有无渗液、渗血以及是否出现疼痛加剧等情况。

正常情况下,伤口周围皮肤颜色应接近正常肤色,无明显红肿、发热现象。伤口表面可能会有少量淡黄色清亮的渗液,这是机体正常的组织液渗出,属于正常生理反应。如果伤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明显,皮温升高,或者出现大量浑浊、脓性的渗液,伴有恶臭味,同时患者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很可能是伤口发生了感染,应立即就医。此外,如果伤口出现异常疼痛,疼痛程度与伤口愈合进程不符,或者伴有局部麻木、感觉减退等情况,也需要及时向医生反映,排查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等问题。

(四)保持伤口干燥与透气

虽然伤口需要保持一定的湿润环境以促进愈合,但过度潮湿会滋生细菌,不利于伤口恢复。因此,在清洁和更换敷料后,要确保伤口周围皮肤干燥。避免伤口沾水,尤其是在洗澡、洗脸时,可使用防水敷料覆盖伤口,或者采用擦浴的方式清洁身体,防止水分进入伤口引发感染。

同时,选择合适的衣物也很重要。应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伤口的摩擦,避免紧身衣物对伤口造成压迫,影响血液循环。此外,保持伤口所在部位的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中。

(五)合理的营养支持

营养是伤口愈合的物质基础,术后患者需要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以促进伤口修复。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对于伤口愈合至关重要。患者应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奶类等。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维生素 C 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伤口愈合,患者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柠檬、青椒、菠菜等;锌元素参与细胞的代谢和修复,可适当食用牡蛎、坚果、全麦食品等含锌丰富的食物。

此外,患者还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康复需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导致伤口瘙痒,增加患者搔抓伤口的风险。

(六)适度的活动与休息

术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活动。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伤口愈合。例如,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尽早下床活动,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同时也能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伤口受到牵拉、碰撞,导致伤口裂开。

充足的休息同样不可或缺。睡眠过程中,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组织修复和细胞再生。因此,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疲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为伤口愈合提供有利条件。

二、术后伤口护理的禁忌事项

(一)避免随意触碰伤口

很多患者出于好奇或担心伤口愈合情况,会不自觉地用手触碰伤口,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双手每天接触各种物品,表面附着大量细菌,即使进行了简单的清洁,也难以完全消除细菌。随意触碰伤口,极易将细菌带入伤口内部,引发感染。此外,频繁触碰伤口还可能刺激伤口,导致疼痛加剧,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因此,患者应尽量克制触碰伤口的冲动,如有需要观察伤口情况,应先清洁双手或佩戴无菌手套,在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二)严禁自行使用药物涂抹伤口

有些患者认为涂抹一些药膏或药水能够加快伤口愈合,于是自行购买药物涂抹在伤口上。然而,不同类型的伤口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不恰当的用药不仅不能促进伤口愈合,反而可能引起伤口过敏、刺激,甚至导致伤口感染加重。例如,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药物,会对伤口产生强烈的刺激,破坏新生的组织细胞,延缓伤口愈合;而某些抗生素药膏,如果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因此,在伤口护理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使用药物,切勿擅自用药。

(三)防止伤口受压

长时间压迫伤口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伤口组织缺氧、缺血,不利于伤口愈合,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组织坏死。患者在休息和睡眠时,要注意调整姿势,避免伤口长时间处于受压状态。例如,背部、臀部的伤口,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平卧或侧卧压迫伤口;对于四肢的伤口,可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抬高导致肢体不适。此外,在使用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时,要确保伤口部位不受挤压,必要时可在伤口周围垫上柔软的垫子,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四)避免过早揭痂

伤口在愈合过程中会形成血痂,血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伤口免受外界细菌的侵入。然而,有些患者觉得血痂影响美观,或者感觉伤口瘙痒,就会忍不住过早揭痂。过早揭痂会破坏新生的上皮组织,导致伤口再次出血,延长愈合时间,还容易引起色素沉着,增加疤痕形成的风险。血痂通常会在伤口愈合后自然脱落,患者应耐心等待,不要强行揭除。如果血痂下出现化脓、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处理。

(五)忌烟忌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收缩,减少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影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延缓伤口愈合。同时,吸烟还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酒精具有刺激性,会扩张血管,导致伤口局部充血,加重伤口的肿胀和疼痛,并且酒精还会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干扰术后的治疗效果。因此,术后患者应严格戒烟戒酒,直至伤口完全愈合,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六)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术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伤口愈合也有着重要影响。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延缓伤口愈合。此外,情绪过度波动还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对于一些有高血压病史或血管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增加伤口出血的风险。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家属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术后伤口护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都关系着伤口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而每一个禁忌事项都可能成为影响伤口恢复的潜在隐患。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了解并严格遵循这些护理要点,积极与医生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