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 沉默的视力小偷,哪些人需要定期测眼压?
青光眼 —— 沉默的视力小偷,哪些人需要定期测眼压?
袁娜 周口市中心医院 眼科
在眼科疾病中,青光眼堪称一位 “沉默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损害着我们的视力,许多患者在发现时,视力已遭受不可逆的损伤,甚至面临失明风险。而眼压测量,作为早期发现青光眼的重要手段,并非人人都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定期检测。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光眼的危害,以及哪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眼压变化。
一、认识青光眼:无声无息的视力 “掠夺者”
青光眼是一种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正常情况下,眼球内存在一定的压力,即眼压,它维持着眼球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 10 - 21mmHg 之间 。当眼压超过眼球所能耐受的最高水平时,会对视神经造成压迫,影响视神经的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视神经纤维逐渐死亡,视野范围也会随之缩小。
与其他眼病不同,青光眼早期症状极为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疾病初期几乎没有明显感觉,既不会疼痛,也不会有红肿,视力下降也较为缓慢,往往难以察觉。等到发现看东西有黑影、视野变窄时,视神经可能已经遭受了严重损伤,而受损的视神经无法再生,视力损失也难以逆转。正因如此,青光眼才被称为 “沉默的视力小偷”,悄无声息地偷走人们的光明。
二、眼压:探测青光眼的 “预警雷达”
眼压在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并非所有高眼压都会发展为青光眼(临床上存在 “高眼压症”,部分人眼压高于正常但未出现视神经损害),但长期的眼压升高无疑是青光眼的重要诱因。定期测量眼压,就如同为眼睛安装了一台 “预警雷达”,能够及时发现眼压异常波动,为早期诊断青光眼提供重要线索。
目前,测量眼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压陷式眼压计测量、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和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压陷式眼压计测量历史悠久,但受眼球壁硬度影响较大;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结果最为准确,是临床诊断的 “金标准”;非接触式眼压计则操作简便、无接触,常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三、哪些人需要定期测眼压?六大高危人群需警惕
(一)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
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青光眼,那么其亲属患青光眼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5 - 10 倍。这是因为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在家族中传递,使得家族成员更容易出现眼压调节异常或视神经对眼压耐受性降低的情况。因此,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定期进行眼压检查,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二)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组织会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房水循环系统的功能也会下降,导致眼压更容易升高。50 岁以上人群是青光眼的高发群体,尤其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光眼患病率显著增加。因此,中老年人应将眼压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三)高度近视患者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 600 度)人群的眼球结构发生改变,眼轴变长,眼球壁变薄,这会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导致眼压升高的风险增加。同时,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神经相对更为脆弱,对眼压的耐受性较差,即使眼压只是轻度升高,也可能对视神经造成损害。建议高度近视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眼压和眼底检查,监测眼部健康。
(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会对眼部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高血压可能引起眼部小动脉硬化,影响房水排出,进而导致眼压升高;糖尿病则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和视神经,同时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这类患者除了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外,还应每 3 - 6 个月检查一次眼压,预防青光眼的发生。
(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人群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但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引起眼压升高,诱发 “激素性青光眼”。因此,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是使用时间超过 3 个月的,应定期检查眼压,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干预措施。
(六)眼部曾受过外伤或有其他眼病的人群
眼部外伤可能破坏眼球的正常结构,影响房水的循环和排出,导致眼压异常。此外,患有葡萄膜炎、白内障等其他眼病的患者,也更容易并发青光眼。对于这类人群,定期检查眼压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青光眼风险,避免病情恶化。
青光眼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危害,明确自身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并定期进行眼压检查,就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测眼压是守护视力的关键防线;而对于普通人,也应重视眼部健康,将眼压检查纳入日常体检。别让 “沉默的视力小偷” 偷走我们的光明,从关注眼压开始,为眼睛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